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3日

台湾

台湾是政治体,但更是一个文明体。政治之上,更有文明。作为文明体的台湾才最重要,对中国大陆才最有价值。(图/Luke Ma@flickr)

就徽州复名之争,我写了两篇评论,都是借古地名的沦亡,强调文化救亡的重要。我开出的药方是文化联邦主义,即回归本土,基于乡土,认祖归宗。

就在这当口,网上突然看到一则报导,提到龙应台刚刚在美国的演讲。卸任台湾文化部长不久的龙应台,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到当下两岸关系时,仍主要是文化视角。她是这么说的:

台湾有深厚完整的传统文化,又是民主生根的地方,应该更有自信地与中国大陆进行文化对话,改进和助推未来两地和平。

读到这里,我眼前一亮:大哉此言,反攻大陆,此其时也。

其实,“反攻大陆”用到这里并不合适。作为典型的冷战概念,它早过气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没过气,以台湾当下的民意,也不会有多少人对所谓“反攻大陆”有兴趣。两岸的长期分离,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我这里所称“反攻大陆”,无非借用而已,藉以表达我对龙应台说的台湾与中国大陆文化对话的期待。

龙应台很克制,只说文化对话。但站在我的角度,一个大陆老百姓的角度,我无须克制,我可以明白无误地主张:对话基础之上,更需要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就此来说,与其称“反攻大陆”,不如称反哺大陆更恰当。这种反哺跟文化联邦同等重要,可能是中国文化救亡的另一支救兵,另一个出路。

龙应台

前文化部长龙应台认为,台湾应该更有自信地与中国大陆进行文化对话,改进和助推未来两地和平。(资料照,陈明仁摄)

但凡去过台湾的朋友,对此主张应该都不至于反感,即都不能不承认台湾在文化上的优势。诚如龙应台所说,这是因为台湾保存了“深厚完整的传统文化”。但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台湾保存的不只是“深厚完整的传统文化”,更是“深厚完整的传统文明”。甚至也不只是保存“深厚完整的传统文明”,而是完成了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化,创造了传统农业文明跟现代工商文明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文明。

这正是我一直关注台湾的原因所在。在我看来,台湾最大的价值还不是人们通常所称的民主啦宪政啦等等,而是文明。所谓民主所谓宪政,无非文明之一环;而且台湾的民主和宪政固然为中国大陆所望尘莫及,但其实仍有很多问题,仍有提升空间;但在文明上,台湾几乎完美。

我这么说,仅仅基于个人感受。我去过美国,也喜欢美国,但美国在我看来太个人主义;我去过日本,也喜欢日本,但日本在我看来太集体主义;我当然去香港更多,也喜欢香港,但香港在我看来太商业。唯有台湾,人文的深厚与工商的繁荣,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怀,东方的温润与西方的优雅,最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在文明上,台湾不只领先中国大陆,即便在世界范围,也居于领先地位,可称华人社会文明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可实现的乌托邦。

百年中国,文明上最初是向日本学习。取资美国,是通过日本的仲介;取资欧洲,是通过日本的仲介;引进自由主义,是经由日本;引进马克思主义,也经由日本。但这是双刃剑,因为日本自己都没有真正搞懂,取法乎中得其下,结果既带来进步,更带来太多问题。今天中国,文明上仍需要学习,需要向日本学,需要向欧美学,这些学习都重要。但窃以为最重要的,还是向台湾学习。今天中国大陆需要像当年师法日本那样,诚心正意拜台湾为师,向台湾学习如何文明,尤其如何推动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化,如何创造传统农业文明跟现代工商文明深度融合的新文明。这点上台湾不仅独步世界,而且同文同种,最适合华人社会。有台湾这样的文明老师,是十三亿人的福气,也是上帝对十三亿人的眷顾。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叫李毅的妄人,今年初到台湾观选后,此人断言台湾人心已去,和平统一已经绝望,公然主张武力攻台,“不如现在就打过去算了”。要命的是这种主张在大陆民众中也很有市场。这显然是一种愚昧,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视角,只把台湾当私产,对台湾充满了占有欲、控制欲。完全没有文明人的视角,看不到台湾之为文明瑰宝的价值,不承认台湾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救兵、文明老师。台湾是政治体,但更是一个文明体。作为政治体的台湾,跟中国大陆确实有一个分与合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智慧能解决的。政治之上,更有文明。作为文明体的台湾才最重要,对中国大陆才最有价值。“武力攻台”无异在文化上、文明上自断后路。这样的人之为爱国贼,还有什么疑问吗?

过去六十年,中国文化上的破坏实在太惨烈,太彻底。太需要文化救亡以终结愚昧,挽救世道人心,这一切不能等到制度改变了才来做,现在就不可容缓。台湾经验不限于台湾,台湾是文明的大熔炉,集传统文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于一炉,熔炼几百年。今天台湾的文明,是这种熔炼的总成果。台湾就是普世,学台湾,就是学世界。以师法台湾调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以文化联邦主义调动一切本土资源,内外兼修,深耕百年,才可能奠定中国文艺复兴的底盘。

这是我们新时代的出埃及记,路漫漫何修远兮,但,我们别无选择。

*作者为中国公共知识份子,前《南方周末评论员》。原刊作者〈笑蜀谈古今〉微信号,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风传媒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