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拉萨召开有关街景改造的动员大会,自治区官员慷慨陈词,表示将在今明年完成这一涉及主城区范围内17条道路的巨大工程。

所谓“街景改造”即当今中国各地无限膨胀的“穿衣戴帽”。最近,广州因举办亚运而展开的“穿衣戴帽”为社会所诟病,那些展示在网络上的图片嘲笑广州亚运会“充满喜感”,因为“窗户是画出来的,阳台是泡沫的。‘穿衣戴帽’,贴的都是纸”,而之前,上海为举办世博会也是大兴门面工程。生活在中国国情中的人都知道,无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都是国家层面的形象工程,随之铺天盖地的还有当地的各种政绩工程,而官员们的热情之高涨,盖因所耗费的民脂民膏会有相当部分浩浩汤汤地流入其私囊。

至于西藏,也将迎来明年的“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据报道,全区大庆项目共72个,总投资达25.26亿元之多。其中拉萨市27个大庆项目即包括已经动工的“穿衣戴帽”,全部斥资10.94亿元,不可谓不巨额。

拉萨的“穿衣戴帽”始于2004年,是对宇拓路、康昂东路两边街面下的功夫。记得一天晚上,一群背着大包小包的乡下藏人,徘徊在辉煌路灯照耀的宇妥路上,神情疲惫而焦急。我的询问使我得知他们刚从日喀则来到拉萨朝佛。他们找得到寺院,却找不到能够栖息的地方。而在过去,拉萨多的是朝圣者的帐篷营地,但在已然现代化的今天,他们不能睡在帐篷里,更不能露宿街边。他们问有没有几块钱的房间?而我能够想得出的最便宜的地方是汽车站的招待所或者候车室。于是,在华丽的路灯照耀下,茫然的他们渐渐远去。而路灯的一头,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别以为“穿衣戴帽”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拉萨以及藏地的形象并不是靠给沿街的建筑物化上藏式的妆就能树立的。正如著名藏人学者得荣•泽仁邓珠在谈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文章中所写的:“藏区阿里建筑风格、卫藏建筑风格、安多建筑风格、康巴建筑风格、农区建筑风格和牧区风格各有特色……然而,我们新建的建筑花费昂贵代价追随都市化和现代化。后来又花费高额投入穿衣戴帽,成了‘其他民族穿藏装’的四不像模样。今后藏区还是要走就地取材、起用我们身边的能工巧匠和培养懂民族建筑的设计师为好。”

从1950年代以后的一座座军营似的房子,到“西部大开发”时代的瓷砖+蓝玻璃,到今天轰轰烈烈进行的“穿衣戴帽”,正在潜移默化地、覆水难收地改变着拉萨的风水。而这些替代品的兴隆又说明了什么呢?即便有着鲜艳夺目的“西藏特色”,但一看就是赝品,就像是从小吃大米长大的人非要扮成吃糌粑的人的模样,却毫无那内在的气质。这甚至连到拉萨的游客也是忽悠不了的,有游客说:“只不过是给钢筋混凝土穿衣戴帽了而已,这很类似于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那些穿上似是而非的藏装拍旅游纪念照的外地游客,即便是给他们穿上最正规的藏装,也很少有人能穿出那种神韵。”

尤为过分的是,“穿衣戴帽”这么多年,朝街的一面焕然一新,而背街的一面依然破败不堪,或者外面看上去是“穿衣戴帽”的光鲜,而里面仍然是垃圾遍地、道路不平的旧貌。对于不少习惯了家门口的路永远都是“明年路”的拉萨人来说,电视新闻里喋喋不休的那些“改善居住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的说辞,不只是讽刺现实,还是精神上的伤害。正如有评论指出,“这样的伤害不仅仅指向抽象层面的文化传承,更多的还在于人们居住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支离破碎,它理应受到必要的博弈与抗争。”

2010/12/1,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看不见的西藏~唯色》2010年12月14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