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是在伦敦渡过的。伦敦的情况怎样?应给朋友一个交待。

气候

伦敦的夏天十分温凉,气温17度左右,变化在11、2度到22、3度之间,早晨需穿薄棉衣,中午穿衬衣,一日四季。无风的日子很少,都在三级以上,需是夏天,从大西洋吹来的海风,给人的感觉不是凉爽,而是冷。空气清新。天很蓝,清澈透明,常常万里无云,那种感觉,几十年没遇到过了;在万米以上高空飞行的飞机,像只鸽子,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银灰色光芒,也看得十分清楚。

伦敦曾经是雾都,为雾霾所笼罩,甚至白日行车都必须开灯。但从上世纪50年代就大力治理,所有冒烟工厂都搬迁到二三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现在伦敦也没有一根冒烟的烟囱,还留下一根供人游览,那就是当年伦敦电厂高达100米的巨大烟囱,不过这根烟囱已被鸟巢占领,游人可以用爱鸟者架设的望远镜观察雀鸟孵化、育雏,成为伦敦一道风景。居民的燃煤也改为燃气。还有伦敦大量的绿色屏障。雾霾很快得到治理。

街市

泰晤士河两岸的摩天大厦栉比鳞次。国会大厦、大笨钟、泰晤士河上的高架桥、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银行大厦、各种会展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说明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伦敦的高楼大厦不多,远远赶不上成都重庆。作为伦敦城市主体的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而是遍布城市各处的一楼一底,装饰各异的别墅式楼房。由这样的楼房组成的街道,整齐美观又各具个性,多姿多彩,成为伦敦街市的独特风韵,体现了英国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想想国内城市建筑,要么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子,要么样式一致的水泥森林,刻板呆滞,单调乏味。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到伦敦开开眼界。

每幢楼房前都有一个2、3平米至10来平米的花坛,屋后都有几十平米的花园。英国人爱种花,花坛和花园里都种满了花草,甚至墙壁上也挂满了鲜花(种在专门的壁篮里)。

公园

伦敦的公园不知有多少,大大小小遍布各处,就连国会大厦楼下,也是公园。公园没有围墙,以绿篱与外界相隔。园内也没有特别的装饰,主要是巨大的合抱之树和广阔的草坪。伦敦市区的百年古树以千万计,最大的五个人尚不能合围;这些古树把伦敦掩映在万绿丛中。这样的首都世界上少见。我国的大中城市更不能比拟。

据说,伦敦60%的植物都来自中国,例如打破碗花花(毛茛)、五朵云(大戟),在中国是田间杂草,在英国却请进了庭园。伦敦植物园内一株巨槐,倾覆地面后又长出新枝,虬劲刚健勃勃生机,指示牌注明1760年引自中国。但是在中国恐怕已没有这样的巨槐了。我国古树,随着频繁的政治运动,在人被整肃的同时,也毁灭殆尽。土改、大跃进、文革都是森林和古树的大劫难,大树基本消灭;特别是大跃进砍树木炼钢,向原始社会倒退,愚蠢之极。如果统计胸径80公分以上的大树,恐怕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总和还不及伦敦一地。

公园是免费的。跑步、快走、休闲、踢球、躺在草坪上晒太阳,一任随便。足球之普及叫人惊叹,恐怕中国50年不能赶超。

有些公园是巨大的,如维多丽亚公园、格林威茨公园、海德公园、伦敦植物园(要收费)等等,步行一天恐不能穷尽每个角落。海德公园曾是著名的自由言论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任何言论而绝无政治禁忌。但是随着现代传媒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都在网上发言,海德公园的自由论坛已失去了意义,现在已不知当年的演讲场所之所在了。

许多公园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例如海德公园旁边就是地铁站和汽车站。这些公园在寸土寸金的首善之地屹立数百年而不被开发,没有政治强人和富商巨贾胆敢侵占一寸土地。是什么力量保卫了公园的完整?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有了民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强权不敢作恶,高官也不敢不非作,官商也不敢勾结。如果谁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随意开发公园做政绩工程,百姓反对,报纸曝光,议会否决,还有独立的司法审判,那个时候即使500年才出现一位的大救星也救不了你。如果这种情况在赵国,恐怕早就是滋养赵家人成为腐败蛆虫的肥沃土壤,早就是红色权贵敛财的提款机了。

和谐

任何公园都是雀鸟的天堂。如果在公园内吃点心,必有成群小鸟在你周围啄食面包碎屑,而小松鼠就在面前跑来跑去。凡有小溪湖泊的地方,必有成群的天鹅、大雁、野鸭、黑鸥;在水边站立,它们就游过来索食。甚至大白天,狐狸也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行走。在这里它们失去了野性,比家养动物还要亲近人类。
公园里有许多核桃、板栗和野果,大约是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都不屑于采摘,留给了松鼠、雀鸟和更多的动物。
在这里人与花草树木、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溪流湖泊浑然一体和谐共处,所以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正是宜居的好去处。
想咱赵国,频繁的政治运动和不惜血本的环境破坏,以及党官们肆无忌惮的政绩工程,树木砍光,地皮刮光,水土流失,河流污染,要想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清静去处而不可得,实在让人揪心。
特别是国人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凡见野物,必欲捕而获之得而食之,必欲食其肉寝其皮而后快。因馋而残,以残解馋,飞禽走兽难逃人的魔爪。

市民

伦敦是个杂色人种聚居的地方,黑人、南亚人、阿拉伯人、东欧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据我观察大约占40—50%。这些人有些是在百多年前大英帝国称霸全球,曾是日不没国的时候涌入的,已在英国繁衍若干世代,早已融入英国社会,因此彼此和谐相处。但是近些年也流入不少难民,这些难民,无论文化素质、行为习惯、道德信念都参差不齐,给英国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秩序、治安、就业,乃至清洁卫生,都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成为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虽然从整体上说伦敦的市容市貌、清洁卫生还是不错,但和我到过的日本相差很远。日本大和民族素质高,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名列世界前列。

但是英国人看上去都很淡定安详,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悠闲感,很难看见那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样子。他们的悠闲自在,既不为子女入学而发愁,也不为看不起病而担心,因为这些都是全部免费的;也不为买不起住房而揪心,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人住宅,有困难的,政府提供廉租房。他们好像没有我国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意识。他们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有了钱就购物,就旅游,就潇洒。钱用完了再设法挣。

儿子的邻居送过来钥匙,说要到西班牙度假两周请帮忙照看小猫,就带领妻子小孩走了。其实他们是普通员工,收入并不多,但他们那份潇洒自如叫人羡慕。

英国人出国旅游成千上万。他们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免签的,把护照一亮就被放行。这和我们出国大相径庭,公安审查,签发护照,再申请签证,填表,等待,徒耗时日;我等老年人还要担保。我曾痴心妄想,到伦敦后也像英国人那样去巴黎、柏林潇洒一遭,后来打听,哪里能行?你的大陆国籍别人并不待见。在国内常听说什么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好像离开赵国就红萝卜不成席,好像在国际上吃香得很。其实那是自吹自擂撒币买赞美愚弄自己人,别人并不如何把你放在眼里,还提防你赖着不走吃救济,更不喜欢你满口马列污染环境。倒是台湾人持中华民国护照,到许多个国家地区不用签证。

自信

国会大厦外的广场上,有许多对英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的塑像。我对英国历史知之甚少,不大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我知道的有丘吉尔、曼德拉和甘地。丘吉尔是英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战胜德国法西斯,又两任英国首相,使英国走向繁荣富强。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提倡种族和解,用和平和方式结束了南非若干年的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种族屠杀,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伟大精神财富。

最使我惊讶和感叹的,英国人竟然把甘地树立在广场之中让人瞻仰!

莫罕达斯.卡脱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甘地反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提倡非暴力抵抗的哲学思想,创立了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与英国人的和平抗争和不合作,最终带领印度人民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他被印度人尊为国父。

甘地反对英国人殖民印度,是英国的敌人。但是英国人尊敬他,纪念他。敢于把敌人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上让人万世敬仰,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对于伟大思想的崇敬、景仰和信奉,是对真理的服从、遵循和守护,是对于历史的反省、悔悟和补救;更是对于制度、信仰和思想的自信。有了自信,便有了宽容,那怕是敌人,凡是正确的,便包容、接纳,并诏告天下。试想如果英国人没有自信,拒绝反省,顽固坚持殖民主义,镇压反对者,会容忍反英的甘地主义?会把反对自己的人树为英雄而永远纪念?

对于异议者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强大与虚弱,自信与胆怯,理性与横蛮,专制与民主。

赵国政府对于一介文弱书生柳笑坡的迫害与打压,仅仅一篇《洞把县长》就把他关起来迫害致死,还宣称什么自信,真是可笑之至。我看赵国除了公安自信,城管自信,维稳自信,防火墙自信:即枪杆子自信之外,就只剩下虚弱。

在国会大厦外面的广场上,有人还想树立撒切尔夫人的塑像。撒切尔1979—1990年任英语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在其执政期间以铁腕手段进行了许多改革,又赢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给英国做出杰出贡献,享有崇高威望。但是她的人头税,小政府大社会执政理念缩减公共开支遗留许多问题,因此反的人不少。民主社会必须尊重多数,没有人敢当核心,能一言九鼎。

礼拜

圣保罗大教堂是一幢圆顶形的哥特式建筑,雄伟庄严,矗立于泰晤士河边,礼拜日免费向游人开放。于是我得以参观基督教的礼拜过程。

8月中旬一个星期天,我走进教堂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站在后排众多的参观者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也都鸦雀无声。男女老少的信徒们手捧圣经正襟危坐,正集体颂读其中的某一部分。专注的神情和神圣凝重的态度说明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与执着。集体诵读之后,台上的神父站起来,他手执圣经,穿着镶有红色镶边的黑色长袍,缓步走向信徒,边走边宣讲些什么,我听不懂,大概是对教义的阐释,或者对教徒的规劝吧。
这时我突然想到,这不是上党课吗?那些参加礼拜的信徒不就是来上党课的党员或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神父不就是宣讲党义的书记。党与宗教原来同宗同源!

宗教——这里指基督教,和党,一个惟心,一个惟物;一个信仰上帝,一个信仰主义。信仰上帝的,相信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因此人人平等,互敬互爱,每个人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由此演绎出博爱、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理念,成为民主制度的基础。因此,凡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都是宪政民主国家。
信仰主义的,把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支使一些阶级去剥夺另一些阶级,用集体的力量去斗争,革命,夺权,专政,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所以凡是信仰主义的国家,都是暴力盛行、血腥镇压的国家,极权专制的国家。
所以说,宗教和党,虽然善恶有别,结果不同,但起源却是相同的。

乡村

英国的乡村是最美丽的。到了英国而不去英国的乡村,是非常遗憾的。

汽车驶出伦敦,越过延绵不断的树林、无边的草原、金黄色的麦田和青翠的玉米地,你可以看见一座座散落在广袤原野上的小镇,那便是英国的乡村。小镇外古树环绕,溪水淌流,小桥横卧。街道整洁宽敞,一幢幢古老的或现代的别墅,粉墙红瓦,掩映的绿树丛中;房前的花坛鲜花盛开,屋后的花园五彩缤纷,把小镇打扮得美丽、典雅、古朴、宁静。居民悠然自得各行其是与世无争。几乎清一色的白人。教堂尖顶入云,威严庄重。

英国人尊重历史,许多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建筑。我们参观一座小镇曾是百年前英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誓师出发之地,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广场、司令台和悬挂国旗的旗杆;陈列室中更有丰富的图文资料。游览广场可以想见当年英军号角齐鸣,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的盛况。古代贵族的庄园也被完好的保留下来。我们曾参观一处城堡式的庄园,建造在一个小湖中央,四周的湖水成了护城河。城堡内装饰精美有如皇宫,设施齐全,有客厅、餐厅、卧室、陈列室、图书室、钢琴室、礼拜室……。城堡以小桥与四周相接。四周有花园、果园、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的水池,以及从山间流下来的小溪;再远,则是茂密的森林。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庄园。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是什么样的感受?

有些村庄还保留了少量草房。用麦杆以精细工艺铺盖的屋顶平整美观,再铺上网络防风,这样的草房4、5年翻修一次就得花费二三十万英镑(一二百万人民币),不是一般人住得起的;草屋外的花园当然更为典雅。日本也有贵族居住的更为精美草房,据说其建造工艺已经失传,所以保留在公园里供人参观。郭沫若批判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说屋上三重茅冬暖夏凉比瓦房还舒服,杜甫过的是地主生活。他把中国穷人的草房与日本贵族草房相提并论混淆是非。无耻文人仰毛泽东鼻息扬李(白)抑杜胡言乱语,留下笑柄。

英国的乡村风情,有如古老悠远的世外桃园。

难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主席王震参观英国乡村后感慨万端,说:“如果加上共产党领导,就是共产主义了。” 此言一出全球哗然,成为世界级笑话。王将军想没想过,你凭什么“领导”英国?正当性合理性在哪里?英国人喜不喜欢你“领导”?共产主义上市一百多年,有谁“领导”出英国似的自由、民主、富裕、强盛、博爱、平等、远离强权迫害与血腥屠杀的社会?王军头此言,凸显了一个造反夺权者对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的霸占欲。

英国人能够完整保留文物古迹,根源于财产私有制度。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谁胆敢拆迁、破坏?想我赵国,财产公有(党有),一次次政治运动,土改、大跃进、文革都是文物古迹的大破坏,“改开搞”以后,官商勾结、打造政绩、随意拆迁,是文物古迹的更大破坏,毁灭真古,制造伪古,叫人恶心、痛心、愤慨。百姓无可奈何,是公有社会的必然。

(2017.10…8.修改)

【 民主中国首发 】 时间: 5/26/201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