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土地大辩论临近尾声,形势看来对政府相当不妙,民意对当局的填海建议半信半疑,对官商合营农地更嗤之以鼻,难怪一些政府同路人近期大张旗鼓,尽最后努力,为政府的想法鸣锣开道。

例如一位“土地供应专责委员会”成员不惜打破沉默,自动请缨撰写系列文章*,替政府“催票”。文章首先此地无银,澄清今次谘询民意是真谘询,然后强调谘询可形成社会共识以助政府施政,最后图穷匕现,向读者推销一千公顷填海大计,并呼吁各方各让一步,多管齐下,包括官商合作发展农地,解决土地供应问题。

成员有主见,不骑墙中立,还摆明车马,向公众推销想法,努力为自己信念奔走,当然是大丈夫所为。正如我五月初在这里指出,“土地供应专责委员会”自视过低,只谈土地供应不谈土地运用,长中短期方案如何配搭不加分析,又只搜集民意不提供建议,足见敷衍塞责,未尽全力,因此个别委员有所突破,未尝不是好事。

不过,委员的个人突破,看来独立特行,其实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不谋而合,甚至可说变相为她说项,一是为林郑辩护,坚持今次土地大辩论是真谘询,二是推销填海大计和公私合作发展农地。

事缘林郑未待谘询完毕,七月初自行主张以填海解决土地问题,有先斩后奏之嫌,其后解释无法令人信服,因此谘询难免遭舆论质疑是假货。今次有委员代为解话多好,除了指出委员会几十场谘询会都办得认认真真,更表明深信林郑不会忘记初衷,因为她的施政作风是“公众参与,与民共议”,因此即使她之前提出填海主张,并不等于谘询只是走过场,她还是会听取民意的,大家请放心。

其实谘询是真是假,不是指谘询会办得认真与否,而是谘询过后,政府是否认真听取及接纳民意。但后事如何,仍待下回分解,一切视乎十月施政报告内容是否采纳社会主流意见,才能断定,但现在除了林郑班子,谁可说得准呢?

论者若言林郑不忘初衷,可谓善颂善祷,说说无妨,但如诉诸历史,便知林郑有多可靠。六年前,她就任政务司司长不久,也信誓旦旦,声言香港法律只有一套,新界不是法外之区,绝不容僭建肆虐,甚至明言迟早要取缔新界原居民男丁人人有权起丁屋的政策,但如今回望,什么初衷,都尽付笑谈中,还剩多少可用来取信于民?

林郑与其由他人标榜自己人品性格以取信于民,倒不如老老实实,自己表明是身体力行参加谘询,故此赞成填海方案和公私合营,是要争取民意支持,谘询期后如获社会大多数人接纳便全力推行,否则便搁置可也。

当然,现在由他人代言解释也有好处,除了有助修补七月初的公关小灾难之外,更可连消带打,由政府外人士推动填海方案,有望推高方案的社会认受程度。另一好处更在于,到时填海获多数人接受,一切便理所当然,而即使支持未过半数,不属社会主流意见,政府仍然可以厚颜下去,保留最后话事权。这种又要话事又怕与民共议得出不愿见到的结果,看来更是林郑的初衷。

也许林郑从没有参与上述的计谋,主张者只是清心直说,但此时此刻提出此议,却显然是她求之不得的政治恩物。按民意走势,最多人赞成的增辟土地方法是收回政府拥有的康乐用地(如粉岭哥尔夫球场),早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见,最少人赞成是有官商勾结之嫌的公私合作发展农业用地,相信难成气候,而介乎两者中间正是填海造地,支持不高不低。在此民意谘询的冲线时刻,林郑政府的政治能量已到了极限(港人对政府的满意率仅及35%,不满比率为42%),在未来两、三星期,若有貌似中立力量呼吁一下,声援政府的主张,或有望把支持率扳过半数,政府怎不喜出望外呢?

只是政府支持者未免太低估民众的智慧。填海造地、基础建设、兴建楼房,再加三条铁路跨海接驳,经济成本多少,社会成本多少,政府从来没有交代,而整体规划、土地用途以至社会效益、所须时间,同样付诸阙如。市民现阶段授权政府填海,不计资源不计效果,只求生产大量土地,跟在一张没写银码的支票上签名,究竟有何分别呢?

* 冯成章,<思考土地系列>,《明报》论坛版,2018年9月5、6、7、10、11日。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