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本书是王若望的自传体小说《王若望自传》的第一卷,原题为《自我感觉良好》;内分《少年不识愁滋味》、《杨浦星火》、《祸从天降》、《炼狱》等四部,历述王若望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求学过程、学徒生涯和参加中共革命活动的经历;其中《炼狱》一部详述王氏因参加罢工叫争而被捕的经过和狱中四年的囚犯生活,真实地记叙了某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如暗杀宋子文案主犯刘刚就刑前的政治立场、如中共对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所持的错误态度、如中共在西安事变前执行苏共指示的左倾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等等)。甚富史料价值,亦足为关心国是的人士借鉴。

关于本书撰写及争取出版的曲折过程,王氏在本卷的《前言》中有详尽说明,尚祈读者留意。

王氏在《前言》中还披露了其写作计划,拟于一九九三年完成全书三大卷。本社对王氏以古稀之年、颓弱之躯而仍怀豪迈壮志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深表敬佩,同时也热烈期待他能顺利完成全书,实现宏愿。

明报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四月

前言

我的一生可算是冒险、悲壮的一生。

这部自传体小说便是我一生经历的实录。

我的欢乐和苦难,不是我个人的,它与半个世纪党的历史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这里可以看到本世纪中段中国共产党真实历史的一个侧面。

我写的是自传体长篇小说。称作小说,是因为其中有若干经过艺术加工,例如两件事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为了避免拖沓,我把它写在同一时候;有些人物在历史事件里表现得不太光彩,慑于我国的国民存在死要面子的劣根性,只得姑隐其名,免得以诽谤罪把我告到官司衙门。不过,我敢保证,其中的基本史实是真实的。

我写作时,不用编年体的流水账序列,不重要、不典型的事实有意省略掉,有时则用跳跃式;为着写出某个人物的始终,有时越出原有章节的年代限制,以便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叙事力求白描和质朴无华,自己记不清的也在文章中说明;当时的思想感情如何,跟如今的评价有时交织在一起,我在行文中尽力让二者分剖开,否则就会给人们两种不真实的感觉:一是认为作者似乎是先知先觉者,莫非是“事后诸葛亮”?二是有意拔高自己。

时间跨度有五十六年的《王若望自传》计划出三卷本:

第一卷:自一九三二年(十五岁)至一九三七年;

第二卷:自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至全国解放的一九四九年;

第三卷:自进入上海的一九四九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一九七九年召开党的三中全会为上。

亲爱的读者,现在在你手中的是它的第一卷;第二卷请你在读完后耐心地等一年;第三卷大约在一九九三年可出齐。如果天假之年,笔运长久,往下再写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十年中的风云变幻,我预计这一部产品将在获得人权自由、出版创作自由的气氛中于国内(大陆)出版。

这部“自传”的第一卷出世后的命运,就是历尽磨难,说出来令人心酸,而其内容恰是追述中共地下活动光辉的一页。一九八七年,我将文稿交由《上海文学》出丛刊,半年后没有消息,终于以“新闻出版局”不肯发“书号”告吹;第二年三月转给四川文艺出版社,该社将文稿送中央“新闻出版署”审查,审查了半年,幸而获得批准书,该社打电报向我报喜,赶紧交印刷厂付排;书尚未出笼,一九八九年夏,忽然作者成了阶下囚,如此书发行,一顶“给资产阶级自由化提供讲坛”的帽子飞来,吃罪不起,不得不忍痛亏损,原稿奉还。《自我感觉艮好》的第一卷(《王若望自传》原来的书名)又胎死腹中矣。

查“新闻出版署”之设也,系一九八七年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高潮时期、必须加强书报审查而新建的政府机关。须知这种做法直接违反了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项原则:请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题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禁令》,马克思义愤填膺指责反动的普鲁士政府企图控制自由言论之不当。我国既然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定为立国四项原则之一,十亿公民将难以辨别谁是真的马列主义原则?

毛时代最坏的遗产之一,便是大兴文字狱,以言论、文字而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者不可胜计。这一流毒威力之大,连毛的最亲密战友和高层领导中的文化人.都不敢在晚年写出他们的自传来。六十年代有个李建彤女士写过一本《刘志丹》,只是写了已去世的英烈传记,就招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最高领袖的著名批语,由这本书扳倒了四五个中央委员和省一级的书记和部长。一九八三年李建彤将书作了一些修改。中共党史委又明令禁绝。

再举个八十年代的例子:薄一波在文革期间备受政治迫害,与他一同受难者有位新闻界人士戴君,在文革结束后愿写出薄受政治迫害的真实情况。薄不仅赞许,还给原稿作些修改,并指明交安徽的文艺刊物《清明》发表,该刊即以《恶浪任翻滚,泾渭自分明》为题,于一九八0年第二期刊出。当时的党的总书记在一次讲话里讲到“写东西不要宣传个人”之语,薄就紧张起来,急忙写信给安徽省委,声明此文未经他本人过目,他不能负卖,必须停止发行,以挽回影响。(因薄尚未分配工作,怕影响其前程耳。)此时也,第二期《清明》已发行二、三千册,如果撤出“恶浪”后,重印一期,就得损失一笔巨款。结果由安徽省长从公款中补贴“清明杂志社”一万六千元,了结了这件公案。

这件事反映了作家与编辑部无创作与出版自由可言,也反映了连薄先生这样的中共要员,虽然有钱有势侵犯别人的自由(共患难的朋友和编辑等)而他本人却没有说真话的自由和勇气。

坊间也出版了凤毛麟角的几本首长和军事家的传记,凡涉及敏感的极重要的关节处。就绕过矛盾,隐昵真情或含糊其辞;在盐碱地上,传记文学当然生长不起来(其它品种的文化艺术也是如此)。我是怀着“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志愿写这本书的,尽力公开历史的又是我自己的真面目,不矫饰、不溢美、不隐恶,这就要准备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照著作家的良心遵循两句格言进行写作:“我手写我口,我口归我有。”长期来我国知识分子和工农兵大多失落了属于自己的“口”和“手”,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而这两条恰恰是人身自由最起码的权利。以上说明了我所处时代背景,这部“自传”在大陆遭遇的厄运,正是我国没有创作、出版自由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上海文学》编辑部和“四川文艺出版社”,我们不应责备那里的负责同志,其实他们同样为着“口”与“手”不属于自己而徒呼奈何。

十分感谢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愿意出版这本著作,不妨引用宋人的两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觉得“满园春色”不太贴切,不过我相信季节总会顺序转换吧。

为了勾勒出传主一生演变的思想脉络,有必要在这里作一个粗线条的仅供参考的回顾:

五十岁以前,我曾是忠诚的共产党人,我对毛的愚忠和迷信不下于其它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一九五七年把我打入右派之列,开除党籍,下乡劳改,前妻精神分裂过早离开人世,搞得家破人亡,这时我对毛尚无怨言。直至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毛惩处彭德怀,我看到了彭写给毛的万言书,对照我下放在农村劳改中所看到的一切。我钦佩彭的直言不讳和大胆无畏,他成了我崇敬的人物,对毛则开始怀疑他的一贯正确,这是我从愚昧和教条迷信中最早觉醒的萌芽,也就是从“肯定”达到的第一次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加剧了离心倾向,我仅仅对毛由怀疑上升到批判毛的整个思想体系,连第二种忠诚也一并扬弃了。(以上内容将在本书第二卷中写到。)一九八六、一九八九两次学潮在全国范围起了唤起民众的启蒙作用(中共称第一次学潮为“闹事”,第二次则以“动乱”贬之,后又升级为“暴乱”),前后两名总书记因不忍下手镇压学生而挨批、下台,我的觉悟又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也就是从第一次“否定”上升至“否定之否定”。应该说,我的觉醒过程是缓慢的、痛苦的,往往是不自觉的。我在觉醒的道路上每跨出一步,在共产党内即认为犯了一次政治错误,那时我写起检讨来确是真诚的、羞愧的。这就是不自觉,还带有很大盲目性的表现。比如说:我先后有两次被党组织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一听说定性为“两反”,感到委曲,不免痛哭流涕,毛骨悚然,害怕成为“专政对象”的大难临头,但深挖思想根源,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的负罪感也确是存在,这就是第一个“否定”时期的特点。

历史似乎跟我开了个玩笑,用莫须有的“两反”罪名惩罚我,恰恰将一个纯朴的“三忠于”(系忠于领袖、忠于党、忠于毛泽东思想的简称)的忠臣孝子引向“两反”的道路,打棍子的假的“两反”打出了真的“两反”,不妨说是弄假成真吧。领袖们干了蠢事: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政治迫害),首先打掉了挨整的人的盲目信仰和个人迷信;肉体的、精神的、人格的摧残和侮辱,势必诱发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党和领袖的反感和仇恨;用非人道的无产阶级专政手段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关起来或终身劳改,这就提供机会让千百万受害者阅历社会最低层的残酷的现实;我在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三进三出,使我亲身体会社会主义的这条“原则”(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幕和实质是什么。在莺歌燕舞的布景棚里,或是作家秉承上级意图到指定的某个地点深入生活,无论如何你是看不到真象的。

用专政的机器抓“两反”,消灭“两反分子”,结果却造出了更多的两反分子来;这正好应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所以我听到有人骂我“两反”,说我蜕化变质等等,现在我并不感到脸红和紧张。这里用得着江南的两句谚语:“爱吃醋的丈夫,泡出了爱偷汉的媳妇”。爱吃醋的男人打骂妻子,或用种种方法限制或监督妻子的自由活动,反而“泡”出了妻子去爱第三者,与上述抓“两反”的弄假成真有“异曲同工(蠢)”之妙!

综上所述,把我引向“否定之否定”的第一推动力,原是矛盾统一的内部因素,既怪不得东邻西舍,也不能骂传主蜕化变质。“东邻”,在这里可指东欧、苏联;“西舍”则可解释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的蜕化变质并不像外界所宣扬的系受了“全盘西化”的蛊惑,我并不否认东邻西舍的思潮对我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能作为参考系,作为间接的横比思考的第二、第三推动力。至于“蜕化变质”,我以为不是贬义词,骂我蜕化变质我也处之泰然。按照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人人都得经历一次至数次蜕化变质的过程,恩格斯称之曰“脱毛”的新陈代谢,至于变质变成什么样子,有向好的方面变的,有的则向自取灭亡坏的方面变过去。质变的对立统一的叫争,又构成新形势下的辩证运动。

保守派在原地不动,一意孤行、甚至力求回到毛时代去,似乎他们有能力抗拒蜕化变质的铁的法则(此处所言“蜕化变质”又称“异化”,第一个在大陆推出这一哲学概念的是周扬,而周扬本人同样经历了从“肯定”至“否定”的漫长的觉醒过程,当他在晚年开始讲真话了,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不断挨整批叫中,成为永远闭口的植物人,于去年逝世)。当他们表现出思想僵化和讳疾忌医的时候,正是他们向坏的方面蜕变的症侯。

作于一九九一年一月

目录

第一部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 第一次冒险

二 放牛娃入学

三 三叔之死

四 迷信活动动

五 坏人欺侮好人

六 男女平等的带头人

七 逃难中的生活

八 “百事能”大伯

九 考试中的曲折

十 登南京栖霞山

十一 生活的转折

十二 木箱夜读

十三 厕所办报

十四 《职业生活》编辑部

十五 抢救面包车

第二部 杨浦星火

一 转入地下

二 无产阶级大饭店

三 “穷小子足球”

四  “方舟”之夜

五 苏州河边看翻船

六 水底捞砖

七 营救

八 “僵蚕”

九 调兵遣将

十 夜闯唐公馆

十一 小家庭生活

十二 “授受不亲”

第三部 祸从天降

一 告急

二 广告牌后面

三 无本生意

四 上贼船

五 一幅流民图

六 寻找组织

七 男女青年会

八 爱情错位

九 接受新任务

十 浦东风云

十一 走向火山口

十二 落入陷阱

第四部 炼狱

一 跌入深谷

二 爱的熔炉

三 刑讯的洗礼

四 第一封家书

五 刘刚之死

六 浴室脱险

七 戴镣之苦

八 八卦大学

九 发明豆腐印刷机

十 文艺复兴的高潮

十一 “情人节”与“开斋节”

十二 女神飞入铁窗中

十三 救国会首脑开进曹河泾

十四 一个最不幸的罪人

十五 大转移

十六 地狱十九层

注释

文章来源:王若望纪念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