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鲁迅左派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则是坚持的,立场是明确的,但化为理论形态的表达却是非常复杂的事。理论形态的思考必须关注和研究历史和现实形态的古今中外的理论话语,进行辨析和批判性继承。回顾我的鲁迅左派思考历程,可分为朴素左翼论阶段;民主社会主义左翼论阶段和当下正在困惑和思考中的暂且称为可实现的“乌托邦”的阶段。

2001年左右我有了可上网的电脑,网络为我打开一番新天地。一开始介入网络思想论坛的思想争论的时候,我接受的正规教育是非常贫乏的,网络思想论坛给了我新奇的东西。我面对思想论坛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流派,很明显可看到左右之争,但实际上所谓的“新左派”明显处于话语逆势,我虽然好感但并没有完全共鸣。而自由主义我已经先验地排斥了。我想,作为我第一阶段的朴素左翼论阶段,我本能地以我一个“贫贱者”的站在穷人一边的立场在应对思想界的复杂形势。再就是鲁迅对我的已有影响,我当时接受的鲁迅也只是凭他的对自由主义的斗争和反抗“阔人社会”两个方面。由此,我确立的“左翼”是朴素的,更多是情感上的,是批判性的。我“三砸王怡”和对鲁迅的几篇阐释文章,对作为“贫贱者”自我人生的书写,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都明显体现这个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的一大高潮是关于美国侵略伊拉克的争论,我为此写了约二十篇有关文章,与许多自由派和右翼网友发生直接争论,其中有两位半点儿正经和流星雨二位网友都互相辩难了三次。这使我分明地看到我的思想中有极强的民族主义因素,站在第三世界弱者一边反对“阔人”阶级和强权帝国主义的左翼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观。

大约在2003年下半年,我的思想探索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的文章频繁出现一个第一阶段基本上没有的词:“民主社会主义”,所以我称为“民主社会主义左翼论阶段”,这也可以称为我思想的成熟期。朴素的左翼观如何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我从我熟悉的鲁迅出发,与自由主义对鲁迅三十年代的否定相对立,我确立三十年代鲁迅的左翼本质,而“左翼”就不能不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因此,我将注意力放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讨上。显然,在新世纪初关注社会主义,就不能不面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巨变。对苏东巨变的国内反思成果可谓不少,但我不会接受与正统官方意识形态相近的解释。重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特别注意第二国际后期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即第三国际的苏式社会主义和第二国际中右翼的民主社会主义。我还关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派偏重于哲学和美学的玄谈。我在一些网友的观点的基础上,将苏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视同仁地结合起来思考。显然的苏式社会主义存在许多问题,其在苏东的巨变便是明证。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民主党系的理论体系,我也不会全盘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偏重在哲美学范围,也可拿来参考。

经过一番研究后,我首先确立了我的独特的“民主社会主义”言说,它对上面三者的批判性吸收,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家。在有关文章中我表述为:专制社会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社会主义”一词的,显然与西方社会民主党系的同一术语不一样。社会主义运动由于东西方环境不同,分化为苏式专制社会主义和西方社会民主党系的改良社会主义。专制社会主义在苏东发生巨变,在东方发生改革,在西方对资本主义改良中“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在现实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上只能表现为在建立现代民主社会结构基础上维护广大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和维护少数资本家利益之争。这一民主社会结构对两者是一样的,就是政治上宪政民主,经济上混合经济,文化上自由和多元化。社会主义政党执政推行社会主义政策,便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党执政,推行资本主义政策,便是资本主义。当然,在未来,资本主义势力消亡,便是世界社会主义大同一体了。将此观点结合上鲁迅,指出鲁迅的三十年代思想超越了苏式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和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相通,便是使鲁迅的三十年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左翼文学的旗帜,在今天仍未失去活力和意义。由此,我的“鲁迅左派”便由第一阶段的朴素状态,进入新阶段的理论状态,其内容便是将鲁迅、左翼、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又称为“鲁迅主义”。

从2004年下半年起,我对鲁迅左派理论框架中的许多问题进入更细致的思考,这便是第三阶段,当下正在困惑和思考中的暂且称为可实现的“乌托邦”的阶段。我主要是从“民主社会主义”的方面进行的,分两个维度,一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思潮,一是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思潮这一维度来说,我关注了世界上的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亚非拉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的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国际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西方社会民主党系的社会主义运动新阶段“第三条道路”。总的来说,是“形势尚好,情况有变”。苏东巨变使东西方的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但重新活跃起来的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显然更不得人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复兴”,说明资本主义势力终会削弱乃至消亡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未来方向,这就是“形势尚好”。至于“情况有变”,是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社会变化,马克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具体思想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对完全的公有制,现实社会主义落实为“国有制”显然存在许多问题,社会所有不等于导致专制官僚私有的国有,但具体现实形式是什么?混合经济好于单一的官僚国有,但存在资本主义因素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未来的社会所有制必将比现在的混合经济更好,这需要探索。至于计划经济,显然必须与市场经济因素结合,才能使社会经济进步,这必须突破马克思经典作家当初的设想。还有“新工人阶层”和“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国际生态问题等都是经典作家考虑不多的,都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新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民主党系的“第三条道路”淡化阶级意识形态色彩,由阶级党到全民党,将社会主义越来越抽象在实现“社会正义”上,社会主义的传统具体内容越来越少,越来越成为“理想”和可实现的“乌托邦”的代名词。因此,我第三阶段也是目前的思考里有着许多困惑,但我也有明确的,比如,吸收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绿色和平”思想,就已经明确地被纳入我的鲁迅左派思想框架。

第三阶段的第二个维度是结合中国现实来思考的。中国在1949年后全国推行的是苏式社会主义模式,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上半期中苏出现社会主义思想分歧,发生中苏大论战,毛泽东开始实行了比苏联还“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导致“文革浩劫”这样的民族大悲剧。邓小平开始的改革社会主义挽救了国家民族危机,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邓式的改革社会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其他运动有相似之处,便是确立了市场经济因素,国有制的范围缩小,民营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并有很大的发展。后来更激进地搞“国企改制”,使有人认为中国完全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另一种形式的“苏东巨变”了。但是,另一方面看,在政治和文化上这种社会主义又坚持一党执政,坚持意识形态一元化,带有“左”的传统特色,以致有人说是经济上右转,政治上左转,这是当下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新模式的特色。现在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一些是严重的,都与这种新模式有关。这足以引起困惑,并有待继续观察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谈谈左翼文学。曹征路的中篇小说《英特奈雄那儿》的出现有着极大的意义。倡导鲁迅左派的我很早就呼吁左翼文学的复兴,鲁迅毕竟是思想型的文学家,我在弘扬鲁迅的左翼文学传统上是大声疾呼的。我曾评论七十年代青年女作家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左翼文学性质,并给与高度的评价。曹征路的小说左翼特征更明显,但由于篇幅限制,没有黎阳揭示的深广。我还发现曹征路的思想的局限,就是受到当今“新毛主义”的影响的局限,这也体现在“郑州四君子”身上。我的鲁迅左派是探索的开放的体系,但显然与当下的自由主义、右派和左翼的新毛主义都有区别。我目前更多思考的是社会制度层面,在以后还要在哲学和美学层面加重思考。

鲁迅125年(2005)1-28,于南京莫愁湖畔。

文章来源:作者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