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二十年前,某天,在北京一个小旅馆,一个年轻的美国记者被警察团团围堵,几乎要动粗了。警察撕毁他的笔记,他也被迫删掉自己的采访内容,好不容易才得以脱身。这个小伙子觉得整个事情本身很荒谬。他心里很纳闷:怎么会动用警察去干涉记者的报道?中国的法律授予过警察这种权力吗?而且,删掉那些采访的内容,当然在电脑上轻而易举,但是,你能从他的记忆中删掉吗?应该说,他已经纳闷多次,这种事情对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似乎也习惯了。在他调查商业腐败案件时,他甚至被他不明身份的人其实是中国国家安全人员殴打……

这位先后担任《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的驻华记者,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八年时光中,曾经做过一系列的报道,但很遗憾的是,他的报道因为涉及“敏感”内容,大都曾经获得类似的“款待”。

这个人就是马修·波廷格(Matt Pottinger)——现今川普总统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高级主任。波廷格的中文名叫博明,是目前白宫里面一名也许是唯一一名中国通。对他非常熟识的北京来说,非常不幸,正是他博明这个人,在背后帮川普总统策划了打击“中国制造2025”的全新国家战略,并参与了对华贸易战。

今年44岁的博明出身美国上流社会,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曾任职于司法部,后来在华尔街开办投行,业余创作小说。博明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就读于马萨诸塞大学中国研究系,学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据说,在大学选择这种文科冷门的美国学生,一般家境都很好,不愁吃穿,也不愁找工作的问题,完全按照自己兴趣来选择。

1998年,博明利用他的专长,进入媒体工作。在中国和亚洲各地多年的采访经历,让他深刻了解到当地的体制、社会与文化,接触到底层社会残酷而又千奇百怪的挣扎现实。特别是在中国各地采访时被修理,令他受到了一辈子都没有受到过的委屈和耻辱。

后来,他看到了圣战组织斩首美国人的视频,又一次被强烈刺激。

作为一个文人,怎么样才能反抗呢?他决定投笔从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奔赴阿富汗作战。他当时年岁已大,身体条件也不好,要承受相当的磨难。退伍后博明投身政界,并迅速崛起。他自称由于“军人的使命感”,决定响应国家的召唤,放弃华尔街的高薪,加入到川普团队。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这个出身富裕家庭的美国少爷走上这条道路?人们不能不想到,这与他的人生第一份工作也就是在中国多年的采访经历一定有些关系。后来有美国媒体这么总结:“在中国的压抑经历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主义激情。”博明辞去记者后曾回忆他当年一次的遭遇:“我站在马桶上,一群中国警察站在我旁边,一页一页撕毁我的笔记,接着冲进了马桶。”他关切的好像还不单他自己,他还直言道:“在中国的生活可以告诉你,一个非民主的国家能对它的公民做些什么。”这真是刻骨铭心的话。

这位博明先生现在开始摩拳擦掌大显身手了。观察家发现,他进入白宫后,在提交的备忘录里面,明确反对国务卿蒂勒森在公开场合使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八个字来形容美中关系。不像以前白宫喜欢请学院派的学者当顾问,博明作为一名中国通,完全是冲到一线工作的实战派,书本和教条绝对不会对他的判断产生任何局限。作为鹰派重量级人物,他也不拘泥于美国党派之争。

观察家还发现,不论是军中大佬彼得.雷乌斯,还是川普当时的亲信班农,抑或是亲民主党的不少智库学者和中国问题专家,都对博明不乏溢美之词。事实已经表明,随着博明的经验和地位的增强,未来此人很有可能主导美国东亚战略。人们甚至认为,川普只是一个投石问路的开始,无论他是否能够连任,美国都将迎来长期的鹰派主政时代。就是说,博明这种人会长期在美国政界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该回头怀着历史感说一说了。多少年来,到中国学习、工作、交朋友的西方人,往往都属于本国人里面的亲华派。毕竟,如果不是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也不会耗费多年精力心血攻克世上公认难学的中文,还跑到难以适应的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活。可是,残酷的事实表明,当他们在中国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后,便有可能一改之前的友好和宽容态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华访问或工作的学者和很多驻华记者,都属于此类人,博明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一个中国通已经开始但远未完结的故事。人们问:不知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当年在小旅馆里围堵这位年轻记者的警察们该作何想?那些群殴暴打采访记者的人该作何想?那些为解决中美贸易争端夜不能寐的人又会有何感想?他们会后悔吗?也许不会。他们会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狗行千里改不了吃屎。也许……也许在他们心中深处里还会有那么一闪念:那时把他弄残可能更好?

的确,博明先生看来绝非那种你打我的左脸我把右脸也转过来让你打的人。他大有可能或者已经是在以牙还牙了。这位中国通以他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也许并不认为以牙还牙是中国国粹。

(2018年8月7日)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Friday, August 10, 2018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