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让孩子好好读书,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出人头地。但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求学不仅限于读书,而是包括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他的这个思想,首先来自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

周诒春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学院,该校是由美国教会创办的一所贵族学校,在它的校友名单中,有林语堂、贝聿铭、宋子文、邹韬奋、荣毅仁和连战的祖父连横等知名人物。周诒春从该校毕业后,曾自费去美国留学,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于1912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当时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所以周校长经常对学生说:“你们到美国去游学,不是去读死书的。你们要看看美国的社会,看看美国的家庭。你们要张开眼睛,到处留心。”

对于周校长的话,陈鹤琴一直铭记在心。他知道校长的意思,是让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关注美国政治,考察美国社会,探讨美国立国的精神,进而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为了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周校长曾经在出国前亲自把他们送到上海,并且用一个月时间教他们学习吃饭,其中包括入席的礼貌、就座的姿势、喝汤的要领、刀叉的使用、谈话的方式。为此,周先生获得“吃饭校长”的雅号。

其实,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往往表现在吃饭睡觉和举手投足之间。所谓“有教育没教养”,就是指那些只有知识不懂礼貌的人。

近年来,民间对贵族精神充满兴趣,有人甚至在网上援引路易十六的妻子被推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刽子手的脚,还马上向对方道歉说:“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大家认为这是贵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呢?我上网搜索一下,发现贵族精神至少有三大原则:

第一是自尊的原则。所谓自尊,就是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在为人处事上不媚、不乞、不娇、不怜。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贵族坚决摒弃“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二是互信的原则。所谓互信,是要相信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贵族不会干那么“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事情。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第三是低调的原则。贵族出身显示却不事张扬,学识渊博却为人低调。这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遗传,所谓三五代才能培养出贵族,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所谓贵族,不过一种独立的人格风范,一种为人处事的原则。基于这一点,贵族的反面不是平民,而是流氓、地痞和奴才。

正如章诒和在《最后的贵族》中所描写的那些群像一样。

贵族最重要一个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这是尼采道破的。这个尼采是很天才的,他是19世纪最后一年去世的,他好像预感到20世纪这贵族将会死亡,也就是贵族精神将会灭亡,他很天才,预见到这个,所以他当时就高举贵族主义的旗帜,所以他在《善恶之彼岸》这本书和《道德系谱学》都写得非常好,他对贵族进行定义,那么定义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就是对人的一种自由意志,对人的个人的尊严的一种充分的肯定,尼采他这点有一点是有道理的,他认为上层人跟下层人,他的道德准则跟精神准则是不相同的,所以他的道德标准和精神标准是不同的。他鼓吹说,就是上等人,就是所谓贵族要向下等人开战的,他是贵族主义者,很偏激,但是他所说的这条自尊的精神,这是对的,贵族很讲究自尊,我们知道贵族有一个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就是决斗,普希金、莱蒙托夫,这些贵族伟大的诗人,他们就是决斗而死,那么这个决斗的行为语言,说明什么理念呢,就是说有一种东西是比我生命更加重要的,这就是我个人的尊严,这就是自尊。所以这点是贵族非常重要的最根本的精神。

4.2 2、原则精神

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自尊,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个人的尊严,但是贵族他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社会里面的,人与人是相关的,既尊重我们自己,还要尊重别人,所以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当中要讲规则,讲原则,要讲游戏规则,这是贵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所以决斗的时候,比如说我们20米内,你拿着手枪,我拿着手枪,到有一个人倒下为止,一个人死为止,但是你不可以违背规则,你一旦违背规则,首先你就是失败者了,所以要严格遵守规则。

4.3 3、低调精神

凡是贵族,他的精神里面一定是低调的,这个低调是什么?就是自尊,自立之外,还要有个自明,贵族虽然拥有财富,拥有土地,有钱,但是他自明,因为他有比较高的学养跟修养,知道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长,我们自己的位置,个人的位置,有限性在什么地方,他自己知道,所以不敢唱高调。

陈鹤琴认为,他在美国求学,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普通知识,第二阶段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专门知识。学习普通知识,要尽量广泛,什么事物也要了解;学习专门知识,要尽量深入,彻底弄清楚其中的道理。这就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原理。

陈鹤琴告诉大家,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你自由”,自由有政治上的自由,道德上的自由,学问上的自由,身体上的自由。一个人要想拥有各种自由,必须“先明白真理,得着真理”不可。

他还说,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真理的那种精神,真让我五体投地。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外国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世界上所要知识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怎样可以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都学得到呢?若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方法是秘诀,方法是钥匙,得到了秘诀,得到了钥匙,就可以任意打开知识的宝藏了。

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以后,尽管所学业的知识更专门,但是这所学校仍然是崇尚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陈鹤琴说,他的老师“所用的教法是独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每天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发给他们一张纸,上面印着十来个问题,先进行切磋,再发表各自意见,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就好像开辩论会一样,让同学们非常兴奋,“很有点像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所用的方法。

陈鹤琴还说,除了方法得当之外,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让孩子从小要立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了志向,做人、做事、做学问就有目的,也会起劲。不然,让一个小孩子糊里糊涂的去学,那一定学不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陈鹤琴有个通俗的比喻。他说:“志向好像是一股电流,人好像是一部机器,电流一通,机器就会活动。如果没有电流,机器虽好,也是枉然的。”

当然,所谓志向,也有高下优劣之分。为此,陈鹤琴提醒说,如果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希望他能够“学而优则仕”,那么“任凭你的小孩子怎样的发愤忘食,甚至也学着古人的‘悬梁刺股’,或‘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到头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此外,有些人即便是懂得先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但这里也有个做什么人,做什么事,做什么学问的问题。所以,陈鹤琴一再告诫大家,一定要做一个有骨气、有独立人格、有现代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来源:思想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