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柳青就陆续读了一些有关东欧变化的书籍,他认为,东欧改革的浪潮一定会影响苏联,无论早晚,中国改革的一天也终究到来。
  
作家柳青以长篇小说《创业史》名世。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中国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业集体化、统购统销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逻辑关系。小说1960年问世,得到舆论极高评价,被称为史诗性作品,当代文学的典范。柳青曾经公开表示:要从互助组阶段起,把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写成一部大型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柳青本人也具传奇色彩,他为参与合作化全过程,创作小说,放弃大城市生活,身为九级干部,挂职县委副书记,到陕西农村安家落户。第一部四易其稿,整整写了六年。第二部迟迟没有面世,直到1965年,第二部上卷初稿才在杂志上连载。后面几部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柳青的创作计划为什么停摆?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团。

人们关注柳青,因为他的艺术表现水准高于同代作家。他在《创业史》之前已发表过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在延安作家中,他是中西文化修养较高者,中学时已经能够用英语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段落,背诵杰斐逊的《独立宣言》,用英文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他熟知中国与西方描写方法的不同,能够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文革中,张春桥、姚文元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要炮制《虹南作战史》,创作成员人手一册《创业史》,想以此为范本和赶超的目标。

柳青逝世两年后,中国农村开始包产到户,继而人民公社解散。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作为乌托邦的悲剧,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创业史》和柳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陷入尴尬。201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柳青的女儿刘可风撰写的《柳青传》,披露了父女之间不曾公开的若干对话,展示了柳青晚年复杂的内心世界。原来,柳青并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始终不渝的虔诚歌者,而是一个毛泽东时代充满了内心挣扎的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可称为中共高干中少有的觉悟者。

这部传记告诉我们,1960年,柳青就对朋友说:第四部“大跃进、人民公社就不写了。”若要写,“主要内容是批判合作化运动怎样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中国农业合作化是做了一锅夹生饭”。他认定:新民主主义的农村革命要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经过发展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大约十五年左右时间内才能发展生产力,使国家有了商品粮,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日益富裕起来。结果三年就合作化了,两三年人民公社也建了!“怎么能说是小脚女人呢?大脚女人能行吗?”“条件不成熟就成立了高级社,造成诸多问题,引起城乡许多人不满,这导致了‘反右’运动。主席想用经济上的奇迹回击反对者,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高级社就不成熟,人民公社就更不应该。公社化后问题更多,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党内不满情绪又引起‘反右倾’。”“后来十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恶果”。柳青长期生活基层,面对人民公社的灾难现实,虽然在公开场合他一直声称要继续完成他的《创业史》,其实他的宏大创作计划已经执行不下去了。

1978年,病重的柳青年最后一次住院,想到写回忆录。他说:“我要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写中国几十年的成败得失,也许提供这本资料比再写小说价值大。”为此他希望医生能再给他一年的时间。

晚年柳青放弃了对《创业史》的集中精力写作,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他力图在全球视野中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教训。长安县委副书记安于密说:“六十年代初,正是我们批判南斯拉夫的时候,柳青说,南斯拉夫的合作化是接受了苏联的教训的,它真正采取了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的办法,柳青非常反感用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方式搞合作化。”柳青说,“南斯拉夫真正做到了入社自愿,出社自由,农村只有四分之一合作化了,在全国的农户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它是用农工联合企业集体形式和个体农民合作,引导、辅助个体农民,他们发展国家集体经济是缓慢的、逐渐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农业改革以后,它的农业产值稳步增长。”“世界上哪有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所有形式,经济发达起来的?有吗?都是多种所有形式共同存在。”“所有形式不是一种制度!”还说到:“南斯拉夫采取了社会自治的方式,成为党内理论的观点,必须在党的大会上通过,否则任何观点都仅仅代表个人。”“南斯拉夫宪法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能用国家的利益破坏个人利益,什么意思,就是不能让一部分人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国家的利益只能由国家宪法来保证,不能由某些个人保证。”他曾为此去见胡耀邦,说到中国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就是缺乏正常民主生活”。胡耀邦对他说:“我的后半生就是要为建立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而奋斗。”

1978年6月,柳青在北京住院,让人给他找来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娜.阿利卢耶娃写的回忆录《仅仅一年》的英文版。一边看,眼泪大滴大滴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流。接着,向女儿痛斥斯大林和苏联的荒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柳青就陆续读了一些有关东欧变化的书籍,他认为,东欧改革的浪潮一定会影响苏联,无论早晚,中国改革的一天也终究到来。他还读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说:“在希特勒统治的十二年间,所有德意志民族进步作家都出国流亡或在国内销声匿迹。这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学界道义水平高。”

柳青只活到1978年。当时华国锋主政,恢复了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党两国关系。南斯拉夫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挣脱斯大林模式的一个突破口。作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扼住了时代的脉搏。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