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媒体从CCTV到《南方周末》都在盛赞名为《西藏一年》的纪录片,其中一个评价耐人寻味,称其为“意外的‘外宣’”。“外宣”即对外宣传的意思,尽管打上了引号,给我的第一个感觉仍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了中国的外宣部门。

事实上,这部5集纪录片有两个版本:BBC版和CCTV版;与影片同名的书也有英文版和中文版。我看了BBC版的影片,读了中文版的书。注意到关于影片的两个细节,一是两个版本不尽相同,据介绍,CCTV版比BBC版每集删减了12分钟,解说词也有一些调整;二是虽不尽相同,但BBC版获得的评价,如这句话,“获得了西方和达赖的认可”,也同样被媒体送给了CCTV版。

每集删减五分之一的效果会怎样?在表达什么内容的时候,解说词会做怎样的调整?而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吗?以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我认为这并非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节。正如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冉云飞,批评中国有所谓“独立智库”的说法:“在一个严控思想、言论不自由的国家,不可能有独立的智库,只有为官方说好话遮丑掩恶的‘内裤’——我认为认识到这样的中国现实,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和判断,而如果说反话,不是真的失明就是有意识地选择性失明。”

且不论关涉西藏这样的敏感题材的影片,一位旅美历史学家所著述的《中国近代史》,尽管在大陆出版时声称“进行了适当而审慎的编辑处理”,但对照香港出版的版本,却有大量删除和字句删改,以至被学者戏谑为“一国两版”。 我见过《西藏一年》的制作人兼导演书云,她在前不久的电话中,含蓄地表示过对删减的无奈,并对其书的中文版,也在信中承认“不幸的是出版时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感受被删除”。我表示过理解,现在想来,这种理解本身就不正常,既然已被剪裁,又如何完全担当得起英文版所获得的评价?

两年前,书云向我介绍过拍摄中的影片,并谈及统战部下属的中国藏学中心至始至终的参与,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非常明确的伪学术部门的参与,我是很难认可其中会有多大程度的公正、真实与客观的。即便如《西藏文学》编辑部这样的单位,我知道每次下乡采风,各级部门都会大开绿灯,何况乎来自北京且有着藏学中心背景的摄制组呢?如此创作的作品,又何来真正的独立精神呢?难怪《西藏一年》书中有个细节,一位西藏老人请求摄制组帮忙,让他的做“阿巴”(法师)的儿子当上县政协委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摄制组“和县里领导都很熟了”。

而在拍摄和书写中国政府认定的那位“汉班禅”时,似乎想要传达的是藏人对其的信仰,虽然的确有许多藏人拿着哈达排队让那个孩子摩顶,然而这么做,除了会得到当局额外补助的奖赏,还会得到因不这么做将被严惩的警告。如此至关重要的因素,摄制组是否有所了解?也因此,中国报道称,影片总监制、藏学中心副总干事格勒毫不否认《西藏一年》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次成功的“外宣”,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它符合了几年前,中国宣传部门在针对“达赖集团在国外长期公关和歪曲性宣传”的讨论时,一位博士所言的:“宣传材料要写给老外看,就得琢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进入到他们的话语系统中,来说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2009-8-12,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