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80901269d4c6

有一个时期,人们热衷于讨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将其视作深化改革的镜鉴。有人认为改革会导致危机,有人则说不改革会导致危机。然而,只要仔细研读此书的理路就能发现,托克维尔的主旨不是在思考应不应当改革,而是在探讨何为改革,如何改革。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的暴力结局已经蕴藏在旧制度的改革逻辑中,那就是,法国人为平等而忘记了自由。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社会平等,即“建立一个人道所允许的人人彼此想像、地位平等的社会。”事实上,革命发生之前的法国已是欧洲最自由的国度,王朝中央政府依然强大,但却较前更加尊重自由与生命。贵族已不再拥有很多权力与财富,其主导的地方自治也被削弱,农民则开始拥有土地。然而,社会财富越是繁荣,社会各阶层对财富、捐税与权利的分配不公就越是不满。整个社会早已被平等思潮所席卷,这个思潮来自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平等的热爱是那样明确,对自由的爱好是那样不明朗。”而这也正是大革命前夕的整个社会心态。

路易十六的改革正是适应这种社会平等的诉求,中央政府先是联合平民压制贵族,后又联合贵族压制平民,将立法、司法与行政集于御前会议一身,借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个行将被革命推翻的旧政府,当时已经具备大革命的中央集权的很多特性。”有意思的是,社会各阶层也都赞同中央集权,试图以此为自己阶层谋利。公众对改革感到不满的是,政府虽然缩小了各阶层在征税上的不平等,同时又保留了贵族的部分特权,宣布废除农民的劳役,但很快又恢复如初。这是因为,中央政府既想扩大自身财力,使社会各阶层不堪税负,又想消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怨恨,因而常常放弃必要的改革,不断更改规章、政令,这使得各阶层都再也不能忍受,最终抱着各自目的发动革命来完成旧制度的改革目标。

社会平等只能依靠强大政府来推行,并且唯有强大政府才能缩小地方分权,所以王朝政府的改革家们的目的就是:“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可以说,中央集权既是大革命的直接导因,同时又给大革命提供了统治形式。大革命做的恰恰是此前旧制度想做而没有完全做到的事,即更加强化中央集权。无论是王朝政府的改革者,还是大多数法国人,没有任何人想到要建立起宪政制度,来制约权力,保护个人。就这样,大革命摧毁了原有的制衡力量,却未能创设新的制衡力量,结果产生了一个比旧制度更加专制的政权。

为什么英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却没有发生这样的革命?托克维尔发现,英国革命没有动摇社会基础,而是保留了原有的司法和行政形式。在英国,各个阶层始终都很警惕中央集权,英国人最不相信的就是政府,公众不怕小偷横行,却怕警察太多。法律对他们来说就是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在他们看来,司法公正比公共安全更重要,个人自由比社会平等更重要。相比之下,法国人缺乏英国人那种立法精神,他们不相信法律,也不如英国人爱自由,“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所有阶层都信奉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1789年,三个等级的陈情书都要求全部废除现行法律和惯例,而非寻找渐进的改革措施。

法国大革命表明,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永远比自由更强烈,也更长久。对平等的追求使法国民众站在自由的对立面,摧毁了许多与自由相悖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公务员贵族;只有一个唯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以国家主义实行社会平等,这成为二十世纪极权制度最具政权合法性的核心表述。然而,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是不可能有保护个人的意愿的,任何强大的政府都不会喜欢自由,也不想解决自由的问题,但它却可以许诺解决平等的问题,不过民众必须付出自由的代价。

的确,在法国大革命中,自由的主张是最后才提出的,也是第一个消失的。自由并不能赐予富裕,在自由中只看到物质利益的人,从未长久坚持自由。法国人将自由与平等混同起来,结果当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任凭别人从他们手中夺走自由,唯恐稍一反抗,就会损害自由赐与他们的那些福利。”问题是,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起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将不断下降,人人内心只有戾气,鄙视规则与惯例,崇拜暴力与强权,最终成为暴政的土壤。这就是托克维尔留给后人的警示:“谁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现在可以总结托克维尔的正面观点了:宪政与地方自治才是自由的保障,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显然,也只有在一个相互理解与说服的自由环境中,平等的诉求才有可能得到善意的回应,并促使社会不断良性改善。

原发《高和分享》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