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写作与艺术

1

写自传应是最难之事:第一,你要使你做的事值得写;第二,你要使你写的书值得读。

2

写作是对完美的不断追求和对不完美的不断妥协。

3

人生只有一次,写作使它变成两次,但老是写作则可能使它减少为半次。

4

写作是人生的自我补偿。

5

对于我,写作不是挑起重担而是卸下重担。

6

用血水和泪水未必能写出最好的书。

真正的好书是用血水、泪水加上汗水和墨水写成的。

血水=苦难的经历

泪水=深刻的情感

汗水=勤奋的工作

墨水=精美的技巧

7

各种文学奖艺术奖,从来都无助于造就好作品,它只是有助于造就好销路而已。

8

一辈子征战沙场的人,讲起战争的故事来常常很平淡,象是聊家常——这不奇怪,因为他正是把征战当作平常。

从没上过战场的人,讲起战争的故事来常常很精彩,很能激起听众身临其境的想象——这也不奇怪,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是凭想象。

9

单调无聊是一种最难描述的痛苦经验,因为它缺少内容。它的痛苦不在于那个境况,而在于那个境况的千万次重复。

没有历史的历史才是最可怕的历史。

10

文学无非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11

提高书籍的趣味性,以满足那些没兴趣读书者的需要。

12

大众文化,就是令大众安于为大众的文化。

13

出版技术的进步导致写作艺术的退步。

14

高明的宣传不是要说谎,它只不过是不说出另一部份真实。

15

什么是诗人?就是那些过了四十岁还写诗的人。

16

音象技术的发达强化了耳和眼,却弱化了脑和心。

17

没有不好的题材,只有不好的文字。

18

算命: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

19

演员:通过成为别人,从而成为自己。

20

每一种谎言都透露了一种真实。

每一种掩饰都意味着一种显示。

21

小时候读书是出于好奇,

大以后读书是出于需要。

老了后读书是出于习惯。

22

大部分流行歌曲的特点是,它们从来不曾流行过。

23

人们厌恶谎言,回避真实;于是,他们就发明了小说。

24

作家的本事是写出人人意中有,人人笔下无;

思想家的本事是讲出人人有所感,人人无所知。

25

中国的山川是水墨画,

西洋的山川是油彩画。

26

传世之作未必畅销。它也许永远只有少量的读者,但这少量的读者永远不会断绝。世世代代,它都能为自己觅得知音。

畅销之作未必传世。因为它可能只是投合了多数人一时的口味。时过境迁,便再也无人问津了。

27

原先,摄影师的本事在于捕捉瞬间。录像机问世后,摄影师唯一要做的事,只剩下了把机子摆放在一个好位置。

28

写作不仅是表达,写作更是创造。不要等到灵感来了的时候才去写作,因为许多灵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产生的。

29

很多书是坏的,但好读书总是好的。

30

坊间出售的名言集,绝大部分是名人之言集。如果抹掉言者的名字,只怕它们就分文不值了。

31

悲剧之后常常是空虚,

喜剧之后免不了是无聊。

32

中国历来有诗国之称。在过去,每一个文人都是诗人。中国的语言文字天生是为了写诗用的;单音节、四声、平仄、方块、象形。人们很容易编制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格律,从而创造出一种我们称之为诗的十分美妙的表达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来井井有条,既爽耳,又悦目。哪怕内容空空洞洞,单是这形式之美,就足以令人击节赞叹、爱不释手;再加上汉字的单音节词多,表意性强,一字多义,很可以造成简约、凝练、含蓄、朦胧,以及富于联想和暗示的效果。因此,不论你对中国文化有多么尖刻的批评,只要你精通中文,你就不能不对中国的诗推崇备至,引为自豪。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文人笔下,诗已经发展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既然中国诗的形式如此之美,你几乎可以把任何东西都写成诗的形式,到头来很多诗已经不再是诗,也就是说,它们不再具有诗的意境和味道,只是徒然的具有诗的外型。另外,一种形式再好,也经不起千千万万的人反反复复的运用。无怪乎很多诗读起来毫无新鲜感,总让人觉得似层相识。这就造成了诗的危机。<易经>上有句话叫“穷则思变”。经毛泽东在五八年的一次借用,把“穷”字当成了贫穷困苦。其实,此处的“穷”本是指穷尽,指事物发展到了尽头。一部中国诗史,就是诗人们不断地旧曲新唱和形式上推陈出新的历史。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场新诗革命勃然而起。先是文字上的浅白,然后是形式上的解放,逐渐形成了一种和古体诗大不相同的所谓新诗。这当然也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平民主义的兴起有关。严格地讲,新诗的历史不过百年,但是它的演变速度却十分惊人。在新诗这个大标题下,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五花八门的东西。诗在形式上的充分解放引出了一个尴尬的后果,那就是诗似乎已经失去了形式。不少读者发出疑惑:是否所有的动辄分行断句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新诗在诞生之初,一度引起人们热烈的期盼,但日后的发展却很难不让人失望。这当然是个普遍现象,非独中国为然。在现代世界,诗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文字艺术的皇冠的尊崇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可能,社会学的原因更多于美学的原因。不过对于中国的新诗而言,至少有一个原因是相当致命的。新诗失去了古诗的格律,它不再象古诗那样易读易记。毕竟,诗不同于论文,它不容许你硬着头皮再三研读之后才对它发生兴趣。好诗须有令人一见钟情且过目不忘的魅力。如今略有教养的中国人,谁不能脱口而出背诵一大堆唐诗宋词呢?然而,即便是诗的爱好者,甚至是新体诗人自己,他们能够烂熟于心、随口背出的新诗也寥寥可数——这还没把时间的淘汰考虑在内。仅此一点,新诗就注定了无法与古诗抗衡。古诗既是山穷水尽,新诗又不能柳暗花明,因而诗的前景很不乐观。在中国,诗还会存在,还会发展,还会不断地有人为之呕心沥血,只是,“诗国”的美称恐怕已经一去不返。

33

知名度,乃是知道你的名字的人的多寡程度,这和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你并不相干。

内行的人评论你做的事情,外行的人谈论你的名字。

知名度,就是你的名字在外行人中间的流传程度。

34

一个人成为名人的标志是,无论他讲出何等的废话蠢话,报上都会给他登,

35

偏颇煽情的文字有如辛辣的食物,它在刺激起胃口的同时也败坏了胃口。

36

幽默好比溢洪道中的水,它只有在储存严肃的水库装不下的时候才会流出。

37

大部分中国神话都并不超越现实,它们无非是把现实从此世搬迁到彼世而已。

38

从假牙假肢,到人工心人工肾,借助于现代医学之力,人可以把自己身上的一切部件——只除开大脑——都更新替换而仍不失为自己。科学终于证明,所谓自我,无非是我的大脑而已。

我就是我的大脑。

39

前辈哲人的种种理论,常常免不了被修正、被淡忘的命运;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一种辩论和探究的风格。我们最需要学习的,还不是他们思想了些什么,而是学习应当如何去思想。

40

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好几部互不关联的短篇。

《一面之词》(香港明镜出版社1999年)

胡平网站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