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曾经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特殊的生活境遇给作家带来特殊灵感,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十九世纪,俄罗斯瘟疫此起彼伏,仅霍乱就发生了八次,还不算流感、伤寒、麻疹等。俄罗斯作家在瘟疫爆发时,被迫自我隔离。但是,隔离非但没使他们的创作衰退,反倒刺激了写作激情,最终奉献给世界众多百世流芳的文学佳作。2020年疫情隔离期间,我在读书之余,特拣选数篇(部)推荐如下:

短篇小说集《别尔津的故事》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太阳”的普希金(1799-1837)。1830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爆发霍乱,沙皇降旨,全国隔离。此刻,普希金正在下城省的大博尔季诺村度假,那是普希金家的祖宅,也是他秋游漫步和创作构思之地。普希金在此被隔离长达三个月,期间,他写完了《别尔津的故事》。这部小说集由五个短篇组成:《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及《村姑小姐》。这五篇小说堪称普希金短篇小说的精华,篇篇精粹,字字珠玑。当然,普希金在大博尔季诺村避疫期间,还完成了其他作品,如长诗《科洛姆纳小屋》,小悲剧系列、童话及32首短诗和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小说《父与子》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和翻译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为《父与子》讲述平民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持有民主主义观点,与贵族自由主义观点格格不入,并发生尖锐的冲突。巴扎罗夫参加舞会时遇见贵族寡妇并产生爱情,但遭寡妇拒绝。最后巴扎罗夫在一次解剖尸体时遭遇感染而死。1860年,屠格涅夫早在英国怀特岛旅行的时候,就开始构思《父与子》。起因是,他在火车上遇见一位年轻医生,很令他痴迷。医生的思想使屠格涅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虚无主义。当年,屠格涅夫便躲到巴黎,隔离起来写作,很快完成《父与子》前半部分。之后,他返回家乡奥廖尔省写小说后半部分。就在创作接近尾声时,俄罗斯发生重大事件:废除了农奴制。社会氛围对屠格涅夫最终完成《父与子》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小说最终于1862年完成。

中篇小说《不死的大头》于1880年问世。作者为俄罗斯著名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列斯科夫(1831-1895)。他是在俄罗斯全国麻疹肆虐,大城市封城期间完成的这部作品。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绰号为“不死的大头”的普通人。他在奥尔洛夫省炭疽病肆虐期间,勇敢地走进病人的隔离小屋,用他的爱给他们特殊的临终关怀,用完美的爱驱逐了人们对瘟疫的恐惧,赢得了人们的深深敬意,称他为“不死的”人。小说告诉我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真正奉献无私、正义和爱心的都是平头百姓。

短篇小说《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是俄罗斯经典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医生契诃夫(1860-1904)于1892年完成的作品,堪称世界短篇小说名作。那一年,第五波“百年霍乱”袭击了俄罗斯。那年春天,契诃夫买下了距离莫斯科郊外大约80公里的梅利霍沃庄园。疫情暴发后,契诃夫为附近26个村庄的村民,4家工厂的工人和大卫修道院的修士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每天从早忙到晚,还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精彩短篇《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小说主人公雅科夫-伊万诺夫是个穷棺材匠,业余时间靠在婚礼上拉小提琴挣外快。犹太人罗斯柴尔德也一起拉小提琴,但雅科夫-伊万诺夫觉得他拉得不好,经常骂他,回家后仍怒气未消,便对妻子家暴。后来妻子重病,医生说她不久人世。雅科夫-伊万诺夫边给她做棺材,边觉得对不起她。妻子死后,他对往日罪孽忏悔不已,在门前拉起小提琴。罗斯柴尔德被琴声打动,泪水横流。雅科夫-伊万诺夫留下遗嘱,死后将小提琴送给罗斯柴尔德,让琴声继续在世间传扬。

短篇小说《奥列霞》写于1898年,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和翻译家库普林(1870-1938)的大作。而那一年冬季,俄罗斯爆发伤寒,仅彼得堡就有15万人染病,死者甚众,全国大隔离。库普林趁着在家隔离之机写下了《奥列霞》。这篇小说讲述了大城市长大的伊万来到小城工作。他上过大学,深受都市文明的熏陶,但却与一个未受过正规教育,长在荒郊僻野村姑奥列霞相恋。这是一部库普林式的爱情悲剧,奥列霞身上体现出作者追求的“纯天然”类型。小说在基辅一家报纸上首发,引发轰动,全国流传甚广,被誉为大师库普林的代表作之一。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