策兰传

今天,保罗·策兰已被视为1945年以来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他的〈死亡赋格〉是一首——也许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首——世纪之诗,有时,甚至有人将它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划时代巨作“格尔尼卡”(Guernica)相提并论。1988年,当人们在联邦德国议院悼念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悼念那场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时,犹太女演员、导演伊达·埃雷(Ida Ehre)就朗诵了这首诗。[2]

许多优秀的文集版本都希望为大众真实展现策兰的全部作品,1997年后,读者还能看到一套收入诗人大量遗作的作品集。各种解读策兰的研究文字数目可观,不容小觑。1978年开始出版的《策兰年鉴》[3]则完全将这位作家的作品作为中心主题。策兰的一些书信被集结成书,大批有关他的回忆性文字也被整理出版,它们叙事准确、情感至诚,让读者和研究者在阅读时具备了多种了解和深化的可能。

同时,这位作家的许多诗作却又是如此令人迷惑,让人觉得难以参悟,甚或完全无法理解,于是常有人感叹地将此归因于策兰不详之生平。从某种程度上说,保罗·策兰是一个隐秘的人——借用他自己的表述方式,他不是一个“内心生活公有化的朋友”。策兰在同一次交谈中如是说道:

全文在此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