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占中”行动已经持续了近十天。迄今为止,香港学生和市民表现出极大的理性与克制,没有发生冲击政府等激进行为。但是随着公民行动的蔓延,各种复杂势力开始介入,“占中”力量与“反占中”势力乃至黑社会发生对峙,学生内部也出现激进与温和等不同诉求的分歧,“占中”运动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能否做到见好就收,是决定“占中”行动成败的关键。

公民运动不能做到“见好就收”,给中国大陆带来过痛心疾首的回忆。遥想25年前的八九事件,学生本来已经准备复课,但是臭名昭著的526社论一出,马上触发了学生的激进情绪。假如学生能在武力清场前的哪怕最后一刻撤离广场,北京市民刹那间回归正常生活秩序,也不会给暴力镇压提供任何借口。酿成八九悲剧的责任者毋庸置疑,历史迟早会给出公正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运动的政治不成熟也是造成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占中”而言,见好就收不只是一种策略,也直接关系到行动本身的正当性。在程序意义上,“占中”行为显然违法,但是这一行动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是因为目前不民主的选举制度使得公民不能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并按照多数人的意愿改革选举方案。假如香港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一人一票”,那么无论公民希望政府接受什么诉求,其正当表达方式是辩论和投票,而非在未经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占领中环或任何一个公共区域。显然,任何一种意见都不得诉诸赤裸裸的力量来绑架政府和社会,而只能以和平说服的方式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但是如果正常的自由与民主表达渠道遭到堵塞,不符合民主原则的政府构成使之不能有效回应多数市民的诉求,那么公民即不得不采用表面违法的激进手段直接彰显多数人的意志,通过公民压力迫使政府进行民主化改革。

在这个意义上,“占中”的实质是以表面违法的手段争取实现合法的民主目标。然而,如果手段本身成了目的,“占中”蜕变为部分公民以自我正确的立场挟持政府和全社会的行为──只要你不立即同意我的要求,我就让你瘫痪,那么“占中”就失去了原初的目的正当性,成了地地道道的违法行为。这也决定了“占中”等激烈的“公民抗命”方式只能是临时起义的例外,而非日常维权的规则。

公民行动的合法性也直接决定了其可持续性。未经许可的集会之所以违法,正是因为它会损害社会成员正常生活与工作秩序。当然,“占中”组织者也正是希望由此对政府造成一定的政治压力,或唤醒更多民众的民主觉悟,但是并不能因此而不考虑持续“占中”给香港社会带来的巨大代价和风险。旷日持久的“占中”不仅会给武力清场提供理由,而且也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市民疲惫、厌倦乃至敌视,结果反而使此次公民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占中”的目的固然是迫使港府改革目前不能令人满意的选举方案,实现公民自由提名的“真普选”,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通过一次公民行动一蹴而就。在这个意义上,此次“占中”的目的与其说是达到某个既定的结果,不如说是彰显香港市民的民主诉求、决心和力量,而这一目的已经基本达到。现在是见好就收的最佳时机,而收兵显然不意味着胆怯或懦弱,而是公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是香港学生与市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成熟的体现。

要让香港公民运动持续进行下去,有必要探讨合法的抗争方式。今天的香港社会与八九年的大陆社会是根本不同的。在自由与法治的制度环境下,香港学生和市民一定能找到多种抗争渠道将公民运动持续下去。笔者相信,香港民主一定能通过自由、法治与和平的方式逐步实现。

当然,民主之路总是崎岖不平的。在既没有民主历练、也没有统一组织的情况下,香港学生和市民能否表现出成熟的抗争技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占中”能否见好就收,是对香港民众集体智慧的考验。

(本文作者张千帆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