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三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时,曾经提出几项“新政”,诸如尽量减少应酬,不随便写匾题字,不作官样文章,文告避免冗长,要辞简义赅等等,堪称为针对时弊的改革。四年多来,人们的确没有见过他如前代领导人一样,到处咏诗题字。至于他个人的演讲文告,仍然经常占满《人民日报》的首版篇幅。当年毛泽东有几篇传世文章,早已成为中共政治史上的经典之作,历代继承人也都有《文选》之类的编印。不过,早在二○一四年五月,《人民日报》已有《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专页刊出。号称“治理全球”文献的续集,在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现了。习近平被宣传是获得博士学位的政治领袖,学养与才识非同凡响。

“宽衣”新义

有趣的是,去年九月上旬,海外中文媒体争先报道一则罕见新闻。习近平在杭州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引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一个典故,说道:“轻关易道,通商宽‘衣’”。(《国语·晋语四》)这个“衣”应该是“农”字才对。

问题一被发现,《人民日报》和其他官方媒体立刻采取行动,一方面强调“口误”的普遍现象,人人皆有,各国都有,即使是国家领导人也无法避免。另一方面,连篇累牍地宣传习近平多年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信手沾来,寄意深远”。接着,出版《习近平用典》一书,召开新书发表大会。所欠缺的,就只是作者没有亲自出席现场签名。

“宽衣”一词,《百度百科》网上已经有人诠註新义:“宽衣,敬辞,用于请人脱去外衣,如,轻关易道,通商宽衣。”又有人引证李伯元《文明小史》和韦君宜《夕阳赋》把“宽”字当作形容词而不是动词的例子。如“宽衣博带”、“宽衣、看坐、待茶、让烟”等词的用法,岂不是描写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的仪态与举止吗?我想,这跟最近台湾写春联引用一九一五年赖和“自自冉冉幸福身,欢欢喜喜过新年”诗句惹来的争议,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笔误的故事

原来,“口误”和“笔误”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现象,心想的跟实际做出来的不一致。历史上这一类的传闻不少。话说清代太平军北上驻紮扬州仪征城时,先遣部队派人探问行军路线。主将一边跟人谈论,一边执笔写了“烧”字传达命令。部队首长接奉手令,心中犹豫,但又不敢违抗,只好把城烧了。主将见状大为惊异。原来是因为“烧”与“绕”两字近似而写错,才铸成大错。结果,主将自请极刑处分。

一九三○年五至十一月,军阀意图挑战南京政府,在河南、安徽、山东一带发动战争,史称“中原大战”。冯玉祥联合阎锡山,约定分别遣派精锐部队在河南沁阳会师。即刻由冯玉祥的参谋撰写命令,下达执行。没想到参谋竟然把“沁”字写成“泌”字。泌阳这个地方在河南南部,相距五百公里路。部队背道而驰,贻误军机。他们失败了,那个参谋也为此而丧命。

照本宣科不求甚解

“通商宽衣”的案例,我个人的看法并非“口误”(slip of tongue),而是“错误”。更明白地说,那是因为看稿子没有瞭解也不追究原意,只是“照本宣科”,才造成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假如稿子是用繁体字写的,又如果念稿的人学过“农”这个繁体字,“通商宽农”一词,除非不懂,偶尔看错或口误,也不致把“农”看作“衣”而念成“宽衣”。问题的症结在于“农”字的简体写法是“?”。“?”、“衣”字形近似,容易看错,因之,古人所谓“亥豕鲁鱼”之误的机率也大大地增加了。

简体字的困恼

面对着简体字的困恼,对久居海外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总有点经验。去年秋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国家旅游局指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那么,自然景观之外,宁夏有什么特产呢?当地人会告诉游客注意看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便是了。他们说的是:枸杞、甘草、贺兰石、二毛皮、“?”菜等土产。红枸杞和黄甘草是野生植物,广受采用的中药。“蓝宝石”贺兰石也叫吉祥或碧紫石,经历亿万年磨练而成的“精灵”,开采之后,可作为“文房四宝”。“二毛”两字原意是斑白头发,“二毛皮”意指一种动物身上的毛皮。这种皮毛特产,可以制成贵重的“轻裘”。这种动物就是贺兰山东麓平原草滩一带放牧的羊?。大家都知道,印度北部喀什米尔(Cashmere)特产的高原山羊制成的衣服是极为昂贵的。二毛皮的成品即可与之媲美。

至于“?”菜,亦称“龙鬚菜”,状似头发,是一种天然草药,亦可食用。有人说,它不是菜,是菌、藻之类。《新华词典》解释“?”字有两个读音:fa第一声,送出、产生、扩大等意思;fa第四声,头发。原来,“發”和“髮”只因同音而合用一个简体字。最初以法文版在巴黎出现的《马燕日记》,说宁夏农村女孩马燕的母亲马菊花干活就是捡这种菜。这种天然的黑色植物,质轻如丝,气味清香,状如秀发,让人联想到《离骚》“香草美人”的隐喻。按照原意,繁体应该写成“发菜”才对。但我又常看到有人写成“发菜”,那是别字吗?究竟该用哪个繁体字?我只好搬出旧版古书来查对。李笠翁《闲情偶记》写明“发菜”乃“河西物产第一”。南方尤其是闽粤一带的人讲究山珍海味,他们烹调出用发菜做成的佳餚美食。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有人就称其为“发菜”了。

其实,词典里音同而义通的简体字还不少。最常用的,莫如“雲”、“云”两字。天空的“雲”,一概简化成人云亦云的“云”。但是,原稿是说某某先生“雲”,在电脑变换简繁字体时,一定会把“雲”自动改为“云”。如说一个人“雲”,是不是“雲游”四方呢?校对不仔细,必闹笑话。再者,如后、後,曆、歷,壇、罈,蘇、甦,裏、里,以及台(臺)、檯、颱等都是好例子。当年文字改革的用意是简化笔画,容易学习,普化教育。不过,对未受简体字训练的人来说,或许他们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简化的规则并不够明确,有时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唉,我冬烘一个,未免太少见多怪了。

争鸣2017.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