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新华社及政府官网公开发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众服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称《征求意见》),据《征求意见》文中所说,国家发出这个管理办法之目的是:为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我认真学习并查阅网络相关资料,据言此举可能带来三项好处:

A, 以后公民去电信局、移动等地方办理网络时就不用再提供身份信息,避免电话公司或网络公司以“实名制”为由超范围留存、采集公民信息,减少信息泄露;

B. 防止诈骗,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巍说,目前采用的是“间接实名”,即通过手机号码实现实名的方式,但手机号码实名带来了电信诈骗诸多问题;

C. 对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需要申请网号、网证的,由父母或监护人代为申领;对14-18岁的年轻人,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护下申领,因此可以很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可以方便成人更有效地监督未成年人上网。

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深感此举和我关系甚大,而且涉及中国全体公民之基本权利,由于是公众问题,因此我在个人公众号公开发出我的意见如下:

A. 我认为这个管理办法多此一举、劳民伤财。原因如下:

1. 《人民网》2024年3月22日刊文:”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手机号、互联网使用人群既如此普遍,说明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早已被“超范围留存”,这个管理办法即使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也为时已晚,属刻舟求剑的愚蠢之举;

2. 如果说个人手机实名的信息不真实,那也只是极个别,犯不着专门出台一项法律;

3. 公民信息被收集后,如何管理?政府现在连国防绝密信息都管理不好,甚至泄露出去(有这几年被判的间谍案作证,无需我提供证据)。国防绝密信息的管理层级肯定比普通居民个人信息的管理层级高很多,请问国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4. 凡有政策出台,必然会有金钱和人员支持执行。国家出台这一完全无用的办法,准备安排多少人愿,花多少钱来执行,在目前经济下行、失业率超高的时代,是否值得?

B. 防止诈骗,请问如何防止?

现在公民办理手机号码需要提供身份证件,而且要视频验证,国家说新的管理办法出台后会更简便?怎样简便?不需要验证身份信息了?还是不需要远程视频验证了?…… 如果如此,又怎么防止利用手机号或网络进行诈骗呢?这岂不是南辕北辙?

C. 保护未成年人,更有效地管理或禁止他们上网。

我估计这一点会得到许多父母和老师的赞许,但如何做到呢?现在的网络是一家一个,那是不是家里每个人都必须办理网络身份证呢?是不是每个人上网都要刷脸、输入密码呢?父母办了身份证,在家里自由自在、欢欢喜喜地刷网,那孩子的感受如何呢?我认为这只会增加更多的家庭亲子矛盾。

今天的孩子属于网络和手机一代,你不让他们正常使用网络,跟不让他们喝水、不让呼吸空气一样。今天抑郁症这么多,没有孩子是因为玩手机得抑郁症的,他们得抑郁症,是大人禁止他们玩手机、玩平板得上的;是大人干涉孩子太多造成的。这当然是我的看法。所以,这个管理办法之实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激化亲子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成长。

学校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孩子上学带手机,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没收孩子的手机,或制定各种各样的限制办法,年轻人已经够憋屈的了,那么,新的管理办法实施之后,还准备干什么呢?还嫌中国孩子的抑郁症比例不够高,还要再创高峰吗?

所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我在网上也查阅了相关信息:有“网络实名制”和“网络身份证”(VIEID)两种。我国采用“网络实名制”已有12年,目前,“网络身份证”已经被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研发出来,并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那么,“网络身份证”想干啥呢?据网站介绍,目的是:在网络通讯中,识别通讯各方的身份及表明我们的身份或某种资格,防止诈骗。我个人认为,先不说”网络实名制“实施之后的效果,但“网络实名制“完全可以达到防止诈骗这一效果。目前诈骗严重,是管理不力、具体工作人员不尽职的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管理措施都是虚谈。

我也注意到,这几天,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在微博上发文回应国家的号召,提出自己对这一管理办法的意见,题目是:”清华劳东燕:《办人》(此处原文估计有错,应为“办法”)明显缺乏上位法依据……”,我在朋友圈转发该文,不久该文被删,我曾复制了一段还在,附于下:


(原文)首先,《办法》的真实用意,是如起草者所言是基于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还是加强对个人在网络上言行对管控?

在网络实名制推行12年之后,超过10亿的网民都已经在各个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处留下认证所需的个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网号与网证制度还有多少现实的意义?当初推行网络实名制,就是以保护普通公民的名义推出,保护的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意味着,《办法》的推行与网络实名制一样,真正的目的是管控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所谓保护个人信息云云不过是虚晃一枪,至少不是主要的目的所在……

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昨晚在他的公众号“东书房大讲堂”发文:“阿武视屏:当前推动网证制度的社会风险”,阿武是于老师的狗狗阿武,他的小狗会发时评,成都的牧羊犬软软会打麻将,欢迎于老师带他的爱犬”阿武“来蓉城,和会打麻将的牧羊犬“软软”会会。关心社会议题的阿武说:

阿武在此发出警示,该征求意见稿中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预示着网证制度的全面推行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风险。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