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香港目下的雨伞运动声势浩大,原因除了是强烈的民主诉求,相信也由于不少民众不满九七后官商勾结日趋严重,罔顾民生,愤而公民抗命,抗议特区政府施政的不济。究竟官商如何勾结,又导致甚么结果,过去本地讨论可算不少,但多数限于个别事件的议论,而林本利的新作,则通过本地华资富豪近数十年来的发迹历史,窥见其中政府有形无形的角色,让我们看到官商勾结的具体操作和历史演变。

大部份情况下,港式官商勾结是指制度倾斜和政策优惠,以方便商家的寻租活动,取得大量利润。作者论尽本地华资富豪,由全球富豪榜排名二十的李嘉诚再到李兆基、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新世界集团等等,并指出他们不少的业务,不论由地产、港口到电讯、电力等等,都受惠于政府政策。地产方面,九七前地产商可以低价收购农地及换地权益书,大量囤积土地,亦可收购公用事业拥有的土地,再转为住屋用地而获取厚利。九七后,首任特区政府多次出手相救,地产商面对金融危机,股价下滑,政府便动用过千亿公帑买入蓝筹股。面对地产巿道低迷,政府暂停卖地及停建居屋,同时又提高兴建面积比率,通容发展商大起“发水楼”以谋取暴利。

港口方面,董建华政府放弃十号货柜码头的计划,令大财团继续垄断港口服务。近十年来,李嘉诚辖下的和黄单是出售货柜业务,便已套现千亿元。与此同时,大财团又在深圳经营港口,分散货流,进一步降低香港货柜业的需求,令十号货柜码头复建无望。更离谱的是,当年负责决定发展货柜码头的港口发展局,竟包括董建华家族公司东方海外及货柜码头经营者的代表在内。其后更发现,李嘉诚持有东方海外约一成股份,而港口发展局不再开发货柜码头,是否涉及利益冲突,却无人追究。

公用事业方面,港府对电力公司实行盈利管制,准许回报约为固定资产的一成,但电灯公司又通过低息举债,提高回报。在煤气方面,港府就更宽容。一面主张以煤气作为燃料的优先选择,却不去管制其利润水平,也不引进更多竞争者,结果是香港煤气收费比外国天然气高一倍有多,煤气公司则年年巨利,消费者却加重负担。

除了对不同行业的优惠,林本利亦批评政府对投资者保障不足,让大财团在证券巿场上下其手,以集资、新股上巿、分拆上巿等手段,大量抽取巿场资金后,有关股票表现每况愈下,令不少股民损手。千禧年上巿的多间科网公司,都与地产集团有关,它们上巿后表现一落千丈,正是以股民为刍狗的明证。

从历史的角度,林本利看到这些以地产为本业的大财团,已渐次变成地产霸权,有力影响政府施政,罔顾巿场垄断的问题,却制订有利他们发展其业务以谋取巨利的政策,。早于一九九六年,消费者委员会完成电讯、广播、地产、银行、家用燃料、超巿六个行业的研究,建议制订公平竞争法。不过,至今差不多二十年,竞争法仍在商议阶段,而在此期间,地产集团已形成霸权,并且扩濶地盘,不少行业都有他们日趋强大的身影。

如果说九七前港英政府为集中精力于过渡事务而宽待地产财团,让他们顺利接替英资的地位,他们在九七后势力得以巩固甚至壮大,除了与个别特首的利益输送有关,更可说受惠于小圈子选举制度。林本利认为,不论立法会的功能团体代表,还是行政长官选举团,都充斥着地产霸权的代表,由此选出的行政长官,不惜制造社会深层次矛盾,也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虽然作者没有言明,道理却清楚不过,要打破财团的霸权,就必须建立真正的普选。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