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在分享他的创作经验时说,很奇怪,他最有灵感、思绪泉涌的时候居然是生病的时候。一旦生病,只能卧床休息了,读读闲书,或发发呆,他就有了无数的写作思路。

一个文学史研究者回应说,伤春悲秋,病蚌成珠,历史上的诗人确实多是在病态中写出他们的名篇,因为病态是敏感的、渴望爱这个世界的,所以写作者的状态可以说是最佳的。不像健康者,写作时会势利、世故、漠然。

有人因此感慨,难怪现代人写诗写不出感人的诗篇了,现代人的身体多棒啊,有病很快就能痊愈,还没等灵感来就已经是健康的坚忍的心智了……

如果我们说灵感来自出位之思,那么病态确实是灵感的来源之一。但出位之思有很多种,比如专注,比如对身体的放纵或规训等等。一个诗人到云南有机会飞叶子,觉得不够刺激,结果尝到一种叶子的提纯物,居然一下子从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虚幻世界,在极冷极热里把两三个小时过成了一年半载,恢复过来大感神奇。据说,很多理工男在找到思路灵感时,也会想这种办法让自己致幻。据说,我们现代人享有的科技成果里一半以上都来自出位之思的贡献。

但是,在我所知道的出位之思里,对身体的规训应该是最有益、人畜无害的。研读中国文字时,“一”是必经之路,甚至就是开始。但这个一,中国人还写成壹,我没有打坐经验,不过很早就怀疑打坐的形象就是壹。打坐,包括静坐,其实就是回到一。老子说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所以,打坐,其实也是能生万物的出位之思。壹跟壶接近,壶卢、葫芦等也是创世神话必不可少的,大洪水淹没了世界,但葫芦避开洪水,创造了世界。

一般人以为,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它既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又是佛教中必修的功课,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科学家朱清时近年成了争议人物,他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来检验传统的修习方法。自2004年起,他每天用一些时间练习《达摩禅经》中的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他形容这个过程:“入静,调呼吸,意守气海,可以把全身的气聚集在那里,形成一个有力度的强气团,在气海慢慢地飘。意念可以操纵这个气团,但是当意念让它停留在气海时,它会在气海憋一会儿后会突然爆发,不受意念控制地上涌,沿脊柱(中脉)上行。气团到腰锥时,有热辣辣痛感,但很舒服;到大椎时常常被堵住,感觉挣得筋骨格格响;进到枕骨处也常这样;这时细调身体姿势,常有助于气过关;气到眉心轮,又会被堵住,这时会挣得头大幅度摇动……”朱清时的结论是,长期打坐能改变脑干的构造,改善心肺和其他神经系统的功能。

所以,打坐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是一种出位之思,又是生成世界的很好的方式。

在规训身体的修炼中,我个人最看重站桩对灵感的激发。跟站桩意象最接近的一个汉字是“大”字。“大”字有人顶天立地之象,这也是站桩的要求。老子说过,“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站桩就是一贯天地的王者之象,是充分地世界化,也是充分地个人化。

站桩即身体如木桩站立不动,是中国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武术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视,所谓“未习拳,先蹲三年桩”,有些拳法更是将站桩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

无论打坐还是站桩,在极度入静之前,肯定有一个心猿意马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胡思乱想,也可能是专注地冥想。所以我一度长久地关注“一”和“大”两个字,把它们与打坐、站桩等同。一或打坐就是:“我回到内心,我走完我的一生。”(北岛语)大或站桩就是:“做地上的王者,这也是我和众诗人的事业。”(尼采语)

在研究站桩时,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有人说,历史上最有名的站桩高手并不是中华武者如王芗斋等人,而是苏格拉底。王芗斋曾九年如一日地每天站桩四小时,但苏格拉底一次就像扎了根一样在同一个地方站了一天一夜,周围的人则拿出铺盖在一旁观看,并且还有人以此为赌注,看看他到底能站多久。在《会饮篇》的对话里,柏拉图写道:某日的清晨,他站在同样的地方思索着一个问题,当遇到难题时,他从不放弃,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不断思索着。时间到了中午,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他,来来往往的人惊奇地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亮就开始站在那儿沉思了!”事情的结果就是到了晚上,这些人吃完了各自的晚饭,当时正是夏天,有几个艾奥尼亚人拿出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想看看苏格拉底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一直站到黎明来临太阳升起,向着太阳祷告,随后才走开。

柏拉图没有记录苏格拉底站桩的内心历程,他在苦思冥想中想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能记录下来,一定是人类灵感史或冥想史上的经典案例。当然,读书读多了,我发现苏格拉底站桩也不是什么最高记录,比如印度的薄伽芃歌里就有人金鸡独立站了三天三夜。

无论打坐或站桩,对身体的作用不论,其冥想一定能给修习者带来众多的灵感。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不少企业家有此冥想经验。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创始人——雷?达利欧说他坚持冥想 40 多年,他的好朋友乔布斯在上大学时就开始接触冥想和禅修了,乔布斯说过:“印度的冥想时光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并最终影响了苹果的产品设计。”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及 CEO Jack Dorsey、福特家族第四代掌门比尔?福特、领英(LinkedIn) 首席执行官 Jeff Weiner、Google 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等,他们都修习冥想。同时兼任 Twitter 和 Square 两家公司的 CEO,现年 39 岁的多西,每天早晨都会 5 点起床冥想半小时,他最喜爱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

因此如果有人不愿在病态中获得灵感,那么他完全可以在“一”和“大”的呈现里找到灵感。在我看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坐立行卧都会在一种冥想状态。而全部的冥想,无论有多少新鲜的创造,大概穆旦想得最为彻悟,他的《冥想》一诗如下:

1

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
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
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
因此,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
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
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

2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余世存工作室 2018-10-0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