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

“蒙古牧民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深深地崇敬着狼――狼的凶悍、残忍、智慧和团队精神,曾经是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欧亚大陆的天然教官和进化的发动机。”

“狼之所以个个顽强,不屈不挠,不是因为狼群里没有‘汉奸’和软蛋,而是因为残酷的草原环境,早把所有的孬种彻底淘汰了”

上面这些话,来自姜戎先生的小说《狼图腾》,伴随着同名电影在春节档期的上映,这部出版了超过10年的小说,又一次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等等,狼不可驯服?那狗是怎么来的?

1000
哈士奇:狼不可驯服,我咋来的?

一个很“不幸”的事实:狼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大型家畜,而且比其他动物早得多。有研究显示,早在1.5万—2万年前,狼就已经被成功驯化。而马的驯化史只有6000年,鸡鸭等禽类更是只有4000年。被人视为坚韧、残忍、不会屈服的狼,居然是最早成为人类宠物的家畜,事实有时候就是那么黑色幽默。

更讽刺的是,狼的驯化并非某一地区远古人类的突发奇想,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行为,事实上当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每一种狼,只要碰上人,都很快被驯化了,总共被驯化了三十多种之多。再经过不断的选育、杂交、混血,才有了今天丰富的犬类品种。这已经不是可以驯服了,这完全就是任人摆弄。狼崽子和狗崽子们实在是太不给作者面子。其中最不给面子的,要数狼青,这种犬就是狗与狼杂交而来,而且保留了完整的生殖能力,也就是说,狼和狗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生殖隔离,完全可以归为同一物种。狼不可驯化,别逗了。

最最讽刺的是,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制片方耗费了数额不小的经费,用于训练拍摄用的狼。一边在驯服狼,一边要讲述一个狼不可驯服的故事,如此言行不一,不合适吧。

在《狼图腾》的小说中,作者称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始终信奉狼图腾,并将这一点作为全书的重要支柱。然而事实是,蒙古族从未有过大规模的,成体系的对狼崇拜。在早期,蒙古族的信仰基本还属于原始萨满教范畴,信奉各种自然界的食物,蓝天、河流、山川、火焰等等,最有名的,当属所谓的“长生天”,就像过去的汉族经常呼唤“老天爷”一样。

null
八思巴:蒙古人信佛,狼靠边站

蒙古族真正出现成体系的信仰,还要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还有他的佛学老师——八思巴。这位藏族圣僧不仅替蒙古人创制了文字,还在佛道辩论中战胜了当时同样显赫的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的那个全真教),使得藏传佛教成为了蒙古人最主要的信仰。达赖、班禅作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众所周知,其实在过去的蒙古,也存在着两个类似的活佛转世系统——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呼图克图。只不过随着历史、政治变迁,这两个活佛系统已经断绝。可以看出,狼从未成为蒙古族普遍信仰的生物,所谓“狼图腾”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整日游牧,把牛羊视为财产的蒙古族人来说,崇拜杀戮他们家畜,毁坏他们财产的生物,于情于理都很难解释。对于狼的喜欢与崇拜,并不像是牧民的情感,反而和作者本人生于城市,插队来到草原的经历颇为吻合。借物而咏情,正是文人天性。

小说本来就是文学作品,为了故事性而牺牲真实性并不稀奇,即使出现了一些事实错误,也并非不可接受。真正让这本书陷入极大争议的,还是作者自己在小说里不断提起的,关于“狼性”与“羊性”,关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大讨论。

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应该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书中随时充满着两位主人公陈阵、杨克关于民族性的反思,这样的内容充斥于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故事里。而在书的末尾,作者专门拿出了两个章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历史上兴盛一时的朝代大多由于他们狼性十足,而农耕所必然产生的不思进取的安逸腐化正是那些朝代覆灭的内因,正是由于游牧民族一次次的强大输血,才使中华民族得以保土保文保种坚持到近代。

通观全书,作者反复的强调着“狼性”的可贵,认为汉族人身上羊性太重,在农耕中变得怯懦,胆小,处处都体现着劣根性。在提到葬礼的区别时,作者写道“千万年来,游牧和游猎的草原人和草原狼,在魂归腾格里时,从不留坟墓碑石,更不留地宫陵寝。人和狼在草原生过,活过、战过、死过。来时草原怎样,去时草原还是怎样。。。而这种轻于鸿毛的草原生命,却是最尊重自然和上苍的生命,是比那些重于泰山的金字塔、秦皇陵、泰姬陵等巨大陵墓的主人,更能成为后人的楷模。”

丧葬从简,看淡生死,这自然是一种超脱的态度。可蒙古人实行天葬怕不是这么简单,茫茫蒙古高原,牧民们就是想修,也得找到石头才行。游牧民族不修坟墓,到底是因为人生态度,还是因为根本没有能力?以泰姬陵为例,修建它的莫卧儿王朝,就是中亚蒙古人的后裔,怎么到了印度就造出了这堪称艺术品的建筑?要知道,在印度搞天葬可是很方便的,恒河水欢迎你。

如果我去问书中的主角,他一定是有答案的——游牧民族被农耕民族的羊性传染,也变得不思进取了。

提及满洲入关,主角认为是“特别是满族的最后两个半世纪的输血,总算使中华民族得以保土保文保种坚持到近代。”似乎是汉族人太过软弱,上天派了满洲八旗来拯救华夏文明。而当提及清代的闭关锁国、大型文字狱时,主角又说“满族全盘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精神,导致狼性退化”。反正,汉族被游牧民族侵略,是因为农耕民族劣根性,游牧民族打进来并腐化堕落,也是因为农耕民族劣根性。反正只要有过错,统统往农耕民族头上扣个大帽子就好了。这样完全以果倒因的论证方式,不过是作者为了自圆其说的诡辩。

实际上,“狼性”在今天之所以被提倡,主要还是因为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狼性中论述的贪婪(工作狂)、残忍(虐待自己、打击敌人)、等级(讲究纪律性)、团队(整体合作、分工配合)实在太契合老板们的需要了。《狼图腾》的红火,不少企业家的推崇功不可没,某互联网公司就曾把“狼性”挂在嘴边不是?

null
长城——真正的躺枪之王

不意外的,作者在书中诅咒着长城——“中国人就喜欢筑起长城这个大圈墙,自吹自擂,自视为世界的中央之国,中央帝国。”近代以来所有反思民族性的人,都将长城视为恶魔,似乎就是它将整个华夏民族封闭了起来,导致了我们的落后。然而历史并不如他们所愿,修长城的明朝,仍然保持着起码的对外沟通,而不修长城的清朝,却将闭关锁国坚持了许久。开放或封闭,与这些据守险要的石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走到了现代,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数据重新审视历史,才发现长城与降水量线的惊人吻合。长城南面的农耕民族和长城北面的游牧民族长达三千年的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死局,是大自然力量决定的,两种生存方式的鸿沟。蒙恬、冒顿、卫青、刘渊、李靖、忽必烈等等英豪们,在自然划定的战线上挥洒着才华和鲜血,彼此互有输赢。只不过,北方的民族换了许多个名字,南边的人却一直存在。不是农耕民族更强,只是因为,南边更适合生存。

先辈们数千年的奋战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我们。一句“羊性”就把所有先辈彻底否定,这是极大的不尊重。

我无意指责姜戎先生,在我看来,书中描写的草原故事非常富有感染力,他对于人与草原关系的思考在今天仍很有借鉴意义。可有时候,言多必失。讲好故事,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比起漏洞颇多的说教恐怕要好得多。

《狼图腾》的叙事其实足够精彩,我更愿意将这本书视为作者对于青春的怀念,一如汉高祖死前专门派人去给少时偶像信陵君守灵,是对逝去时光最好的祭奠。只不过呢,青春嘛,总是和中二病联系在一起的。

来源:腾讯新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