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四五”和“六四”构成了中国人在二十世纪追求民主的三连环轨迹。在中共官方的话语体系中,“五四”是反封建专制的学生运动,“四五”是反封建法西斯专制的群众运动,而“六四”则是“反革命暴乱”。其实所有这些概括,都试图淡化、掩盖、甚至否定贯穿三者始终的追求自由、民主和个人解放的主旋律。

在共产党的宣传体系下,所有的追求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民众运动,如果是可以为共产党所利用的,最多不过是爱国、爱社会主义运动;如果是针对自己的,就被打为一小撮人策划的反革命企图。在官方操演的“五四”纪念活动中,爱国和反帝的主题色调日益隆重,“德先生”和“赛先生”退居后台、甚至淡出。对“四五运动”,尽管官方定性为悼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众自发运动,但由于“天安门事件”容易引起人们对1989年民主运动的联想,在官方的宣传话语体系中日渐淡薄下去。至于争民主、争自由的主题就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一定会记得《牛虻》的小说和在此基础上拍的苏联电影。我们的思维被引导进入官方的定势:这是一部歌颂国家独立和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谱写的不朽的小提琴浪漫曲也一直被斯大林政权作如此解释。作曲家的儿子后来来到西方后,明确澄清人们对他父亲的误读,让人们认识到,在斯大林的大清洗的红色恐怖下,只有对自由的渴望、个性解放的向往才会产生出如此伟大震撼的不朽之作。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