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用不同的眼光去读,往往读出不同的意味。

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立有一块墓碑,碑文记述的是一位名叫托比的人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托比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他对人说,卡塔尼山上有一只虎。城里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卡塔尼山从来就没人见过老虎,不仅这座山没有,就是周围的山上也没有。

托比坚持说自己见到了老虎,并且说是一只非常雄壮的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人相信他的话。最后他对怀疑的人说,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正的虎,你们总该相信罢。

于是几个人跟他上了山,可是转遍山的每一角落,连个虎的毫毛都没有发现。托比对天起誓,说,我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老虎。跟去的人说,一定是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你还是不要说见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位最会撒谎的人。

“我怎么会是一个撒谎的人呢?我就是见到了一个老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托比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他确实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了他就躲,而且背后还说,看,那就是从雅典来的一位疯子。

托比来叙拉古游学,是想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现在却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这实在让他不能忍受。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是真的,在到达叙拉古的第十天,他买了一支猎枪再次进入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叙拉古,让全城的人看看,他托比没有说谎。

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3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托比的一只脚,经城邦的法官验证,他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托比在这座山上确实见到过一只老虎,他真的没有撒谎。

有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篇“古为今用”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对托比的死作了如下的评价:

世界上有许多不幸,都是在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正确的过程中发生的;那种急于去证明的人,其实就是去寻找一只能把自己吃掉的老虎”。这样的评价让我很吃惊。在这位作者的眼里,托比“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是真的”,结果丢了性命,是卤莽和愚蠢的,是“自己找死”。

的确,单纯站在生存的角度来看,为这样一件事丢了性命,是非常“不值”的。另外,证明自己没有撒谎、证明自己是诚实的,可以有多种方式。况且,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时间老人终会给出客观的评价:你是诚实的人,时间老人会通过各种形式告知人们你的诚实;你爱撒谎,时间老人同样会以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你的虚妄。

可是我还是觉得,这样解读托比的行为过于狭隘了。

首先,我认为托比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的认真绝对是我们所缺少的。他在山上见到了老虎,说与人听人们却不相信他的话,为了让人相信他不是在撒谎,他便带那些认为他说谎的人到山上去看个究竟,结果“转遍山的每一角落,连个虎的毫毛都没有发现”,人们于是更加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了,不仅不相信,反而认为他“是从雅典来的一位疯子”。托比的认真使他产生了“用实物作证”的想法,他并且真这样做了。我认为托比的认真表现的是人身上的一种非常原始也非常高贵的“冲动”——见了就是见了,没见就是没见,如有怀疑,我证明给你看——正是有了这种“冲动”,这种认真劲,人类在对未知事物的认识上,在知识、科学诸领域,才会有不竭的发现和进步。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值得我们学习,甚至值得社会广泛崇尚的精神。

第二,托比非常珍惜自己的声誉。或者说,托比是一个很有荣誉感的人。撒谎,不诚实,在古时候是一个人灵魂严重的污点。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声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下荣辱,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托比在被指为“从雅典来的一位疯子”、叙拉古“最会撒谎的人”时,他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誉受损的问题了,他的行为直接牵连到了两个地域间的关系和荣辱。在这样的情势下,一个视荣誉为“第二生命”人做怎样的选择就不难猜测了。

第三,托比的死对他个人和他的家庭而言,当然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对居住在叙拉古及周边地区的人来说,他“无谓的”死却实实在在起到了一种“预警”的作用。既然山上的确有一只老虎,而叙拉古人又不曾发觉;不仅不曾发觉,当有人告知山上有一只虎时,他们还不肯相信,甚至讥之为“撒谎”。不难想象,在如此“麻痹大意”的状态下,如果不是托比上山“以死为凭”证明山上确有一只老虎存在的话,那么终有一天叙拉古的居民会为此付出同样的代价甚至更大的代价。所以我认为托比的死虽然站在他个人角度看是一场悲剧,但对叙拉古的居民来说,却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托比不仅用死证明了自己的诚实,同时还避免了同样的悲剧发生在叙拉古人身上,他显然在事实上是叙拉古人的“救星”;另外,他的行为也证明了认真诚实的品格对一个群体是多么重要,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反省的。

不可否认,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异常宝贵。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惟一的一次人生。但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总会遇上某种潜在的威胁,或出现群体性“盲点”,在威胁尚未完全显现、多数人茫然不知的情况下,我们设想,这时候发现威胁和险情的人如果信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哲学,取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那将会出现怎样一种可怕的结局。

我们今天怀念、纪念顾准、林昭、张志新、遇罗克等英雄,不是因为他们象董存瑞似的炸过敌人的碉堡,也不是因为他们象黄继光似的用自己的身体堵过敌人的枪眼,而是在我们这个民族整体陷入一种盲从、盲动状态时,他们保持了一份清醒,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嗓音,向自己的同胞发出了“预警”的声音。是这种大灾难前英勇的“呼号”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把托比的行为(以及类似的行为)说成是“寻找一只能把自己吃掉的老虎”是不妥当的,因为毕竟我们社会“爱管闲事”的人太少,“明哲保身”的人太多。而一个社会如果绝大多数人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哲学,面对群体性危机人人作视而不见状,那么这个社会频频被“意外事件”光顾且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显得束手无策乱作一团,就不是什么意外了。

你觉得呢?

首发2007年8月《杂文报》,获2007年《杂文报》“钱江摩托杯杂文大赛”8月份“月度最佳作品”奖。

后记

2006年在凯迪网认识了一位国内某大企业内刊编辑,他十分欣赏我写的文章,我便隔三差五给他几篇小短文。有一次他收到《用生作证的人》给我有个回复,从中可以了解“当权者的淫威”真是无所不在啊!

下面是这位朋友的回信:

连晨您好!

“我们今天怀念、纪念顾准、林昭、张志新、遇罗克等英雄,不是因为他们象董存瑞似的炸过敌人的碉堡,也不是因为他们象黄继光似的用自己的身体堵过敌人的枪眼,而是在我们这个民族整体陷入一种盲从、盲动状态时,他们保持了一份清醒,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嗓音,向自己的同胞发出了‘预警’的声音。是这种大灾难前英勇的‘呼号’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这一段要删掉,因为还是有些敏感了,连晨兄要理解。从“✘✘”这个企业的角度,他虽然做的很大,可他并不敢去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反倒是因为害怕失去,而颇为忌惮当权者的淫威。

上一段删掉,这是我们主编的意思,希望你体谅我。我们主编对本文大加赞赏!另外一篇关于选票的,我们主编看来俄,上不了,太敏感了,我爱莫能助了。

《我想有一颗树》,我正在争取之中,还没有出结果。

附件中这篇,删除上面那个段落后,你再稍微精简以下,简化到2000字左右,因为排版的原因,否则排不下。本文被录用,现在已是铁板钉钉的了!

嘿嘿,回头你记着给我个帐号,我把稿费给你存上。本文至少有300大元拿。

靠自己本事卖字、卖思想的感觉,很不错吧?

赫赫。


礼!

姚✘
[email protected]
2006-07-05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