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1

Cai Jing图片:媒体人柴静(网络资料)

去年从中国中央电视台辞职的记者柴静,上周六推出自费百万元人民币摄制的大型雾霾纪录片,引发轰动,该片发布不到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网络点评铺天盖地,大批网民肯定柴静的举动,但也有评论认为,柴静把造成雾霾的责任归咎於企业和个人,而没有指出政府和制度的责任。

前央视记者柴静历时一年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2月28日在网上发布,该片时长近两个小时,讲述了中国雾霾污染的严重情况丶成因,矛头直指能源行业和部门,要求当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改变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加快治理步伐。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24小时内全网点击率近亿。

柴静在接受中国官媒人民网采访时称,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对雾霾危害感受强烈,于是决心自费百万人民币拍摄此片。

纪录片中引述前卫生部长陈竺的测算结果,指出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早死的人数是50万,过去30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中国每年燃烧大量煤炭,有60%以上钢铁企业无任何审批手续。柴静援引了何兴舟教授资料,自1976到1981,大气污染已经跟居民的肺癌死亡率分布一致,只是这些材料一直是保密的。

该片一发布如扔下重磅炸弹,网络点评铺天盖地。旅美学者何清涟在推特上发文说:“这部片子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丶矿主丶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

该调查还曝光杭州一年的雾霾日达到两百天以上,原因是杭州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杭州网民纷纷留言问道,“每年杭州的幸福城市称号是怎么来的?”

与此同时,网上也有人反驳称,“同时要让中国经济7%以上增长丶又要让雾霾不发生,这是让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丶“谁说为了经济牺牲环境就一定错,为了环境牺牲经济就一定对呢?”

对此,自然之友广州会员刘长华周日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称,《穹顶之下》最大的作用就是启蒙,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但对于雾霾治理的作用不大:“我觉得把这个片子当是一个普及知识和启蒙,肯能更实在一点。她毕竟不是雾霾的专家,以她个人视角去做一个相关的评论和数据收集,但就专业角度来讲是有一些问题的,总体上来讲对民众有一个推动丶启蒙丶动员的作用。”

刘长华举例称,中国的能源结构(煤炭产量大)决定了柴静在片中建议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的环保方法不可行:“我觉得要看实际情况,如果煤炭比燃气成本更高,很多人会选择天然气,反之,更多人选择煤炭。其实环保部门的官员和公务员还是有很多做事的空间,但为什么他们没能把这些空间落实,这有赖于更多人的监督。柴静在公众启蒙这一块作用更大一些。”

河北资深媒体人朱欣欣周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片中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要想做这么一个用官方的话来说比较负面的内容的一个片子,她也很困难。她如果想要这个片子在国内和大众见面,她必须要做一些妥协。如果她完全针对公共事业的责任者,那应该是官方,其次才是公民。分散的公民个人不可能解决整体、系统的问题,只可能是在局部细节方面做出努力。

柴静被认为是体制内传媒的自由派声音,这部纪录片声势浩大地推出也被认为是中国式游说集团甚至绿党的诞生。但也有质疑声反驳,称这是不了解中国新闻体制,此片由人民网联合推出,背后明显有部门利益支持,时机也拿捏得非常讲政治,在新部长履新丶两会前夕。

对此,朱欣欣表示:“以往的经验来看,涉及到公共的事业重大的问题,肯定背后有官方的影子,或者他们在里面操作,或者说导演可能和官方之间有协议或者互动,所以大家的猜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中国社会,一切都在官方的掌控之下,尤其是媒体。”

中国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周日下午对此片发表看法,称已认真地看了《穹顶之下》,并给柴静发短信感谢她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将来要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柴静式关注环境的行动。

特约记者:忻霖/责编:陈平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