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年里的中文互联网中,受害于营销号自媒体信息污染最严重的人之一,居然会是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一个16岁的瑞典少女。

她做了什么呢?

简单概括,就是从去年八月开始,出于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她每周五不再去上学,而是带着写有“school strike for climate”的纸板,一整天坐在瑞典议会前,希望以此表达对成人政客在气候方面缺乏努力的不满,并推动相关立法的通过。

最初,她是孤身一人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注意到她的努力,她渐渐成为了全世界年轻人们的符号和鼓舞。

今年夏天,她乘坐一艘零排放的游艇跨越大西洋来到纽约,目前在参加一系列和气候有关的活动,在美国众议院发言,并与前总统奥巴马见面。

我对气候变化这个议题本身的在意,当然还并没有她的程度,但对我来说,她是这一年里最给我鼓舞、让我由衷钦佩的人之一,因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最该拥有的特质:对自己一代人未来那种近乎悲壮的关切,和对传统规训的勇敢不服从。

我也因此写到过她太多次,以至于担心看到的网友会为此感到厌烦。(如果你对她还不太熟悉,可以看这两篇: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关怀个体,拒绝规训:折射出未来与希望的年轻一代)

所以,在中文互联网长期对“白左”的污名化氛围下,我能预料到她可能并不会收获太多褒扬。但我还是震惊于种种抹黑的是非颠倒与手法下作:

说她是“利益集团木偶”、“想当网红想疯了”或“以此赚钱牟利”的阴谋论(尽管至今无人能拿出证据,每有误会她和家人也都立刻澄清);

说“小孩子的本职工作就是乖乖在教室中上课”;

说她“从没获得过科学界人士的支持”;

当然,更多的还有抓住她表情、体态所进行的外貌羞辱——这针对成年女性都已经足够下作,更何况是对一个16岁的小女孩。

所以,我希望在这里,将可靠的国际主流媒体对她的报道分类整理出来,给真正希望走近她、了解她的人看,多少counter一点上述歪曲事实的攻击。

当然,这并不算是辟谣或fact-check,因为阴谋论的逻辑本就是“如果你无法自证清白,那么就一定有罪”,是无法辟谣的,只是在铺天盖地的偏见以外,提供一些公正、客观的新视角。

注意:由于公众号上无法添加除其他公众号文章以外的链接,因此如果你有兴趣阅读哪篇报道,可以在文末的原文链接中进入知乎版,在那里每一条标题都可以直接点击进入阅读。

首先,我想总结一些对她本人经历和内心的报道。

《卫报》应该是国际媒体中,第一个去详细、深入呈现她的:Greta Thunberg, school girl climate change warrior: “Some people can let things go. I can’t”

通过这篇报道,许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她患有轻度的艾斯伯格症候群,一种为沟通带来障碍、却也会让人更加专注、聪明的心理疾病。

因此,同龄人中的她一直是害羞的,成绩顶尖却很少发言,永远坐在教室后排。但当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一些环保相关的纪录片后,她再无法像其他人一样不受影响地继续生活,而是疑惑,为什么这样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在更加系统性地学习了环保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这种担忧只增不减。在11岁时,她一度不再能吃饭、上学、交谈。

但她成功将这些焦虑化为了努力的动力:从改变自己开始,不再吃肉,不再爱买衣服,不再乘坐飞机,并说服了家人。

终于,她也不再满足于此,便从一个孤独又勇敢地决定开始,意想不到地发起了一场鼓舞了全世界的风潮。

来自nyt的这篇则更让人心疼:Becoming Greta: ‘Invisible Girl’ to Global Climate Activist, With Bumps Along the Way

里面,记者细致地记录了她的一天:她身上完全没有同龄少年的无忧无虑,而几乎是一直严肃、眉头紧锁的;艾斯伯格症候群让她面对人群时更加恐惧、焦虑,可她还是为了自己所相信的一切而坚强地面对着。

一天过去回到家,她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一下躺倒在沙发上,抱着自己的两只狗休息。

但她却说,自己更开心了,因为终于为她需要有所专注的生活找到了意义。

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有不止一个大V信口开河地说过,她没有得到过任何科学家的支持。但在年初,224名科学家就在卫报联名发表了一篇专栏:school climate strike children’s brave stand has our support

他们对她的努力表示支持和感谢,说她让这样一个重要的议题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甚至成为了“酷”的标志,这是作为研究者的他们急需的进步。

对于她最近的跨大西洋航行,也有许多详细的报道。

比如nyt的这两篇:Greta Thunberg to Attend New York Climate Talks. She’ll Take a Sailboat

Greta Thunberg Sets Sail for U.N Climate Talks

虽然知道仅靠个体的行动无法带来什么改变,但道德责任感让她在个人生活中也做出了诸多艰难选择。

她不再让父母送圣诞礼物给自己,不再购买新衣服——在许多照片中,她都穿着同一双旧旧的蓝色运动鞋——最重要的是,也不再乘坐飞机了。

这艘帆船游艇名叫Malizia II。在一次活动上,德国船长Hermann的妻子认识了Greta,并在听到后者有不靠飞机前往美国的愿望后,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它的航行动力来自于太阳能板,虽按安全规定必须安装应急引擎并储备部分燃料,但整个航行途中,这部分被封闭起来没有使用。也就是说,这次航行和Greta所期待的一样,没有产生任何碳排放。

但与此同时,对船上的人来说,这次航行完全不是舒服的。Greta一路上只能吃压缩食品,喝经过净化的海水,没有浴室和卫生间,用一只桶来代替。

她也并不掩饰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晕船,想家,甚至上船前就已经开始想念自己的两只狗。

船上的通讯也几乎是和外界完全隔绝的。她只是随身带了一部卫星电话,好拍摄航行途中的照片,并发送给朋友,让朋友代自己放到社交媒体上。

但最终,她在父亲的陪伴下完成了这次孤独又辛苦的航行。

《纽约客》也有一篇报道:Greta Thunberg’s Slow Boat to New York

文末,在纽约港口迎接她的记者问她,是否会想念海上的什么。

“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任何能做的事情都没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看着大海。”

“置身于这种‘荒野’、自然,看着这一切的美,这是我会想念的。”

一些杂志做过以她为封面人物的报道。

比如由英国梅根王妃编辑的九月份英版Vogue:Greta Thunberg Has A Powerful Message For Vogue Readers

梅根所选择的主题是“带来改变的力量”。除Greta以外,被选入的人物还有华裔女演员Gemma Chan和米歇尔·奥巴马等。

时代杂志也曾以她为封面。照片中,她穿着一条绿色的裙子,脚上则还是那双蓝色运动鞋。

‘Now I Am Speaking to the Whole World.’ How Teen Climate Activist Greta Thunberg Got Everyone to Listen

时尚杂志《i-D》也曾以她作为封面。

而这篇报道是有中文版的,大概是中文互联网中关于她最全面、客观的记录。

摄影师 Harley Weir 镜头下的 Greta Thunberg :见见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瑞典女孩

最后,我想再贴一段视频,是Greta来到纽约后,在崔娃秀上的采访。

在中文互联网的信息污染里,她被形容成一个小丑和网红。但整场下来,你真正在她身上,其实只能看到孤独症带给她的局促,以及隔着这种局促她依然想努力传递的真诚。

视频里是采访结尾,崔娃问她,从船上一下来到纽约来有什么感受,最给她冲击的是什么。

她说,在船上的时候,周遭都特别安静,只有海浪冲击着船身的声音,但到了纽约,空气里突然有了污染的味道,声音也太吵了,人们说话也很潮,从与世界其它一切都disconnect的海上突然来到这里,一切都太大、太强烈了。

我听到这里,一下愣住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在采访中提及环保以外的内容和感受,同样柔软,敏锐到完全不像出自一个16岁的少年之口。

那天看完她的这段表达,再想到种种对她的无端攻击,我突然觉得没那么生气了:

在她那些听着海浪度过的夜晚、在她自己踌躇又坚定的小世界面前,这些攻击被衬得……实在太可怜、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就算这些报道再专业,再准确,一部分人也注定是不会改变自己偏见的。

因为如果你在心底就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诚、勇敢、对未来的关切、对个体命运的忧心,那么你自然会为她所有的举动贴好你会相信的那些阴暗出发点。

但我并不相信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对她的不认同当然也有太多,从出发点到行动的每个细节,其中的许多也是可取的、有益的,应该被鼓励表达出来的。但起码,这样一个勇敢的小女孩,不应该被淹没在由虚假信息和人身攻击构成的脏污抹黑中。

来源:作者微信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