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世界文坛地位最高的奖项无疑是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外,英国的曼布克奖、法国的龚古尔奖、美国的普利策文学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文学奖,都属于国际级的重大文学奖项,堪称文坛的四大金刚。其中英国的曼布克奖和法国的龚古尔奖更被列为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当的一级奖项,对作家和作品的国际知名度和销售数量有莫大的影响力。

作为英语写作界的标杆,曼布克奖的评选偏好很明确,一方面偏好鼓励新秀新作,一方面偏好反思人性和体制、或是带有英式古典风格的作品。相对来说,龚古尔奖就模糊许多,颁奖的结果常常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不同于曼布克奖的是,龚古尔奖规定一个作家一生只能获颁一次,因此这个奖项与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具有终身成就奖的色彩,主要颁发给对文学有显著贡献的作者及其代表作。

然而事实是,很多跻身大师级、以法语写作的作家不曾拿到龚古尔奖,包括加缪、萨冈、米兰-昆德拉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勒克莱齐奥等人。与此同时,却频频出现年轻作家拿下这个奖项的例子,像是2009年的龚古尔奖就颁给了美国新手作家强纳森-利特尔的历史小说《善心女神》,引来许多批评声浪。除此之外,还常常出现将奖项颁给某个知名作家,但针对的却不是这个作家最具代表性作品的情况。

尽管龚古尔奖的评选标准难以捉摸,常常受到专业人士的诟病,获奖者拿到的奖金金额也特别低,只有象征性的50欧元,但广大读者似乎非常认同龚古尔奖的非典型评选风格,但凡得奖的作品便疯狂追捧,为作家贡献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的龚古尔奖,其地位不仅不受批评声浪的影响,还有日渐增强影响力的趋势。也许龚古尔奖这种不安排理出牌、我行我素、逆主流而行的风格,恰恰切中法国读者、乃至一般大众读者的阅读喜好。

《HHhH》是法国作家劳伦-比内的处女作,获得2010年龚古尔首本小说奖,这部以写作形式取胜的作品,很能例示法国龚古尔奖那与众不同的评选风格。《HHhH》书名取自《Himmlers Hirn heiβt Heydrich》的缩写,中文译名为《希姆莱的大脑叫做海德里希》,其中希姆莱指的是希特勒的副手、党卫军领头、主管灭绝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海因里希-希姆莱,海德里希则是一手将希姆莱推上权力核心、实际操刀组建党卫军和实行“最终解决方案”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HHhH》是一本历史小说,从故事题材和主体内容上来说,没有任何特出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读完这部小说,对于金发野兽海德里希的崛起、做过的冷酷恶行、以及最终遇刺身亡的过程,并不会增加多少了解,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或动机情感,也并不会产生更多理解或嫌恶。而且作者在书中也没有提出特别的反思视角或思考深度。真正让这本书受到关注的原因,其实是它所采用的写作方式:全部基于事实。

■历史小说的挣扎

一部小说(fiction),尤其是一部历史小说,主张自己全部的内容都是基于事实,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小说本来就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文学性的杜撰和虚构,也因此小说的英文才是fiction(杜撰的、虚构的)。而历史小说更是在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添加进作者个人的理解和缀补而形成的,否则便是史料、是文献、是历史,而非历史小说。然而《HHhH》的作者劳伦-比内却胆敢宣称自己所完成的历史小说全部基于事实。

一直以来,历史小说作家便挣扎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既希望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又希望能以最具感染力的方式对素材进行加工,让读者能够从中产生阅读乐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感动。毕竟历史素材是片段的、沉默的,需要加以组织和诠释,并且恰当地植入作者的历史观,才能打动读者和传递信念。因此德国剧作家莱辛主张:剧作家并不是为了纯粹历史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更高的意图;历史的真实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然而,在诠释史料和构建小说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性难免会窄化读者的视角,妨碍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使真实性大打折扣。

这种真实性、艺术性以及作者历史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纳粹屠杀犹太人事件的文学创作上尤其明显。大量的历史小说根基于真实史料,加入作者少量的主观诠释后,形成最终的理解版本。然而,越来越多作家对这个事件的创作空间感到憋仄不适,首先是创作方式被局限在“压倒性的客观史料基础”,其次是历史观被局限在“纳粹党人具有邪恶本质”的结论上头。于是先后有因惹-卡尔斯特和杨-马泰尔等作家就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创作方式提出异议,认为应从个体内心的主观感受为出发点才能还原真实,以及应当对事件本质进行典型化后并再创作,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的教化与传承力量。而2009年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善心女神》更以传统历史小说的创作方式呈现非传统的历史观,也就是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其实都是平凡无力的受害者,体制的邪恶起点才是问题的根源。

■《HHhH》

相较于其他作家挑战传统的方式,劳伦-比内表现得更为活跃大胆,他认为真实性、艺术性与作者历史观这三者并不互斥,可以同时兼容于一部历史小说当中,而《HHhH》就是这种信念的完美呈现。《HHhH》主要讲述的是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的事情,但作者劳伦-比内并不以海德里希作为小说的主角,不假装自己是这个人物或是认识这个人物,也不对海德里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虚构创作。事实上,劳伦-比内在书中扮演的就是作者自己,采用类似“专家说书”的方式来谈真实人物事件。

小说以作者本人收集资料和了解事件的过程作为叙述主线,再在当中穿插海德里希这个人物在史料文献中所呈现出的样貌和事迹。与此之间,为了丰满作品、增添情感元素和阅读乐趣,作者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臆想和情感抒发,但又马上指出这些戏剧性的片段纯粹出于主观猜测与推论,顺带地还对其他同题材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进行比对分析和批判。换言之,在小说中,作者同时担任史学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角色,而这个评论家角色既评论历史事件、也评论小说创作,让两条故事线紧密结合又界限分明。

在往复交织故事主线和副线的过程中,一部以海德里希为主题的历史小说顺利完成,里头,作者写作的过程被真实呈现出来,作者对事件的历史观、对历史小说这个载体的看法也被真实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海德里希这个历史人物从出生、就学、从军、崛起到遭到暗杀的过程被真实呈现,而他内在的性格与情感,则透过作者所表露的观点和猜测,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这种体现又被明白指出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与虚构性。最终产出的结果便是一部兼具真实性、艺术性以及作者历史观的历史小说,读者可以轻易且清楚切割出客观真实的部分与主观论断的部分。这当中,作者既传递了个人的主观信念,发挥了文学创作的技巧,也为读者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再看历史小说的挣扎

许许多多的历史学家都致力于将“历史学”转化为一种科学,也就是使用经过考据、可供验证的方式来重现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几乎每个历史学家都同意,完整地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各种文证、物证的基础上,尽可能趋近真实。而且,即使是所谓的官方资料,本身也会因为政治因素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质与视角偏差,以此为基础的文证与物证未必可以尽信。

在创作一部历史小说时,纵然所采用的史料皆出于客观真实,作者也完全摒除个人的主观臆断,但面对大量的史料,选用何者以及弃用何者,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决断。因此,透过《HHhH》,我们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海德里希这个历史人物的事实,但仍旧无法完全避开作者本人的主观性,也仍旧看不到完整的事实全貌。而且,当作者对书中的虚构部分与创作方式,进行一次次的解构时,被历历指证而出的是作者在创作部分的主观性,但作者在筛选过滤史料档案上的、以及史料档案本身具备的主观性却被掩盖住。事实上,正因为作者秉持全然诚实和公正负责的写作态度,读者对历史事件部分的真实性更是深信不疑,结果反倒陷入另一个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困局之中。

《HHhH》是一部很有趣的小说,作者笔调轻松幽默,里头对历史小说局限性的挑战也让人激赏。但平心而论,小说的内容稍显单薄,毕竟受限于史料文献这一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和事件过程都难免流于呆板,而且大量描述作者自身创作过程和评述感想的篇幅,也多少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当然这点未必全然是因为创作方式的限制,更多可能还是在于作者的写作功力还较为生嫩。无论如何,《HHhH》很好地例示了法国龚古尔奖对形式胜于内容、个性胜于深度的特殊品味。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