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化时代”告终。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于这一“新政”,自然会有人大唱赞歌,例如有人强烈建议:《中小学语文应至少一半文言文,1930年以后作品原则上不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请将不讲逻辑的文言文,移出语文教科书》。本文也想谈谈这个问题。

关于文言文的逻辑问题,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文本可以算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了。“白马非马”无非是说,白马“不等于”马,但是公孙龙却偷换概念,让人误以为白马“不属于”马。白话文说起来很简单,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两千多年来那么多精通文言文的学者大儒,就没有一个人能解释得清楚,让公孙龙落了个“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的称号。我们也能由此看出文言文的逻辑水平。

至于文言文鼓吹者的逻辑,一个是“我认为”体:“我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的文言文功底很扎实,一定会对他熟练、甚至创造性地使用书面白话文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十分有把握地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很好的文言功底,他写不好白话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文言文一窍不通,他能够写一手漂亮的白话文,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些观点都很可疑,因为无论是对文言文一窍不通但是白话文写得非常好的人,还是学了文言文之后白话文写得更差了的人,我都遇到过不少。

还有一个论证是,过去欧洲的中小学生都要学习拉丁文,所以今天中国的中小学生也应该学习文言文。可是我认为,“欧洲中小学生学习拉丁文”这一论据不能支持“中国的中小学生应该学习文言文”这一论点,只能支持“中国中小学生也应该学习拉丁文”这一论点。

这里还需要做出一些解释:和文言文不同,拉丁文是一种非常精确、逻辑性非常强的语言,比今天的英语要精确得多。过去欧洲人让中小学生学习拉丁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像学习数学一样,几何代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处不大,但是它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涉及一个教育的目的的问题: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一点上,文言文和拉丁文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最后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问题不能都怪到文言文上面。这一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是它与我们所要探讨的中小学语文问题无关。因为反对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人,并不一定就认为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文言文造成的,因此要消灭文言文。把这一观点强行安到对方身上,无非是打稻草人而已。

我反对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理由在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应该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阅读和论证分析,而文言文无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甚至与之背道而驰。(与西方相比,我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很差了,西方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论文写作,而我国的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另一方面,儿童主要依靠故事来学习阅读,但是文言文中并无儿童喜欢阅读的故事,因此学习方法只能是死记硬背,而过多的死记硬背其实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害:青春期之前,儿童较多依靠记忆来学习,可是到了青春期前后(一般从11岁左右开始),儿童就要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也要从主要依靠记忆变为主要依靠抽象思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到了青春期应该发展抽象思维的时候依然习惯于依靠死记硬背,那么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就有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对一个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总之,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或者要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或者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至于文学的美感,只能让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体会)。而文言文中既没有有趣的故事,也没有逻辑,因此不适合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