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君子于役 2018-05-09
作者 小戎在望
第四章 喜马拉雅的召唤
1902年6月27日,斯文.赫定回到阔别两年的故乡斯德哥尔摩。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一直在家闭门整理资料,最后共结集成6册名为《中亚之旅的科学成果》之著作,其中包括两册地图。楼兰古城的发现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伟大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大名和事迹传出地理学界,在全世界鼎沸。
他已步入不惑之年,儿时梦想已经实现,名声、荣誉、个人抱负,自实现的那一刻起变得毫无意义。唯有对地理勘探的不可遏抑的热情,仍在心底呼唤,催促着自己踏上新的旅程。
除了在1865年,印度学者喃辛到过雅鲁藏布江畔,仅在1904年有一支英国探险队涉足过这条江的南岸。世界上最高大巍峨的山脉喜马拉雅,横亘在蓝天与人世之间。当时最新出版的世界地图上,那里一片空白,写有“尚未勘探”几个大字。在地理学界,没有什么是比把这地球第三极的面貌标示出来,更具意义事业。
英印总督寇仁勋爵是他再入西藏最重要的支持者,寇仁给他写过一封诚挚的信,催促他再度动身。因为寇仁自己将在1906年卸任,卸任后下一任总督持何种态度无人知晓。寇仁应允,若赫定能在自己卸任之前赶到,那么他将提供两名勘测员、一支20人的廓尔喀卫队和外交事务上的任何便利。
西藏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大清的属国,但清廷数十年来一贯不管不问,从未尽过一丝自己对主权之下人民的职责。强势的时候,他们只知道逞主子的威风;一旦遇上困难,便把担子一扔,任由其自生自灭,最后还要把黑锅一股脑扔给藏人来背。清廷所作所为,不仅仅在西藏如此,在全中国范围内皆是如此。一面妄自尊大,一面又不堪一击,这样的政府当然不值得有任何期待。在杨赫斯本攻破拉萨之后,英国才是西藏实质意义上的统治者,对外国人进藏的态度,完全取决以伦敦政客们的脸色。
寇仁早已意识到伦敦方面的外交政策即将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此加紧催促赫定动身,以期赶上自己的任期。但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当时的交通不可能如此神速。
接到寇仁的信赫定马上行动起来,瑞典国王和诺贝尔照例提供资金支持,他想抢在寇仁离职之前赶到印度,1905年10月,赫定重新启程,想取道土耳其、俄国、波斯前往印度。但俄国爆发了革命,沙皇自顾不暇,过去常例的哥萨克卫队想也不要想,更严重的问题是铁路桥被战争摧毁,无法搭乘火车穿过中亚。因此只能改变路线,乘马车进入波斯。波斯皇帝亲自接见了他,并派给他6名护卫。未想到1906年年初,波斯境内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去往印度的前路上一片疫情泛滥,只好又改变路线,骑骆驼从西突厥斯坦绕行一大圈,历经四个月的跋涉,终于接上了印度的铁路。
五月底,赫定终于来到了当时印度的夏都西姆拉,杨赫斯本亲自到火车站相迎。尽管在政治态度上二人并不算十分投机,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几位内陆探险家,惺惺相惜之情胜过了政治分歧。如果让赫定一类的人率领一支近代军队对西藏发动攻势,他们未必输给杨赫斯本。时代的际遇让杨赫斯本获得了敲开圣城大门的荣誉,他亦深知自己不过沾了战争的光而已。
寇仁勋爵已经卸任,新总督明托勋爵态度十分友善,寇仁离任时,曾嘱咐他允诺过赫定的诸多条件。三名测绘员、二十名廓尔喀卫兵已经就位,一应相关外交便利只待赫定随意开口。从西姆拉向西北望去,雪山正在殷切呼唤。
但事态迅速急转直下,负责外务的官员前来通报:内阁印度事务大臣莫里子爵下令,禁止任何外国人经由印度进入西藏!先前应允的助手和卫队一概撤销。
这真是一个比喜马拉雅山本身还要棘手的的障碍,赫定此时已名满天下,虽然不是政治人物,但各色政要皆视他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直接拍电报给英国首相,但几封电报都石沉大海,他的朋友培西勋爵为他在英国国会上提出质疑,得到的答复是:“帝国已经隔绝印度与西藏!”
令他气愤的不是受到阻挠,而是英国人居然比西藏人还要狭隘。西藏人的戒心情有可原,而英国人的戒心则完全配不上一个大国的胸襟和风范。这越发激起了他的雄心,一定要和莫里子爵一较高下。
几年后,莫里子爵在一次致辞中不乏幽默向他道歉说:“我们关上了大门不让您进去,您却翻窗户进去了。”而他也不忘挤兑莫里子爵一番,向莫里子爵道谢,称若没有这些阻挠,他也就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有一条英国人管不着的路线,绕道东突厥斯坦进藏。于是开始在印度招募队员,购买装备、牲口。克什米尔大君对此非常上心,派了他的心腹部下,帮忙组织队伍。队伍包括:两名印度刹帝利武士充当卫兵、两名出身阿富汗山区的北印度人、欧亚混血,能识文断字的亚历山大.罗伯特做秘书,一位伙夫。牲口包括四十匹骡子,装备主要是新式快枪、弹药、鞍具、帐篷。兑换了九千个金卢比和两万两千个银卢比,因为西藏人认为银卢比上带王冠的女王头像象菩萨,所以只收这种银币。最重要的,是由布罗斯维尔康制药公司赞助的一个铝制药箱,里面装满各式药品。鉴于前两次进藏都有人员牺牲,这次在医药方面他狠狠下过功夫,不仅药品准备得非常充足,自己也花了很多心思恶补过医学。
英国人当然轻而易举就能看穿他的诡计:谎称要绕道中国,实际上想偷偷摸摸溜进西藏。否则的话,他在东突厥斯坦到处是老熟人,完全可以到了那里再组织队伍,何必带着从印度组织的队伍千里累赘,劳民伤财?
英印当局又出幺蛾子:要过关卡,先拿中国护照出来。赫定当然不会有中国护照,这下如何是好?中瑞之间尚未有领事级外交关系,要办中国护照得先去中国,可是没有中国护照又去不了中国,英国人简直可恶之极。不过他很快想到一个办法,拍电报给在伦敦的瑞典驻英国大使,请他去找中国的驻英国使节帮忙。
中国驻英公使是后来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慈善家汪大燮,曾当到过北洋政府的代总理,多次任外务总长。他曾经做过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一桩大事: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受到不公正对待,但北洋政府却准备密令代表团签署“和约”。汪大燮得知后连夜赶往北大与蔡元培商议对策,次日,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在各界压力下,北洋政府没有敢于发出签约的电报。他的本意只是想组织一次抗议活动,调动民意向政府施压,影响政府的外交政策。想不到这场学生运动,竟成为中国历史不容抹去的一笔,成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转向的关键,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晚年,汪大燮不再过问政事,专心以慈善为业。筹募善款创办北平平民大学,自任董事长及校长,学校的宗旨是专注培养乡村教师。同时他还兼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以上是些题外插曲,汪大燮非常通融,办好护照寄往列城。赫定在列城拿到护照,手持护照进入通往东突厥斯坦的商道。
后来他才得知,英国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伦敦方面命令西姆拉英印当局,如果斯文.赫定执意前往西藏,务必阻拦,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但这份电谕被赫定的一位英国朋友,因为“疏忽大意”,故意压了几天才拍发到印度。这位朋友究竟是谁?此举涉嫌到政府人员渎职之罪,赫定为保护朋友,终生守口如瓶,至今无人知晓。
等电谕传到印度,赫定已经离开英印当局的控制范围,明托勋爵回电伦敦:此人已消失在山间,寻他如大海捞针。
队伍才行进了几天,手下斤两毕现,这群手下基本是些毫无团队精神的乌合之众,赫定只留下秘书、伙夫、两位印度武士,其余人全部开除回家。克什米尔大君这都帮忙找的啥人呢?看来大君和他的亲信们只懂养尊处优,对世务一窍不通。
在列城重组队伍,杨赫斯本建议他务必雇佣一个叫买买提伊萨的家伙。同为探险家,赫定肚里藏着什么弯拐杨赫斯本一清二楚。包括他在内地很多英国朋友,不声不响地帮助赫定和伦敦周旋。买买提伊萨曾在多支探险队中服务过:凯利王子、达格利什、杜特雷依、格林纳达……也追随过杨赫斯本本人。于是赫定在列城找到他,告诉他自己将组织一场保密的探险,前程艰难,可能会丧命,想聘请他当领队。不等赫定说完,伊萨果断答应下来,于是赫定把购置牲口和招募队员的大权全部赋予他,这位大个子性格活泼,非常喜欢说笑,但执行起纪律马上变成另一个人。在那些方面他异常严肃,俨然一位魔鬼长官。他一出现的地方,所有队员都忍不住微微发抖。
伊萨转身投入到火热的准备中,拉达克大君的世子非常热情地帮忙替他物色人选,如果不是被克什米尔吞并,这位世子爷未来本可以当个国王,但现在他只能当个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拉达克原是臣属于西藏的大清属国之一。
二十五个人很快雇来,九名穆斯林和十六名喇嘛教徒,这一带的宗教信仰分布很混杂,比如伊萨自己是穆斯林,而他弟弟次仁则信仰喇嘛教。每名队员月薪十五卢比(大约相当于中国大洋五块不到一点),如果工作成绩令人满意,每人再加发五十卢比。
队中最资深的元老是古法儒老汉,他已经62岁,带着儿子和寿衣一块来报到,老汉经验丰富,追随过多支探险队,曾经见过阿古柏,乐天通达,若是倒毙在半路,正好死得其所,办个风光葬礼。牲口有骡子36头,马58匹,还有借来的30匹马和10头牦牛,以及必不可少的,捡来的三条幼犬:小白、小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