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两会前推出绝非偶然

柴静自费百万,拍摄了一部雾霾调查纪录片,名曰《穹顶之下》。此片一出,全网沸腾,头四十八小时里播放次数就已超过两亿,创造了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奇蹟。社交媒体谈雾色变,一片譁然:有人点赞,有人狠批,有人“感动”,有人“噁心”……。自“八九风波”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公共话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动员起如此广泛、如此热烈的民众参与.在亿万观众争相评说柴静和她的纪录片之时,作恶已久的雾霾、PM2.5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推上了舆论和民意的审判台,受千夫所指,成众矢之的。不管柴静团队推出这部作品是什么动机,有何种“阴谋”,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客观上,此片唤醒了众多国民的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推动雾霾治理打通了舆情关,赢得了民意支持,仅此而论,柴静功莫大焉。

《穹顶之下》赶在两会之前由多家媒体联袂推出,绝非偶然。显然,柴静和她的“幕后支持者”意在模仿西方国家的院外游说团体,想要搭两会的便车,通过影响公共舆论的方式间接地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诉苦,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陈情,以便将雾霾由问题转化为议题.有一些网民以“阴谋论”看待柴静,如果公民以公开合法、光明正大的言行在两会期间陈述事实、揭示真相也属于“阴谋”的话,想必这就是柴静们的“阴谋”所在了。

实际上,这个“阴谋”得到了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新任环保部长第一时间公开发声,称“柴静式关注值得尊敬”;而且,影片最初两天的网上热播也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环球时报》等一众官方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使得柴静的“阴谋”更像是一场与当局有关部门的合谋.如果真的是这样,今年的两会倒是极有可能借民意的东风,开成一次环保的盛会、“生态文明”的盛会、向雾霾开炮的盛会。对于数十年如一日装模作样、尸位素餐,从来不说人话、不办人事的两会来说,经常来一点这样的“阴谋”,如枯木逢春,乃是求之不得的万幸之事。

民意热门话题遭两会冷待

但非常不幸的是,柴静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中宣部一声令下,各大网站立即将柴片下架,将评论清零,其封网禁言的动作之轻车熟路、之乾净利落、之雷厉风行,简直令人歎为观止。一番折腾下来,《穹顶之下》就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这种感觉煞是荒谬,正常国家的正常政府做不出这种事情。在号称代表人民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一边乖乖地享受着北京的雾霾,一边乖乖地谈论着领导们希望他们谈论的废话、套话,浩浩荡荡几千名官员、富豪、明星欢聚一堂,却无一人提及柴静那部数亿人民正争议得热火朝天的纪录片。

一周前曾被柴静的片子感动得睡不着觉的环保部长陈吉宁似乎更愿意假装他已对影片失忆,参加陈部长记者招待会的中外记者竟然好像未曾听说有这部片子。最后,总算有一位“勇敢”的外国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提到了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而总理居然也不置一词,毫无理由地绕开了话题.连堂堂总理也被“党的政治规矩”吓得不敢说出那部并无政治敏感性的片子的名称,两会开到这个地步,夫复何言!

就这样,民意大热的热门话题在两会上遇冷,且奇冷无比,几亿网民希望听到什么,两会就想方设法回避什么,难道这就是习近平倡导的“接地气”?就是中共大吹大擂的所谓“群众路线”?如此两会,不仅在世界上丢人现眼,也真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把准“环保新政”诞生的脉搏

难道是共产党已经习惯了雾霾,怕拖累GDP而不肯向PM2.5宣战吗?是,也不是。曾记否,美国大使馆首开北京PM2.5检测之先河,史上人气最高的驻华大使骆家辉不仅遭到中国官媒的冷嘲热讽,更收到了中国外交部的正式抗议.六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温家宝总理以近乎羞辱的方式两次拒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中国政府坚定地认为,往我们自己的天空多排一点儿有害气体,乃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所在,更是中国“主权”所在。甚至就在去年,习近平主席仍然在公开场合拿PM250调侃PM2.5,他用这个被他讲了两年已经讲滥了的笑话告诉人们:共产党连二百五都不怕,还怕二点五吗?

不过,这些事已成往事,经过了二○一四这一年高密度、高强度的雾霾袭击,中共当局事实上已经知错了──虽然他们永远不会认错,并且正在悄悄改变其对PM2.5和雾霾的立场和态度。环保部刚刚换了新部长,《环境保护法》刚刚换了新版本,“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在紧锣密鼓修订之中。柴静何等聪明,在中国最“讲政治”的中央电视台修炼多年,已近金刚不坏之身,她之所以拍摄制作《穹顶之下》,正是党情官情拿捏到位,把准了“环保新政”即将诞生的脉搏。两会虽然不许代表委员谈雾霾议柴静,但习近平主席在江西代表团作“重要讲话”时新造了一个排比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他还说要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者“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柴静不能先于习总作重要讲话

既然如此,中宣部何必封杀《穹顶之下》,两会又何必禁谈柴静?这就触及到了中共政体的要害,体现了习式强势执政背后的制度性虚弱。有关部门──至少包括环保部门和宣传部门──本来是想借助柴静的影片为即将推出的“环保新政”做做铺垫、热热身,但当他们发现舆情鼎沸、民意汹涌,反而被吓坏了。总书记还没作“重要讲话”,一个小女子倒作了重要讲话,这还得了!两亿多人谈论同一个话题、期待同一个目标,这还了得!别说这两亿多人中间可能隐藏“境内外敌对势力”,就算全都是清一色爱国爱党的“五毛”、“自干五”,也够党和政府担惊受怕的了。于是乎,封网禁言、屏蔽民意,就成了一群神经衰弱者继续伪装“三个自信”的唯一选择。

文章来源:《争鸣》杂志2015年4月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