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不同的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体的抗议运动,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目标是“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是五四运动发生的一个背景。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分为二,一些人仍然主张自由民主,另一些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部分人在批判中国传统儒家问题上,有共同点,把反孔的新文化运动的时期,称为五四时期,有一定合理性。
21世纪的今天,看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和民主,到今天,可以说实现了一半。在今天的中国,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科学代替了中国传统的“国学”。虽然今天还有人使用文言文,还有人沉醉于“国学”,还有人自命为“国学大师”,但只是个别现象。然而,新文化运动的另一半目标,没有实现,这就是民主。科学精神,也没有普及。
1919年,毛泽东二十六岁。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当时图书馆的馆长是李大钊。五四运动爆发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湖南,居住在长沙修业小学的房子里。在湖南,毛泽东回应北京的五四运动,在当年7月,创办了刊物《湘江评论》。从毛泽东一生来看,他在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对他有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一是从李大钊和陈独秀那里接受了马克思的思想;二是接受了当时“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可以说,“五四”给毛泽东种下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孔”种子,但没有树立起科学精神,也没有接受民主思想。
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一颗种子,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扩大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这颗种子在1949年后就生长成了中华大地上“政治动物”栖息的丛林,影响了20世纪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做了两件与“反孔”息息相关的事,一是批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二是发动“批林批孔”运动。毛泽东讨厌刘少奇,与他讨厌刘少奇大谈“共产党员的修养”有关。“修养”两字,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基督教承认人有“原罪”,希望人信上帝,不要求人进行什么“修养”,而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仁人君子”,就必须“克己复礼”、修身养性。宋代大儒朱熹更进一步,修身养性,就是“存天理,灭人欲”。1967年,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了如下批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欺人之谈。这本书是唯心论,是反马列主义的。讲现实的阶级斗争,不讲夺取政权的斗争,只讲个人修养,蒋介石也可以接受。什么个人修养,每个人都是阶级的人,没有孤立的人,他讲的孔孟之道,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都可以接受。”现在看来,毛泽东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欺人之谈,并没有错。
林彪与刘少奇不同,他几乎从来不讲什么修养,但在文革中,他读一些中国儒家著作,请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所、哲学所的专家给他讲历史、讲儒学。在林彪心目中,毛泽东就是反孔的秦始皇,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知道在林彪遗留下的笔记中,非常推崇孔老夫子的“克己复礼”。而“克己复礼”正是儒家要人“修身养性”的根本途径。于是,毛泽东在中国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批林批孔”运动。
儒家是一种有效维护中国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儒家的“天”,不是神,而是一种对人、包括对帝王有巨大威慑作用的力量。“天理”至高无上,就是帝王也不能违背“天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中,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王。孟子认为,国君如果言行举止不配做一个国君,按孔子“正名”的主张,他在道德上就已不再是国君,而变成了一个“独夫”了。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中其政治理想是君王要实行仁政,这是孟子从孔子的“仁学”中发展而来的,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王道”等政治理想之一。孔孟之道要求帝王实行“德治”和“仁政”,是为了使专制王朝长治久安,不因暴政而灭亡。然而,从秦始皇到毛泽东,有许多帝王就是不愿受这种束缚,就是要排斥、批判这种儒家学说。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毛泽东批林批孔,其原因在此。
中国的儒家传统,在国民党统治的台湾,还得到保存。蒋介石思想深处,还是传统的儒家,他虽然做不到“德治”、“仁政”,但知道要实行“仁政”,而毛泽东,根本不信“德治”、“仁政”这一套。
在五四100周年的今天,中国人知道,无论信不信“仁政”这一套,都不能把中国引向政治现代化──宪政民主。在五四100周年的今天,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力在中国大陆奋起。第一次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错误的,这个口号为毛泽东所继承,不仅不能把中国引向民主,反而使毛泽东创建的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新王朝──红色王朝。所以,在五四100周年的今天,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剔除儒家维护政治专制的糟粕,剔除“德治”、“仁政”、“克己复礼”这一套欺人之谈。21世纪中国的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必将实现第一次新文化运动科学和民主的目标,同时,把儒家追求真善美和儒家的仁爱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原载:苹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