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人质问我大陆的电影电视为啥不好看,因为我们的文艺观对人的根本认识不一样。我们写人不允许从自私的人出发,不承认那种“自私的德行”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郝建专栏http://dajia.qq.com/blog/459000013490982 (任何引用烦请注明)

一.《冰血暴》寒冷彻骨的黑色

《24》小时最新一季只有十集,太短不过瘾;等待《暴君》新一季,也不知是后期还没做好,还是被张朝阳下架了,一直看不到;《破产姐妹》很俗,很黄,好几个朋友跟我抱怨最近没有高大上的美剧可看。每当这时,我总跟哥们姐们说:去看《冰血暴》。

美剧《冰血暴》写得够狠,第一集就躺下四具尸体。

它的死法设计也是巧夺天工,各有看点:欠赌债小职员被绑架,冰天雪地里逃跑,只穿一条内裤被冻死;总爱欺负人的运输公司小老板与脱衣舞女做爱时突然被冰锥插在后颈椎上;家庭主妇被老公挥舞榔头打烂脑瓜;来查案子的警长被散弹枪轰成筛子。

前一阵子,夜足球,日美剧,那边是里约城色彩缤纷的狂欢,啤酒,赌局,欢呼声一阵阵,响彻云霄;这边是血腥、杀戮,无尽的寒气和血腥味从屏幕上渗出,弥散开来,过瘾。我的中国梦,彻底圆了。

《冰血暴》又走上了黑色电影的路子。我总是跟骂好莱坞的朋友们唠叨,好莱坞电影艺术是什么档次,看看他们拍过多少黑色电影就知道。这黑色电影就是电影艺术王冠上最闪亮的那颗黑珍珠,我说的。

《冰血暴》(Fargo)原来是科恩兄弟的电影,此片名气当然不如他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但其中显露的艺术才气也十分了得。这回改成了连续剧,10集,拍得比原版电影更好,更酷。电视剧改编电影,居然超过原作,科恩兄弟的电影原作啊,这不是逆天吗?我看到许多网友还说故事没完,在等着看第二季,摆明是意犹未尽。

说它黑色不是就论死人多少,《大决战》机枪大炮,尸横遍野,但那是昂扬向上,弘扬红色的高调主旋律。

什么是黑色电影,就是炫耀人性恶,弘扬非理性,展示血腥和杀戮的美,铺陈那邪恶的力量;让邪恶、非理性、反人道彻底战胜那些神马法制啊,正能量啊,人道主义啊。看黑色电影时,你最终不是感受到善战胜邪恶的舒畅,而是体会到面对人性幽暗去处和社会异化、荒诞的那种深深绝望。有的黑色电影简直让我不敢凝视,不敢沉思,只是默默地念叨:人怎么这么坏啊。

看看画面处理,视觉系统营造,电视剧《冰血暴》完全按照电影原作的风格处理。它没有用黑色电影的强烈对比照明方法、硬朗的摄影调子和风格化的分割画面。它的黑色视觉风格是用那洁白的清清冰雪世界与那些殷红的血腥构成强烈对比,这种视觉处理与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发展构成了本片强烈的黑色电影风格。这是一种破格、翻新之后的黑色电影类型风格,是一种形式精当、雕饰处理,内容灌注新元素的一种创造,我将这类电影归入安德烈·巴赞所喜欢、所命名的那种“巴洛克风格”。是的,看看演职员表,科恩兄弟担纲执行制片人。

美剧现为什么这么好看?因为比电影敢写,编剧、导演们百倍放肆。看看残酷幽默的《南方公园》、血腥恐怖的《吸血鬼日记》、中学教师变身毒贩的《绝命毒师》和政治电影融合爱情困境的《丑闻》,一部比一部好看,一部比一部有品味。跟这些美剧比起来,一般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娱乐大片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信手涂鸦,即使把很有档次,很炫目的《变形金刚》也算在内。

为什么美剧这么敢写,因为它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因为只对本土观众,不考虑海外市场,所以就不用照顾全球文化差异,不用回避各种敏感话题,有时甚至是朝着那敏感的痒痒筋和政治的疼处直捅过去。比如在《波士顿法律》《24小时》《纸牌屋》中,就不时看到对我崛起中华大国的高级黑,各种明褒暗贬让人好气又好笑。当今美剧,有时连政治正确都不管了,没事还拿黑人,犹太人开开玩笑。那些王牌大编剧玩起来叫一个high,不用考虑啥法国、韩国的电影分级啊,埃塞俄比亚的民族情感啊,和中国的那些牛奶、矿泉水的植入广告。看看《冰血暴》的这一干编剧演员,他们玩的叙事花活和视觉极品,那叫一个过瘾,那叫一个有档次。

不过,《冰血暴》的结尾还是翻转过来了,没敢像《纸牌屋》那样一黑到底。懦弱警察格斯(科林·汉克斯 Colin Hanks扮演)击毙冷血杀手,冷静睿智的女警察破案有功当上了警察局长。更重要的是,她与格斯终成眷属,怀孕待产,一家老少三代其乐融融。

这个《冰血暴》不会有续集啦,因为比利·鲍勃·桑顿(Billy Bob Thornton)演的杀手被写死了。没有了这个杀手角色,没有了桑顿演的杀手,再接着写下去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二.这个杀手绝对冷

电视剧跟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故事。有趣的是,电影和电视剧都在片头打出字幕,是根据2006年明尼苏达州的真实故事写出。要看英文字幕,写得还实打实呢,说是“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故事严格按照真实发生的情况讲述”。别理会这些词句,这是编剧玩的小花招,故事编得峰回路转,让人拍案叫绝,真实的生活故事绝对不会这么好看!

电影故事是一个汽车推销员买通两个混混去绑架自己的老婆,以便跟老岳父骗钱,后来发生许多偶然事件,一个小犯罪念头引发了一连串的雪崩式的血腥和死亡。那故事写的是人的贪婪、浑噩、无理性导致失控的杀戮。

在这电视《冰血暴》里,男一号是杀手罗内·马尔沃(Lorne·Malvo),他是比利·鲍勃·桑顿扮演。故事的最大动力来自他,一切的杀戮都是由他行使或者创造的,一切的暴行都是由他精心安排、绝妙算计,警方的行动也都尽在他操控之中。就连导致他最后走上绝路的那个捕兽夹子,也不是警察处心积虑的设置,而是由另一个杀人者随时起意扔在地板上的。看看,是偶然性把恶人推上绝境,而不是正义、法制、理性将罪恶凶徒绳之以法。

电影里原来是史蒂夫·巴斯米扮演的头戴面罩的受雇绑架者,在电视版里,变成了到处游走,公然杀人的比利·鲍勃·桑顿,他从来不戴面具,杀人极其高调。在杀山姆·赫斯之前,他还特地到山姆的公司里来,就为看山姆一眼。去抓一个欠赌债的职员,他就直接走进办公室,拖着那人的领带就上电梯,直奔车库,大楼里有监控录像、旁边同事围观,他一概不管。

更可怕的是,他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人们心中那幽暗的可怕去处,他把本剧男二号也成功改造为邪恶杀人魔鬼。在医院急诊室,他偶遇保险推销员莱斯特,得知莱斯特从中学时期到现在一直受到山姆欺负,他就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首先,他告诉莱斯特不可以忍受,“这次他打断你的鼻子,下次他就会折断你的脊椎”。他表示自己可以帮莱斯特处理山姆,只需要莱斯特说一个“yes”或者“No”。到夜总会去用冰锥插进山姆的脖子后,他还对莱斯特进行弱肉强食的启蒙:“你的问题是,你这一辈子都认为有规则,没有。我们以前是大猩猩,我们只能得到那些我们能够抢夺到手和能够捍卫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科恩兄弟写《冰血暴》和《老无所依》时的内心独白,杀手的这句话在本片中大部分时候都得到有力而又十分可怕的验证。

这个杀手真是冷,杀人后在路上被警车拦下来,他只是凭着阴冷的眼神和充满威胁的语言就让警官格斯退到路旁,眼看着他摇上车窗扬长而去。他是《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的那位利博士(Anthony Hopkins)与《老无所依》中永远手提充气牛枪(captive bolt pistol)四处杀人、毫无阻挡的贾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二者的结合体。在他的启发下,莱斯特用榔头锤死了讨厌的妻子,陷害了自己的亲弟弟,还让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替自己去挡这个杀手的子弹。

观众到最后也不知道这个阴冷的魂灵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只知道他驾照上写的弗兰克·皮特森,他的身份一会是牧师,一会是专业的牙科医生,而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到处游走的冷酷职业杀手。

比利·鲍勃·桑顿的表演比《老无所依》中贾维尔·巴登要高出几个档次,我相信他总有一天要拿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有本事在许多影片中都让我认不出来。在《心不在焉的理发师》中,他是糊里糊涂被判死刑的理发师,在《真情假爱》(Untolerable Cruelty)中,他演一个假冒的德州石油大亨,在英国贺岁片《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中,他还演过美国总统,也还是那样没有多话。他还是一个编剧和导演,他后来演的角色甚至故事都带有《弹簧刀》的底色,那是他199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有的动作绝妙写出人物性格,我都不知道是编剧写的,还是比利·鲍勃·桑顿自己临时发挥出来的。超市保安主任来汽车酒店警告马尔沃,叫他滚。桑顿的反应是:一句话不说,走进厕所,脱裤子坐在马桶上拉屎,就那样看着他,还拿过一本书来看。保镖无能为力地出门,镜头还在桑顿那里停留一会,他还坐在马桶上看书。面无表情。我们知道,这一局,那保镖输了,他放出那么狠的威胁话,而马尔沃的这些反应明白地告诉表示出,根本就当他不存在。这个杀手有够冷!

马尔沃派人放蟋蟀在超市,吓得那个老板以为真有报应,真有上帝之手在操纵人世间的一切,那老板说“上帝真的存在!”紧接的镜头是,仰拍马尔沃,他站在房顶上,背后是清澈湛蓝的天空,一架飞机驶过。这时,我在想:上帝有一只邪恶的手,就是这个人。

三. 启蒙屌丝成恶魔

十集美剧《冰血暴》写得复杂、深刻,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四处皆是,而它的结构也精巧华美。本剧的正面和反面人物都是双主人公设置。桑顿演的一号反面杀手鲜亮、出彩。从剧作上来讲,这个罗内·马尔沃(Lorne·Malvo)是本片的hero,是作者挥洒泼墨、精雕细刻、工笔重彩塑造的男一号,他是推动本剧故事惊心动魄向前发展的发动机。

最令人叫绝的是,编剧还让这位冷血杀手点化他人、彻底改变了另一个角色的人生轨迹。

莱斯特是一个保险公司小职员,在家里和外头都是个屌丝失败者。这个屌丝失败者是《神探歇洛克》中的华生医生(马丁·弗里曼Martin Freeman扮演)变身出演。他推销保险失败那一场,语言琐碎,说话带着鼻音,看起来好笑又可怜,一下子就勾勒出一个失败屌丝形象。

这位屌丝小职员“走运”了,他偶遇人生导师,冷血杀手马尔沃。被马尔沃那一套丛林大猩猩生存法则启蒙以后,保险推销员思想认识大提高,顿悟大觉醒,完成了从规矩屌丝向冷血野兽的惊人巨变。

但是,冷血杀手并不是强力普及邪恶活法,在表示可以替莱斯特干掉一直欺负他的混蛋时,杀手要他回答是还是不是。在这里,编剧设置情境很细致,这时护士来叫他去就医。他好像是急匆匆,好像是拿不定主意,就是没说个“不”。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个隐秘愿望:我们都希望别人来替我们惩恶扬善,我们都希望邪恶势力能够被压制或者消灭,否则我们赖以生存的文明世界就会逐步被侵蚀、逐步坍塌。但是,我们都不愿意自己做出选择,不愿自己去承担那奋起抗暴的责任,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生命去保护我的亲人、爱人、朋友,捍卫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石。

得知山姆被罗内·马尔沃处死,又经过马尔沃那一番丛林法则的启蒙说教,莱斯特有了巨大变化。当他再次被妻子羞辱时,他决定不再忍受。当然,他妻子也是有点自己找死。她平时就喜欢话里话外地羞辱、刺激莱斯特,总爱念叨别人家买了高级音响,高级洗衣机啥的,说着说着就要唱起自己嫁错了人之类的老调子。她在争吵中居然提到了他们的做爱,她怎么想到在性方面去羞辱一个男人?她说自己做爱时不看着莱斯特是因为那样自己“才能想象着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突然,莱斯特作恶杀人的小宇宙大爆发,他拿起一个榔头锤杀了还在继续羞辱他的妻子。莱斯特是被杀手马尔沃用言辞和行动“启蒙”才发生了这样大的人生大逆转。在这场跟妻子的吵架中,他引用的就是马尔沃那套魔鬼学说:“我在勇敢面对潮流,我要做一个男人”。这里的“面对潮流”大概意思是不要跟随大多数人的认识,不要吞下人家让你接受的一些价值、信念、善恶之辨。妻子被莱斯特用榔头锤死是在地下室,那里的墙上有一幅画,画上是一条鱼朝整个鱼群运动的相反方向游去。画上的广告语是“假如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呢?”

在看到警察逐步接近真相可能怀疑到自己时,他决定嫁祸自己的亲弟弟,而他弟弟此前一直对他百般照顾。他奇迹般地从医院偷偷溜回家,把杀人的榔头和几张妻子的照片放到弟弟家里——还附带一条妻子的内裤。当警察发现了这些来跟他调查时,他编造出一整套谎言,说他弟弟暗恋嫂子,求欢不成,愤怒之下杀了嫂子。对于那个愚昧而自以为是的警长来说,他编的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人证、物证俱在,警察把他弟弟抓了起来。

在冷血杀手罗内·马尔沃的言语启蒙和行动帮助下,莱斯特成为魔鬼。他从一个失败的屌丝推销员逐步升级,成为杀妻子,陷害亲兄弟,让女人替自己挡子弹的恶魔。

四. 拿什么顶住那冰冷刺骨的邪恶之气

尽管这样,要从整体来看,电视剧《冰血暴》不是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

跟许多黑色电影一样,它的主调是展示人性的幽暗、邪恶之处,但《冰血暴》也在故事结构中编织一些人物,用这些人物的行动与那股冰天雪地中的寒冷之气相抗衡。

电影中的怀孕女警察莫莉在电视剧中退居到第二位了,正面的一号人物成了男警察格斯(Gus),他们俩在剧中恋爱成婚,还即将有孩子。最终,邪恶之徒被格斯击毙,这对警察夫妇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两方面都幸福美满,其乐融融。要跟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比起来,这十集故事的结尾可以算是明亮、团圆。

格斯这个人物变化曲线起伏剧烈,其中有我最喜欢看到的主控思想上的善恶之辨和人物性格的善恶之变。在宁静小镇的杀人之夜,格斯截住了马尔沃的汽车,但他就是被马尔沃眼神和语言中的那股邪恶之气镇住了,听任杀手扬长而去。但是,他内心里就是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绝对道德观。得知放走的这辆车与杀人有关,他立刻找到警察局上级和负责此案的莫莉,很艰难地坦白了自己被邪恶击倒的那一刻。在放走阴冷的驾车人马尔沃时,格斯与女儿正在对讲机中安排晚饭,女儿和家庭是他面对生命威胁时的后顾之忧。但是,后来格斯明白了,想到亲人、朋友和所有那些我们所爱的,构成我们生命意义的人,想到我们必须保护他们的那份责任,我们在面对极端邪恶时才必须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这种选择就是构成我们生命意义的重大行动。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电影《硫磺岛家书》中也写了这种爱家人、保护家人与拼死抵抗的悖论。日本军官栗林忠道最后留给家人的信中说,想到战斗是为了保卫妻子儿女,自己就更加决心冒死战斗。但是,想到妻子儿女,自己又非常不想死去。小镇警察格斯面对凶徒时不断听到女儿的对讲机里跟他讨论晚饭吃什么。也许是女儿的声音让他留恋人世,也许是更加担心因为自己抗恶导致女儿被冷血杀手报复残害,格斯放走了那个阴冷可怕的驾车人。藉此,编剧导演也写出了这种悖论。在这种时刻,那生与死、团圆与别离的悖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善恶之辨,也是我们个体人性所必须完成的善恶之变。从那个坦白开始,格斯走上了追查、探案之路,也开始给莫莉送花。最终,他细致探寻,勇敢埋伏,他枪击连环杀手的子弹和枪声,完成了自己的灵魂救赎,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胆怯、懦弱的小镇警察向抗恶英雄的性格升华。杀手试图对格斯灌输一种貌似有理的邪恶说法:面对邪恶与暴力,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最好还是闭上眼睛,三缄其口。格斯做出了自己最后的回答:你是错的。闭上眼睛,你还是在哪里,你今天不屠杀我,也将屠杀、祸害我的子孙。是的,对善的信心和捍卫就是我们几千年文明进化的成果,对恶的判断和惩戒就是在建立和巩固我们社会的文明基石。有些规矩,就是值得我们捍卫。

时常有人质问我大陆的电影电视为啥不好看,因为我们的文艺观对人的根本认识不一样。我们写人不允许从自私的人出发,不承认那种“自私的德行”(The Virtue of Selfishnes,安·兰德 Ayn Rand)。因此,我们对人性恶的探寻和表现往往是被遮蔽和剪裁的,这是我们文艺观的一个重大的、带根本性的误区。主旋律美学要求必须营造一个美丽新世界。人人都是活雷锋,那还写什么冲突,写什么善恶之辨?但愿《冰血暴》这类美剧、英剧不要从大陆网站上消失。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