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

第1节 溯江

长江全长六三八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我生命中两大转折都是由有家变无家,一路哭泣,溯江而上。从芜湖搭上运兵船逃往汉口时,我刚小学毕业;现在,一九四三年的八月底,我由重庆溯江往川西嘉定(旧称嘉定府)去,是刚刚中学毕业。

上船的那天中午,被妈妈形容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的爸爸竟然亲自送我。从家到朝天门码头大约三十里,车刚过小龙坎,天空就闪电打雷开始下雨。我带着当年出远门的标准行李,一个小箱子和一个行李卷;那行李卷用毯子包着被褥和衣服卷成一个椭圆形,上面反扣一个搪瓷脸盆,外面加一块油布。用粗麻绳绑紧(一九七六年我在欧洲一飞机场行李盘上看到一个同样的行李卷,从巴基斯坦来,看来这是个全球性的智慧吧,把它摊开来就是一个家)。

由朝天门码头走到船边。似乎有走不尽的滑溜石阶。那场雨可真是倾盆而下,我们走上甲板之前。雨篷的水沿舨泼下,什么伞也挡不住。爸爸穿的白色夏布长衫全湿透了。从头发往鞋上流成一条水柱。我自己是什么光景已全然不知,只记得拼命憋住震撼全身的哭泣,看着他向我的学姐们道谢,下了跳板上岸去,在雨幕中迅即隐没。

多年来我总记不全那趟长江之旅,只记得那场劈头盖脸的雨和全身湿透的爸爸,感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我随着大家将行李放在半干的统舱地上,打开,互相遮掩着把湿衣服换下。敲钟的时候去前舱领来饭菜,坐在各自的铺位上吃。不久就天黑了,灯光仅供照明,舱内的昏暗和江上的黑夜融合,渐渐人声停歇,只剩上水江轮引擎费力的声音。茫茫江河,我在何处?

第二天破晓之前,我由梦中惊醒:梦中有强壮的男子声音喊着,“往右边树丛靠过去,愈快愈好,鬼子飞机来了!”我正帮着给妈妈换她身下的血垫子,出了舱门,到处找不到十八个月大、刚会走路的二妹妹——我松手之前,她还在哥哥、张大非他们学生队伍和靠里坐着的伤兵之间摇摇晃晃地走着……。醒来时,看到四周全是熟睡的陌生脸孔。六年之后,在同一条江上,我又流着一种割舍之泪。

黄昏时分,船靠宜宾码头,岷江由北来与长江合流。

鲁巧珍同班的冯家碌是宜宾世家,那一晚,招待我们一行六人饱餐一顿,住在她家。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富庶与稳定。饭后去市街漫步,且到基督教内地会等地。我所见到的地方士绅宅院和商家行号都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气息,比逃难初期在湖南所见的中国内地文化更多一层自信。

自宜宾再溯江航行的江面又窄了一些,上水船也小了许多。此时正是八月秋沉的时候,江水暴涨激流汹涌,好几次船不进反而稍退,旅客们有人惊呼。我倚在船舨,自以为无人看见,又流下思家之泪,久久不止。我自幼是个弱者,处处需人保护。南开中学离家三里,从没有一天“自由”,填大学联考志愿时,重庆附近的全不填,自以为海阔天空,面对人生可以变得强壮。而如今,仅只沙坪坝三个字即如此可爱,后悔离家,却已太迟。这时鲁巧珍静静来到我身旁说,“刚才一个男生说,你们这个新同学怎么一直哭。像她这个哭法,难怪长江水要涨。”接着又说,“我去年来的时候也哭了一阵子,现在第二年来心里已平静多了。”在她一九四六年毕业前的三年中,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心情、观念契合,无话不谈,也无事不能了解。

第2节 白塔街女生宿舍

我所记得的大学生活不是从美丽的乐山城开始,而是由女生宿舍开始。

我一生住了将近十年的女生宿舍,八年在战时,两年在胜利后“复员”初期。当时宿舍的设备很简陋,都是晚上九点熄灯,但气氛大不相同。大学宿舍当然比校自由,在熄灯以前可以自由出入。乐山自塔街的女生宿舍被称为“白宫”,是一幢木造四层楼建筑,原是教会为训练内地传教士而建的,所以勉强可以容纳百人住宿,自成院落也相当安全。因在战时无力修缮,已颇老旧,既不白也非“宫”,但比借住在寺庙或祠堂的六处男生宿舍好很多,大约因为座落在白塔街而得名吧(我也始终未见白塔)。

唯一的舍监是朱君允女士,她的作风与南开那位无时不在的严师王文田完全不同,很少管我们,连露面都不多。我那时以为她是名剧作家熊佛西的太太,而且离了婚,大约应该是孤高神秘的女子,不必“涉入凡尘”,管些衣食住行的琐事。在我记忆中,管我们生活的只有坐在宿舍进门的工友老姚(据说男生称他姚老爹或姚大帅)。今日想来,他岂止是那每天晚上准时拿把大铁钥匙锁大门。放下木门栓的铁面无私的小老头;他里里外外什么都管,一切都了如指掌。那一百多个女生的资料全在他的脑袋里,简直是莎士比亚喜剧里的厉害人物。他长得甚矮,头顶差不多全秃了,我不记得看过他的头发,成年穿一件黑灰色棉袍——暑假时我们都回家了不知他的穿着,笑和不笑的时候全排上牙都露在唇外。

我跟学姐们带着那些可笑的铺盖卷进了宿舍大门,似乎是向老姚报到的。他告诉鲁巧珍她们到二楼,领着我过一个小小的天井,左边角落一间屋子,指着最里面的一个上下铺床位的上铺说,“你住这里。”那床靠着屋子唯一的窗子,我原有些庆幸,但很快发现。这窗开向白塔街,为了安全起见,由外面用木条封住了。这一夜,天一直没有亮,亮了我们也不知道。

住在我下铺的赵晓兰是数学系的,比我早来三天。她带我到厕所和咫尺之外的餐厅;小天井的右边是一排木板搭盖的浴室,隔成八小间,水泥地上有一个木架放脸盆。往门口走有一个架高的巨大铁锅,每天早上开了门就有水夫由水西门挑水来装七分满,在锅下烧煤,我们拿脸盆走小石阶上去舀水。

我们那间房是全宿舍最后的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上下铺木床相当单薄,学校仓卒迁来,全市的木匠都忙不及做课桌椅和床,但相教于男生,女生已得了很多优待。我们两人都瘦,但是翻身或上下,床都会有些摇动。上铺没有栏杆,我总怕半夜会摔下去。有一天半夜,我突然发现床微微颤动已许久了。便向下问,“你也睡不着吗?”赵晓兰说,“我每晚听你躲在被里哭,我也好想家……”从此,我和她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每天吃完了宿舍的一钵菜和汤的晚饭后,一起到白塔街转陕西街到县街“探险”,找一点可以吃饱的零食。下雨天撑一把伞互相扶着走,石子铺的路长年滑溜溜的,街的转角处就是水西门,从清晨到日落,无数的人从大渡河挑水上来,扁担两端的木桶摇到各家水池大约泼了三份之一在石子路上。

第一天上课是鲁巧珍带路的,她读经济系二年级。文法学院在文庙上课,总图书馆也在文庙。武大是迁校后方时带出最多图书的大学,也颇以此自傲。此后四年,我们的教材多由班代表借出书,分配给同学先抄若干再去上课。所以由文庙出来,大家都先去买笔记本。

由文庙门前月弭塘石阶左首上叮咚街,到府街、紫云街,走许久才到嘉乐门大街找到嘉乐纸厂的门市部。进门第一眼所见,令我终生难忘,简直就是乐园中的乐园景象……宽敞的平面柜上、环绕四壁的木格架上,摆满了各种雅洁封面的簿子,尺寸大小皆有,浅蓝、湖绿、粉蝶、鹅黄……,厚册并列,呈现出人生梦中所见的色彩!

那著名于大后方的嘉乐纸有千百种面貌,从书法珍藏的宣纸。到学生用的笔记簿都是艺术品,是由精巧的手,将峨嵋山系的竹木浸泡在流经嘉定乐山大佛脚下的岷江水制成。一位博物馆专家说,数百年后芳香仍在纸上。我何等幸运,由这样一个起点记忆那住了三年的山城。

由嘉乐纸厂出来,她们带我经安澜门下石阶到萧公嘴去看岷江和大渡河交汇的汹涌激流。那样宏伟开阔,留给我的印象远胜于那座世界闻名,建于公元七一三至八0三唐朝年间的大佛。由于它的历史和观光价值,乐山城在文革后,被“现代化”到难以辨认了。

第3节 哲学系新生

一年级那一年。大学功课几乎全无挑战,哲学概论和经济学需要听讲,但讲义简单又没有指定参考书,即使指定了也没有书,图书馆里专门的书由各系分配。武大老师似乎都有默契实行低分主义,考得再好也得不到九十分。大一国文和英文不比南开的程度高,进度又很慢。记得英文老师讲一课书时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念”blackbird,同学们就在背后如此称他。必修的体育简直就是笑话。我不记得有真正的操场。

这一年我有足够的时间想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心境。一整年似乎都在飘浮状态,除了那上铺的床和床前两尺长的一片木桌,此外别无属于我的空间。宿舍二楼有一间自修室。窗大明亮,晚上灯光较足,大约有三十座位,但永远被高年级同学占满。宿舍屋内电灯极为昏暗,白天又无日光,反而是在九点熄灯之后,有功课要做的人点起各人自己的小油灯(最原始的那种有座半凹的瓷碗,倒一些桐油,放二、三茎灯志草用火柴点燃)。考试之前,奢侈一下,点小小的蜡烛。

冬天冷时,唯一的房门也不能开,空气污浊。八个人也都得那么过一周七天,只有盼望暑假回家吃饱一点,睡好一点。后来夸张地回忆说。那一年能活着回家是因为宿舍旁边有一个小屋子里詹师傅的家庭式糕饼,至今仍觉得是最好吃的面包;在宿舍里有老姚的花生米,五元一包。小小的纸筒封着一小把,解饥养身,香脆千古。当年女同学在半世纪后的回忆中,无人不提上一笔!

刚到乐山”我几乎是亦步亦趋地跟着鲁巧珍和余宪逸她们的脚步,认识了那个小城。南开校友会是我第一个参加的社团。他们的迎新活动,不只是吃喝,还有一些远足;走二、三十里到名胜去坐茶馆,如楠木林,是格调极高的私人庭园,比著名的乌尤寺和凌云寺更令我流连。

我至今仍羡慕至极的茶馆文化,大约是男生的专利吧。男生口中的女生宿舍“白宫”,据云比男生宿舍舒服多了,散布在小城的六座男生宿舍,一半是香火不盛的庙宇,一半是简陋搭盖的通铺。它们的名字倒很启人想象。如龙神祠、叮咚街、露济寺、斑竹湾……。自修室都不够用,但是旁边都有茶馆,泡一盏茶可以坐上半天,许多人的功课、论文、交友、下棋、打桥牌、论政都在茶馆。他们那样的生活是女生无法企盼的,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女生敢一个人上街闲逛,也没有人敢上茶馆。在一千多学生中,男女生的比例是十比一,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多年后我读到维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房间》知道世上女子寻求知识时,现实的困境相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困境,但男女很难有完全的平等。

第4节 浅蓝的航空信

由于南开学长带领,我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了珞珈团契。

由重庆去乐山的江轮停在宜宾的那一夜,我们在冯家碌家遇见了基督教传教会内地会陈牧师的儿子陈仁宽。他在武大读法律系四年级,第二天与我们同船去乐山。他不漂亮,也不太高大,但是有一种青年人身上看不到的俊逸、自信,在众人之中十分挺拔出众。大约有人告诉他,我从上船哭到宜宾。他就以传教者的态度坐到我旁边对我说了一些安慰的话。说他去重庆念南开的时候多么想念宜宾的家。我将随身提包中的《圣经》给他看,不知他那时说了什么话,使我又眩然欲泪地告诉他,我不仅十份想家,也十分掂念送我《圣经》的人,他正日夜在空中逐敌作战……。世界上大约确有一些缘份,使你在第一次相遇即敢于倾诉心中最深的感觉。

学校开学之后,他介绍我给珞珈团契的顾问,武大理学院长桂质廷先生。带我参加了团契,使我经常获得温暖的照顾。在校四年之间,我在每年例行的庆祝圣诞演出“耶稣诞生”哑剧中。被指定演玛利亚。契友说我瘦瘦高高,有一种忧郁的神情,所以适合此角。

陈仁宽在毕业之前一年,除了在团契聚会之外,从末到女生宿舍找我,始终维持一种保护者的兄长态度,毕业后立即去欧洲留学,常写长信给我。信中鼓励我成熟地融入真正的大学生活,常说些读书、思考之事,欧洲和中国一样在翻天覆地的激战分裂之中,他也有深于年龄的观照。多年后他回到共党中国。全断了音讯,大约十年前校友通讯《珞珈》有杨静远的文章。说一九八0年间与已改名为公绰的陈仁宽小聚,他在对外翻译公司和外交学院工作,想来应是顺遂吧。

那一年间,我内心生活的重心集中在与南开同学的通信上,从不同的学校写来不同的活法。共同之点当然是怀念沙坪坝。

在我踏进女生宿舍,向门房老姚报到的时候,他看了我的名字,从左边一个柜格取出一封信给我,说,“人还没来,信就先到。”然后看了我两眼,好似作了特殊登记。信封上的字迹是张大飞的,寄信地址是云南蒙自一个军邮的号码。同样浅蓝的航空信篓,多了一种新的,浓密又压抑的牵挂,不言相思,却尽是精思。他掂念我的长江航程,掂念我离家后的生活,“你作了大学生是什么样子呢?寄上我移防后的新通讯处,等你到了乐山来信,每天升空、落地,等你的信。”据我多年的了解,他所说的“落地”,就是作战平安归来的意思。

他的信几乎全是在备战室里写的,在褥热潮湿的云南边睡之处,面对着抢工修复的飞虎队跑道,一个身经百战的二十五岁青年,用一贯写家书的心情,安慰着一个十九岁的想家女孩,不要哭哭啼啼的,在今日烽火连天的中国,能读大学,是光明前途的开始。

每个星期一下午由文庙回来,老姚都笑吟吟地给我一封寄自云南的信,浅蓝的纸上除了想念,更多是鼓励。也寄来一些照片,全副武装和漆着鲨鱼嘴的战斗机的合照:三个精神奕奕充满自信的漂亮人物,起飞前在机舱里的照片。很难令人联想“生命是死亡唇边的笑”。飞虎队在那些年是传奇性的英雄,陈纳德说,“昆明的中国人,怎么会从P-40飞机头上的鲨鱼徽得出飞虎这个名字的,我永远也闹不清。”美国参战后,飞虎正式改编为中美空军混合大队。

他收到我那些苍白贫乏的信,大约也无话可说,和我一样共同怀念起南开中学的诗词课了。每次升空作战,风从耳边吹过,云在四围翻腾,全神凝聚,处处是敌机的声息,心中别无他想。但是,一切拚过,落地回来,一切的牵挂也立刻回来。营地有三天前的旧报,战争陷入苦战阶段,川西离战场远,什么消息都没有。他说,“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连续两周末接航信。白天拥挤的小小方庭,月亮照进来的夜晚,可供忧思徘徊,困在山水边城,与世界隔绝,只剩下遐思噩梦。终于收到他由昆明来信,说受了点伤,快好了,下周就回队上去。从此我写信再也不写自己太平岁月的烦恼。也不敢写自己担忧,尽量找些有趣的事说,如逻辑课的白马非马之辩。如经济学各派理论的冲突,乐山土话把一切单位皆用“块”一块星期,一块房子,一块笔记本……,男生第八宿舍是两年前大轰炸后罹患昏睡症死亡的学生公墓等等。最大的浪漫是告诉他。我去找了叮咚街水滴落地发出叮咚声音的树洞……。无知如我,终于开始陈然警觉,正因为我已成年,不论他钟情多深,他那血淋淋的现实,是我所触摸不到的。

他回到队上,信上邮戳又是蒙自、个旧、云南驿、腾冲……。我在地图上追踪,从战报上看到,飞虎队正全力协助滇缅公路的保卫战,保持盟军对日战争补给的生命线。

伤愈之后,他对死亡似乎有了更近距离的认识。他的信中亦不再说感情的话。只说你已经二十岁了,所有学习到的新事物都是有用的,可以教你作成熟的判断。

刚进大学的我,自己的角色都扮演不好,除了想家念旧,私对偏远隔绝的抱怨,一切都没有想清楚的时候,一年就要过尽了。

第5节 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

我这样的飘浮状态,到了一年级将结束时有了急遽的变化。

全校的大一国文和英文最初是考试后不分院系以成绩编班。最后以共同考试算成绩作升级或转系的标准。武大没有医学院,一直以外文、经济、法律和电机系为最热门科系,淘汰率也最高。考试后不久,有一天一位同学回宿舍说在文庙看到刚贴出来的布告,大一英文全校统考我考了第一名,分数很高。我听说后,并没有太大的意外或激动,因为心中只想着如何对父母说,允许我去昆明,转西南联大外文系。此心已不在乐山。明知是十分难于开口,也不易得到同意,当晚一夜难眠。全宿舍的人都在收拾行李。过十几天就放暑假,大家都要回家了。我面临这一生第一次自己要解决的难题。

第二天下午,老姚郑重地给了我一份毛笔写的教务处通知,命我去见教务长朱光潜先生。

朱先生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十五岁以前。他在安徽桐城家中已背诵了十年的经书与古文才进入桐城中学,二十一岁公费就读香港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教书,和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刘大白、夏衍等人办杂志,创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二十八岁,公费进爱丁堡大学进修英国文学,也修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又到法国巴黎大学修文艺心理学,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加强德文,并写出《悲剧心理学》论文。留欧八年中,他经常流连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一面读书一面写作,官费常断,为了稿费在开明书店《一般》和《中学生》刊物写稿,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和《谈美》是中学生以上都必读的“开窍”之书。

这么一位大学者怎会召见我这个一年级学生呢?说真的,我是惊骇多于荣幸地走进他那在文庙正殿。大成殿,森然深长的办公室。而那位坐在巨大木椅里并不壮硕的穿灰长袍的“老头”(那一年朱老师四十七岁,我那时的年纪眼中,所有超过四十岁的人都是“老人”)也没有什么慈祥的笑容。

他看了我。说,“你联考分发到哲学系,但是你英文很好,考全校第一名,你为什么不转外文系呢?”

我说我的第一志愿是哲学系,没有填本校的外文系,不是没有考上。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和孟老师都希望我上中文系。

他又问了我为什么要“读”哲学系,已经念了些什么哲学的书?我的回答在他听来大约相当“幼稚无知”(我父亲已委婉地对我说过),他想了一下说,“现在武大搬迁到这么僻远的地方,老师很难请来,哲学系有一些课都开不出来。我已由国文老师处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中文系的课你可以旁听,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课程必须有老师带领,加上好的英文基础才可以认路入门。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决定。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作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这最后一句话,至今萦绕我心头。

第6节 外文系的天空

暑假我与同伴欢天喜她由五通桥搭岷江江轮到宣宾,由长江顺流而下回了重庆。家,对于我有了更美好的意义。被联考冲散的中学好友也都在各家相聚,有说不完的别后经验要倾诉。一年前我独自一人被分发到遥远的川西,回到沙坪坝,好似失群的孤雁回到大队栖息之地,欢唱不已。战事方面,日本飞机因为美国参战而损耗太大,已无力再频繁轰炸重庆,主力移到滇缅路,每次出袭都被中美十四航空队大量击落。

这一年夏天,重庆虽然仍是炙热如火炉,因为不再天天跑警报,重建与修复的气氛,很适合我们这群矶矶喳喳到各家重聚的大一女生。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常去嘉陵江边唱歌和谈心。那大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夏天,也是真正无忧的假期。

回到家当然要和父母商量转系的事。爸爸虽末明说“我早就知道你念不了哲学系”,但他说,你感情重于理智,念文学比校合适。我又故作轻松地说西南联大去年发榜后曾欢迎我去外文系,南开同学在那里很多。我也很想去,如果战争胜利,我也可以回到北大、清华或南开大学……。爸爸面色凝重地说,美国参战后,世界战局虽大有转机,我们国内战线却挫败连连;湖南沦陷,广西危急,贵州亦已不保,“你到云南,离家更远。乐山虽然也远,到底仍在四川,我照顾你比校近些。其实以你的身体,最好申请转学中央大学,留在沙坪坝,也少让我们悬念,局势如变更坏,我们一家人至少可以在一起。”

我回家不久收到大飞哥的信,他坚决不赞成我转学到昆明去,他随时迁移驻防基地,实在没有能力照顾我;战争现况下,连三天假期都没有,也没有办法回四川看我,望我安心地回乐山读书,大家唯一的生路是战争胜利。这时他的口气又是兄长对小女孩说话了。

在这期间,我他曾请教《时与潮文艺》的主编孙晋三教授,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建议。孙先生当时是中央大学外文系的名教授,极受我父亲的尊重。在他主持之下,《时与潮文艺》登载沈从文、巴金、洪深、吴纽缃、茅盾、朱光潜、闻一多、朱自清、王西彦、碧野、臧克家、徐订等的新作品,他们不仅当时广受读者欢迎,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而柳无忌、李春野、方重、李长之、徐仲年、于匮虞、范存忠、陈瘦竹、戴榴龄、俞大纲、叶君健等人翻译的各国经典作品,也都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文人的高水平。每期都有文坛动态和国内外艺文情报,是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间的珍贵记录。可惜抗战胜利不久国共战争即起,我父亲已无力支撑三份期刊,《时与潮文艺》于一九四五年停刊。

孙先生说,“一九四四年五月版,朱光潜先生有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是从文学教育者立场写的,很清楚也很中肯,在武大外文系上朱先生的课,该是很幸运的事,何况他亲自劝你转系,还自愿担任你的导师,更是求之不得的事了。文学教育贵在灵性(或慧根)的启发。武大外文系有方重先生、陈源(西滢)先生、袁昌英先生、陈寅烙先生等,根基是很充实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并不更强,而且也没有朱先生注意到你的这种缘份。”

孙先生的外析使我下定决心回武大,说不出什么原因,那溯江数百里外的江城,对我也有一些世外桃源般的魅力吧。

暑假结束,我早一周回乐山,准备办转系手续,而且与赵晓兰约好,早些去登记宿舍房间二年级已升至餐厅上木造的一排新屋,希望能有一靠窗书桌。

父亲安排我与一同学搭邮政送信快车去乐山;战时为了公务和大学生便利,每车正式收费搭载二人,需验证件,以保障信件安全。我们两人和邮务员轮流坐在驾驶台和数十袋邮件之间,觉得自己都重要起来。靠在郑重捆扎、绑牢的邮包上打瞌睡,想像袋中每封信的情怀与收信人的喜悦。每到一站,邮务员呼叫邮袋上的地名,然后他姿态优美地掷下一包,下面投上一包。我后来读到一本清朝史,说中国邮政是最早现代化的政府制度,服务人员水平高最可信赖。到台湾后,邮政仍是安定的力量之一。千百年来书信传递由驿马到绿色邮车,在在都引起我的丰富想象,我曾有幸被当作邮包由川东快递到川西,这段特殊经验不可不记。

第一晚到成都,我们去住南开好友的宿舍。战时迁去成都华西坝的有北平的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男大和金陵女大,山东的齐鲁大学,加上当地的华西大学,十分热闹。第二天清晨再上车,邮政车绝不抛锚,沿路有保护,安全稳妥,经过眉山也装卸邮袋,但只能在飞驰而过之际看看路树而已。当日全天不停,直接驶往乐山邮局门口。这一次旅程我已知道前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自己将如何面对,到成都又见识到四川真正的古都风貌,心情校去年舒缓许多。

第7节 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

进入外文系二年级即有朱老师的“英诗”全年课,虽是紧张面对挑战,却也有些定心作用,立刻开始用功。朱老师用当时全世界的标准选本,美国诗人帕尔格雷夫主编的《英诗金库》,但武大迁来的图书馆只有六本课本,分配三本给女生、三本给男生,轮流按课程进度先抄诗再上课。我去嘉乐纸厂买了三大本最好的嘉乐纸笔记本,从里到外都是梦幻般的浅蓝,在昏暗灯光下抄得满满的诗句和老师的指引,一年欣喜学习的笔迹仍在一触即碎的纸上,随我至今。

朱老师虽以《英诗金库》作课本,但并不按照编者的编年更次序——分莎士比亚,弥尔顿、葛雷和浪漫时期。他在上学期所选之诗都以教育文学品味为主,教我们什么是好诗,第一组竟是华兹华斯那一串晶莹璀璨的《露西组诗》。

那幽雅静美的少女露西是谁,至今两百年无人确定,但他为追忆这早夭的十八岁情人所写的五首小诗,却是英国文学史的瑰宝,平实简朴的深情至今少有人能超越。最后一首《彼时,幽黯遮蔽我心》是我六十年来疗伤止痛最好的良药之一。我在演讲、文章中背诵它,希望证明诗对人生的力量,当年朱老师必是希望以此开启对我们的西方文学的教育吧。这组诗第三首《我在陌生人中旅行》,诗人说我再也不离开英国了。

因为露西最后看到的是英国的绿野——这对当时爱国高于一切的我,是最美最有力的爱国情诗了。

朱老师选了十多首华兹华斯的短诗,指出文字简捷,情景贴切之处,讲到他《孤独的收割者》,说她歌声渐远时,令人联想唐人钱起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

直到有一天,教到华兹华斯校长的一首《玛格丽特的悲苦),写一妇女,其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讯。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名字,where are thou,my beloved son,”(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儿啊?)逢人便问有无遇见,揣想种种失踪情境。

朱老师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竟然语带便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念“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n”(若有人为我叹息,)“they pity me,and not my grief.”(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老师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也许,在那样一个艰困的时代,坦率表现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对于仍然崇拜偶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难于评论的意外,甚至是感到荣幸的事,能看到文学名师至情的眼泪。

二十多年后,我教英国文学史课程时,《英诗金库》已完全被新时代的选本取代,这首诗很少被选。不同的时代流不同的眼泪。但是朱老师所选诗篇大多数仍在今日各重要选集上。

英诗课第二部份则以知性为主,莎士比亚的几首十四行诗,谈到短暂与永恒的意义,雪莱的《奥兹曼迪斯)也在这一组中出现;威武的埃及君王毁裂的头像半掩埋在风沙里,boundless and bare,the lone and level sand,stretch far away(寂寞与荒凉,无边地伸向远方的黄沙)。

朱老师引证说,这就是人间千年只是天上隔宿之意,中国文学中甚多此等名句,但是你听听这,boundless”和”bare”声音之重,lone and level,声音之轻,可见另一种语言,不同的感觉之美。

至于《西风颂),老师说,中国自有白话文学以,人人引诵它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已到了令人厌倦的浮泛地步。雪莱的颂歌所要歌颂的是一种狂野的精神,是青春生命的灵感,是摧枯拉朽的震慑力量。全诗以五段十四行诗合成,七十行必须一气读完,天象的四季循环,人心内在的悸动,节节相扣才见浪漫诗思的宏伟感人力量。在文庙配殿那间小小的斗室之中,朱老师讲书表情严肃,也很少有手势,但此时,他用手大力地挥拂、横扫……口中念着诗句,教我们用,the mind’s eye”想象西风怒吼的意象(imagery)。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西方诗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

第8节 眉山的明月夜

这一年的寒假开始,我和同班同学参加一个在五通桥活动中心办的冬令营。第一天晚饭时,突然有人找我,是一位工学院的南开学长,他们二十多人被征召去重庆作专业工程支持,车子直开重庆,我可以搭便车回家,他们开学时返校再带我回乐山。

世界上会有这么好的事情!由于乐山和重庆没有直达车,我提着小小的行囊跟他们上车时,兴奋得头昏眼花,差点掉到路边的土坑里。车上有四位南开学长,所以很“安全”。原是打算在午夜前开到成都。第二天直驶重庆。谁知开出九十里左右到眉山郊外车子就抛锚了,全车的工程“专家”也修不好,只好分批找店过夜。

我和八位男生待在一间最好的旅舍,其实是一家大茶馆,里间有一些床铺,给公路上经常抛锚的行旅过夜。冬天的夜晚,没有路灯,屋子大而深,有一股阴森森的寒冷。老板安排我住在他们夫妻的外间,刚要收拾床铺时。突然外面传来呼喊说,“来了,来了,快收拾起!”

他惊慌地告诉我们,最近年关难过,山里有些股匪夜里出来到处抢劫,已经来过几次了,给点钱大约可以应付应付,但是这个女学生可不大方便,怎么办呢?

老板娘急中生智,从柜台下面拖出一个很大的、古色古香的长方形木柜对我说,“你就藏在我们的钱柜吧…”叫我立刻进去躺平,盖上巨大的木盖,再请一位矮胖的学长打开铺盖睡在上面。——我们那时的青年人皆营养不够,大多数都瘦,所以我记得他,他性情开朗,也很英俊。

幸好钱柜把手下面各有一孔,我躺在里面不致窒息。外面呼喊槽杂的声音,桌椅推翻的声音令我恐惧得心脏几乎停止跳动,来不及想睡在棺材里的恐怖。终于渐渐静了下来,听得出关上木大门沉重的声音,那位余学长掀开钱柜的盖子说,“过去了,可以出来了。”

我出来的时候,发现所有躺着的同学头下都有几本书。因为他们知道四川强盗都不抢书,“书”、“输”同音,而且据说四川文风鼎盛,即使盗匪也尊敬读书人。

他们之中有人一年多前曾和我同船由重庆到乐山,看我从长江哭到眠江,这一晚遇到这么可怕的事,居然没哭,还问他们有没有受伤,颇感惊讶。实际上,我成年后,在遇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是不哭的。

第二天天亮即开车,不经成都,采近路,直开重庆,有人去沙坪坝,可带我到家门。车子驶出眉山县界的时候我头脑才清楚,眉山,眉山…这不是苏东坡的故乡吗!不就是他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眉山!昨天晚上,在那样戏剧性的情境,我曾落脚在苏东坡诗词中乡愁所系之乡,但全然不知是否是明月夜,更梦不到短松冈,连三苏祠堂都无缘一瞥。那时也想,既在岷峨区域上学,再去不难。在当年,这其实是很难的事,年经女子想望旅行都是奢侈的。

意外地回家度了一个寒假,真是福分啊!父母关切,幼妹逗趣,每天丰衣足食,睡在温暖的厚褥子上,常是充满着感恩之心。这是我在父母家中过的最后一个年,再能团聚已是到台湾之后了。

(未完待续)

(三联书店,2010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