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二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消息传出,海内外华人无不议论纷纷。就在当月,香港的明镜出版社便推出这本“高行健评说”,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对高行健获奖的各种反应。

本书上市以来,颇受读者欢迎。一两个月过去了,高行健获奖一事仍然是个热门话题,十二月七日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颁奖仪式,各位得主将分别上台致词,百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高行健会向世界传送出何种信息,想来也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在这里,我们不妨对这本“高行健评说”略加介绍,广大听众朋友一定是有兴趣的。

“高行健评说”一书由伊沙先生编著,全书共299页,内容分为七章,还有一篇编著者写的后记。七章的题目分别是:一、为何诺贝尔奖独钟情高行健?二、人生斑斓然而沉重,三、挥洒在黑与白、写实与抽象之间,四、一部“灵山”奠定文学江山,五、天下谁人不说君,六、中国文学难解诺贝尔情结,七、台湾作家距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书中还附录了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奖提名程序、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自由亚洲电台的北明对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专访、高行健个人档案、高行健作品在中国大陆被禁情况、赵川对高行健的访谈、刘再复和赵毅衡对高行健作品的评论,以及高行健的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的节选。应该承认,这本在不到二十天赶制出版的书,向读者提供的材料还是相当全面的。

一般人最关心的一点是,诺贝尔奖为何颁给高行健?这中间有没有政治方面的考虑?作者提出他的见解。作者认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中国,1989年和平奖颁给达赖喇嘛,评委会主席就明确表示“给达赖喇嘛颁奖可以看作是对天安门广场学生民主运动的支持!”九十年代以来,有数位中国人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其中包括异议人士魏京生、王丹,但在中共当局强大压力下,弱国寡民的挪威不愿与中共发生对抗,于是,诺贝尔奖评委会便以文学奖代替和平奖,以期达到引导世人关注中国,又避免与中共当局对抗的目的,而选择了一个旅居海外的流亡中国作家。

我以为作者的这一见解有些牵强。我相信,鉴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以来,还不曾有过中文作家中选,因此,这次评委会可能对中文作家尤其关注,但若说评委会本来打算给中国人一个和平奖,这一次是以文学奖代替和平奖,那就没有多少根据了。

另外,在谈到北岛和高行健都是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最欣赏的作家,为何北岛落选而高行健获奖时,作者认为,并非高行健比北岛更符合西方人的胃口,而是因为高行健的反政府色彩比北岛更隐晦。我认为这句话也没有多少根据。在我看来,假如说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含有某种政治因素,那么,这里的“政治”也是哈维尔所说的“反政治的政治”,即反极权的政治。它无非是要求文学摆脱极权统治的管制,要求文学的自由、文学的独立而已。

“高行健评说”出版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海内外的讨论仍在继续,在报刊上网络上又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大部分讨论还是围绕着高行健获奖的意义和影响而展开的。相比之下,对高行健作品的文学内涵与价值的讨论尚不多见。中共官方仍在禁止高行健的作品在大陆出版,但据说已经有不少流入大陆,互联网上还有“灵山”全书下载。关心这一话题的朋友都可以找来看看。我希望,这场讨论能有助于国人关心严肃文学的写作,关心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追求。

2000年

《胡平文库》读书·评论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