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7-04-06
——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的嬗变
在君士坦丁七世写作DAI的时代,这些“白色”族群已经逐步基督教化,并且向不同方向迁徙:塞尔维亚人如前所述,先后迁到爱琴海边、多瑙河畔,大概与当地人(这两个地方当时都已是久经开发的有主之地)不能相容,最后又转徙进入了今天斯图代尼查所在的拉什城一带山区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接受了拜占庭一系的基督教(东正教)。
拉什(又译拉斯)被视为塞尔维亚最早的“首都”,周围地区“拉什卡”因而有了“受洗的塞尔维亚”之称。在奥斯曼征服前的几个世纪,“拉什奇亚”(拉什卡人)甚至已经成为塞尔维亚人的同义词和代称。
克罗地亚人则走向另一个方向,在8世纪前他们已经迁徙到达尔马提亚海岸,接受了罗马天主教,并形成一系列小公爵(Ban)。到了925年,其中的一个有为之主托米斯拉夫力克群雄,成为第一个克罗地亚国王,并从克宁城堡出兵,与拜占庭结盟打败了保加利亚。把统治版图从海边一直扩张到德拉瓦河与德里纳河畔,疆域几乎相当于今天克罗地亚与波斯尼亚的总和。
公元925年的巴尔干版图
这就是第一个克罗地亚人的统一国家;也被认为是前南地区第一个由延续到今天的民族建立的较大国家。1925年后,在“第一南斯拉夫”时期,当时的各民族“联合王国”为托米斯拉夫立国一千年曾经对此大加宣传,今天萨格勒布火车站前的托米斯拉夫广场就是那时命名的。
而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则是在大约两百年后才创造了类似成就。在DAI里也提到Bosona,即波斯尼亚人,当时就是住在波斯尼亚河流域的斯拉夫族群。他们名义上是匈牙利的藩属,实际上在这片山区自立。在宗教上,那时他们已经被东西基督教会都视为异端——当然不是因为几个世纪后才由奥斯曼征服者传入的伊斯兰,而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波斯尼亚教会”,这是一种从保加利亚传入的基督教波戈米勒派异端,具有早期基督教诺斯替派和新摩尼教的二元论特点,虽然崇拜上帝和耶稣,但不承认三位一体,也不视十字架为神圣,这也成为那时波斯尼亚人的一个特征。
如今还有些民族学者主张他们在体质遗传上乃至语言上也有特点,如保留更多的前斯拉夫时代山区土著的基因等等。我不是专家也无力做这方面的判断,但仅从当时留下的一些波斯尼亚王公名,如库林、图尔特克等来看,似乎也与今天波斯尼亚人名有明显的不同,不太像斯拉夫人名。
当时,正如塞尔维亚人在拉什卡地区形成了许多茹潘(王公)一样,波斯尼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也形成了许多“巴恩”(Ban,一般认为来自突厥语的“伯颜”,蒙元时代这个称呼也常见于中国,意为总督或头人)。1180年波斯尼亚大巴恩库林恃强自立,以后代有强人,各领风骚,如此绵延百余年。到图尔特克一世(1353-1391)时统一波斯尼亚诸部,并对外不断扩地,加冕称王。于是继塞尔维亚人的杜尚帝国解体后,波斯尼亚王国成为巴尔干又一强国,最盛时不仅据有今波黑全境,还据有今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和塞尔维亚、黑山的部分地区。
图尔克一世塑像
塞尔维亚人的建国晚于克罗地亚,而略早于波斯尼亚。从8世纪开始,在爱琴海岸和多瑙河畔生活得不如意的斯拉夫族群陆续进入拉什卡山区,780年这里出现了见于记载的第一个茹潘,名叫维舍斯拉夫。以后小茹潘林立,中间在969年拜占庭一度出兵此地,在拉什设置政权直接统治,而此前茹潘们也从拜占庭接受了东正教。属地化的“拉什奇亚”和宗教性的“受洗的塞尔维亚”遂成为同义词。
拜占庭的直接统治没有持续多久,拉什卡又恢复了茹潘林立状态,在倾轧与兼并中出现了弗拉斯蒂米尔洛维奇、沃伊斯拉夫列维奇和武卡诺维奇等“王朝”,实际上就是各个茹潘间通过联姻和分封形成的一些联系。12世纪中叶,原来控制拉什卡的沃伊斯拉夫列维奇家族因反抗拜占庭而被废黜,原来僻居泽塔(今黑山境内)的武卡诺维奇“王朝”茹潘扎维达被拜占庭扶植为拉什卡的统治者。扎维达死后,他的长子蒂霍米尔继立,并与两个弟弟分治了拉什卡。
扎维达的小儿子斯特凡•奈马尼亚没有得到封地,但却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了拜占庭的支持。这奈马尼亚据说道行很是了得。他在泽塔出生时受的是天主教洗礼(泽塔因与克罗地亚和威尼斯人接壤,受到天主教影响),但到拉什卡后即按东正教礼仪重新受洗,而且很快成为狂热的东正教信徒,一生以讨伐异教徒、大兴东正教、最后舍弃王位入山为僧而著名。他得到拜占庭的支持大概也与宗教有关。
巴尼亚卢卡市中心的奈马尼亚铜像
他的兴起本身就是个带有“灵异”色彩的故事:据说他到拉什卡后建了许多东正教堂,而统治者大哥蒂霍米尔从泽塔受到天主教影响,视他为威胁,把他关进一个洞穴中。然而这时圣乔治(就是基督教造型艺术中经常出现的那位屠龙英雄)显灵,把他从洞穴中救出。于是他起兵讨伐三个哥哥,拜占庭给他提供了一支由希腊人、法兰克人和突厥人组成的雇佣军,帮助他终于在1168年杀了大哥,流放了二哥三哥,统一了拉什卡,成为整个“受洗的塞尔维亚”的大茹潘。
奈马尼亚随即开始对外扩张。这种扩张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他先是联合东正教会成立了个讨伐波戈米勒异端的委员会,以宗教名义攻打波斯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焚烧异端经典,摧毁异端教堂,花了十年时间“根除了异端邪说”。晚年他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在尼什结盟,大力支持十字军东征。
当然,大茹潘的信仰也有很实用的一面,信仰东正教并不妨碍1171年他与威尼斯、匈牙利和神圣罗马帝国(都是天主教势力)结盟对东正教的拜占庭作战,企图彻底摆脱与拜占庭的藩属关系并夺取拜占庭的土地。但这个联盟很快瓦解,拜占庭卷土重来。奈马尼亚很识时务地又主动向拜占庭皇帝曼努伊尔一世负荆请罪,乃至被押解回君士坦丁堡,在凯旋门下作为“蛮族俘虏”在拜占庭的凯旋仪式上示众。但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又是他对宗教的虔诚感动了皇帝,以致皇帝又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并重新封他为拉什卡的世袭大茹潘。
然而,几年后曼努伊尔一世去世,奈马尼亚又兴兵反对拜占庭,从后者手中夺取了科索沃。至此,经过30年的努力,奈马尼亚统一了塞尔维亚诸部,建立了奈马尼亚王朝。
不过欧洲所谓的“王朝(dynasty)”与我国秦以后所谓的王朝完全不是一回事。奈马尼亚自己就是前一个“王朝”武卡诺维奇王朝的“王子”,“武卡诺维奇王朝”与之前的茹潘也是类似的关系。“王朝更替”未必意味着易姓夺权、天下大乱,而“王朝统一”也是短暂的,茹潘林立的“封建”状态并未根本改变。但是在奈马尼亚之后,这个王朝在时聚时分的状态下确实还辉煌了一阵。特别是到他的五世孙斯特凡•杜尚(1331-1346称王,1346-1355称帝)时,一度建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帝国”。
在拜占庭帝国内乱、衰败,而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打上门来的这个空档里,杜尚打下了一片“从爱琴海到多瑙河”的江山,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马其顿、大半个希腊和波黑的一小部分。这是近代多民族南斯拉夫出现之前,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所建立的版图最大的国家。
但是,号称“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的这位“杜尚大帝”的功业也是昙花一现,他死后塞尔维亚又陷入茹潘林立的状态。
总之,10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即在从DAI到科索沃大战的这四百年里,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这几个民族都已经形成,并且先后建立过托米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国、奈马尼亚-杜尚的塞尔维亚国和图尔特克的波斯尼亚国这几个比较大的“民族统一”政治实体。它们与今天存在的三族国家在地理上有相当高的重合度。
——————
微信ID:qhjy_gzh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秦川雁塔)
秦晖、金雁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