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注1),从多维网上读到易大旗宏文《往事如烟》,其中一段讲到香烟,颇有感触。我有三十多年烟史,对抽烟也略有心得。在香烟几乎被视为人类公害的今天,讲述这些心得自然有“政治不正确”之嫌,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允许人家说错话做错事么。是为序。

1、烟属人类四大发明

按照英国生物化学家海尔顿(Haldane)的说法,吸烟是人类历史中四大发明之一。我想这话不错。恐怕连上帝造人的时候也没料想到人会发明烟这个奇怪的小玩意。小时候琢磨大人的事,最不理解的莫过于抽烟,真不明白抽烟有什么用处,有什么乐趣。世间别的诱惑,大都有令人一见钟情的魅力,烟却不然,第一次抽烟的感觉照例是不愉快的。由是,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第一批烟民,他们怎么能不顾第一次经验的不愉快,还有兴趣接着尝试第二次第三次,直到领略其中妙处,以至于上瘾成癖呢?和第一批烟民相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倒没什么了不起。(注2)

2、吸烟与道德

林语堂干脆说,世上就两种人,抽烟的人和不抽烟的人。林语堂指出,虽然不抽烟的人往往以为他们在道德上比抽烟的人更高尚,但其实抽烟的人要更好处一些。一个人没癖好,容易自以为是,所以不好。抽烟的人一般比较和蔼,比较恳切,比较坦白,比较健谈。这就是说,一个人太好了,那就有点不好了。一个人不那么好,可能还更好点。照苏格拉底的意思,哲人最大的知识是知道自己无知识。照我们这里的意思,好人最大的好处是知道自己不太好。

3、我为什么还没戒烟?

我抽了三十年的烟,从来没打算戒过,未必是没毅力,实在是没感到有那份必要,犯不上如临大敌。我瞟过几篇医生从健康角度劝戒烟的文章,上面写道:如果你一天抽两包烟,那么会对你的身体造成如何如何的不利……。我想,哦,“如果你一天抽两包”,我一天才抽半包,没说我呐。又读过一篇医生答问,别人问:“我已经抽了几十年烟,现在戒不晚吗?”医生答:“不晚,什么时候戒都不嫌晚。”我一看就放心了,戒烟从不嫌晚,我现在何必急呢。

4、烟与酒的比较

常言道,烟酒不分家。不过我觉得烟比酒好。

烟比酒便宜。有人因喝酒而败家,没人因吸烟而破产。

烟比酒方便。喝酒常常要有下酒菜,抽烟没这套讲究,不但省钱,而且省事。更不用说烟还便于携带。

酒有几分势利,易同甘而难共苦,“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见酒好凑热闹助兴锦上添花,但要是遇上坐陷愁城,酒就不大肯帮忙了,有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但没听说吸烟消愁愁更愁的,可见烟对倒霉的朋友更仗义,起码不会帮倒忙。

可是,曹操不是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酒可解忧不可消愁。这是否说明忧和愁还不是一回事呢?好象不是一回事。为大事为高远之事而愁叫忧,为小事为浅近之事而忧叫愁,我们说忧国忧民,我们说愁油盐柴米。

可吸闷烟,不可饮闷酒,所以烟是真正的个人主义。

酒后可能失态,从说胡话说真话到打架斗殴,色胆包天,抽烟没这个问题。酒刺激血液,使人激动,烟调节呼吸,让人平和。有人发酒疯,没人发烟疯,常有喝酒喝醉的,没听说有抽烟抽昏的。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把吸烟当做文人的偏好,一提起吸烟,就联想到文人。其实在中国,农民中的烟民恐怕在比例上比所谓文人要高。看看举世闻名的万宝路香烟广告吧,那上面的形象可不是什么文人,而是骠悍冷峻的西部牛仔。

5、万能情绪转化剂

如前人言。吸烟的妙处是“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烟可以发挥相反的效果,称得上如意万能情绪转化剂。服兴奋剂可以使人兴奋,服安眠药可以使人安眠。你不能用兴奋剂使人安眠,正如你不能用安眠药使人兴奋。但香烟就不同,香烟既可使人兴奋,又可使人安眠。同样是吸烟,既可以帮助要安眠的人安眠,也可以帮助要兴奋的人兴奋。你说奇怪不奇怪?

抽烟能发挥的相反功能很多。例如:

激动时抽烟有舒缓之功,疲倦时抽烟有提神之效;

紧张时抽烟可让人放松,懈怠时抽烟能帮助你集中注意力;

忙时点起一支烟是偷闲,闲时点起一支烟算是给自己找了件事;

开始工作前抽支烟是热身,进入状态,工作完成后抽支烟是告别,挥手拜拜,不带走一片云彩;

冷时抽烟能添热——好歹是个火嘛,热时抽烟能解凉——心静自然凉;

孤独时抽烟算找了个伴,喧闹时抽烟则使你能抽身事外冷眼旁观;

抽烟能静中取闹,也能闹中取静;

如果你悠闲,洒脱,那么,口衔一支烟,更显得你气定神闲,悠哉游哉,超然物外,洒脱似神仙;如果你重要,繁忙,日理万机,那么,口里衔着一支烟,一边忙着一边抽着,更显得你是要紧人物,千斤重担压在肩,地球没了你恐怕就不再转。

有人早晨一睁眼抽支烟才能清醒,有人夜间临睡觉抽支烟才能入眠;

得意时抽烟是自我庆祝自我犒劳,沮丧时抽烟是自我鼓励自我安慰;

饱时抽烟好象能消食,饿时抽烟似乎可充饥;

在谈笑风生的场合中,说话时手里有支烟显得很潇洒不呆板,不说话时手里有支烟显得很从容不尴尬;

为什么烟能成为万能情绪转换剂?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主要是心理作用,是自我暗示。一般来说,人很难在没有任何凭借任何标识的情况下从一种心境进入另一种心境。在你需要情绪转换的时候,如果能插进一件事或一种动作,一种活动,造成一种间歇,一种变换,一种气氛,等于是个提醒,是个标志,是个表示,是个仪式,这就有效地帮助你完成情绪转换。抽烟这个小动作本来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因此它就可以具有任何意义,所以它万能,所以它如意。你越是抽烟上瘾,养成了习惯,烟对情绪或心境的的调剂和转换功能就越是显著。

6、烟是和气草

俗话说,烟是和气草。天下还有比烟更好的交际工具吗?我反正是想不出来。

烟是最佳交际工具。它可以随身携带,见人就顺手递上一支,不是礼品,胜似礼品。给熟人一支烟,印证了老交情;给生人一支烟,双方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给贱者一支烟,是向对方表达关心而不令对方屈辱,给贵者一支烟,是向对方表达敬意而不失己方尊严。

因为一支烟太便宜,所以递烟接烟绝无行贿受贿之嫌。也正因为一支烟本来就便宜,所以作为见面礼,你不必担心它太微薄太寒碜拿不出手让对方小看。几乎没有人把递上一支烟就算作送礼的,但它毕竟是一份礼。谁也不能否认递烟有表达善意的意义,而表达善意无疑是送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支烟就是一个微笑。微笑是笑,因此它表达了善意;但这笑是轻微的,不一定有多少内涵,因此它不要求什么回报。不存在碰钉子丢身份失体统的问题。

别的礼品是要对方收下以后享用,这就带有明显的讨好的意味,因而常常令送者和收者都不太自然,拒绝又会令人难堪。烟则不然,烟是送给对方当下抽的,是你邀请对方和你共享吞云吐雾之乐,送者送得很自然,收者收得也很自然。区区一支烟,接下就接下,不需要礼尚往来非回敬不可;除非你一贯抽“伸手牌”,否则,不回敬并不致招人非议。你不想收也很好办,不会抽的人可以说:“我不会抽”;会抽的人则可以说:“我现在不想抽。”都不伤对方的面子。

烟是和气草的另一层意思是,抽烟能让人心气平和。抽烟的时候不容易发怒,怪不得一个抽烟的人要发怒一定要把手里的烟狠狠地掐灭或扔掉,因为你很难边抽烟边发怒。发怒是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气最怕被中断,最怕被那种隔三差五的、无关宏旨的小事情、小动作所打断。再说了,发怒生气在生理上是和呼吸行为相关的,一发怒一生气势必导致呼吸急促,偏偏抽烟也是呼吸行为,是一种平稳的呼吸行为,比平常较用力的呼吸,有点象作深呼吸运动。人平常的呼吸是无意识的,但抽烟是有意识行为,抽烟是有意识地进行平稳的、较深度的呼吸。你要抽烟,你就会呼吸平稳而深入,你的呼吸一平稳深入,你的怒气从生理上就被釜底抽薪给化掉了。自己生气的时候别忘了拿出一只烟来抽,见别人生气给他递上一只烟,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7、抽烟意义的丧失

有茶馆酒馆咖啡馆,但是没有烟馆——我是说没有香烟馆,只有鸦片烟馆,没有香烟馆。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香烟的携带和享用都太方便,不需要任何器具,也几乎用不着任何操作。另外,这也说明抽烟是一种附带的活动。喝酒可以是主题,抽烟却往往是伴奏;喝酒可以是目的,抽烟却往往是手段。常听人邀约朋友“周末到我家来喝两杯”,没见有人说“今晚上到我家抽两口”——除非是抽鸦片。我们很少专门抽烟,我们总是在一边做什么一边抽烟,譬如说,在聊天时抽烟,在干活时抽烟,在写作时抽烟,在思考时抽烟,在开会时抽烟,在散步时抽烟。不错,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抽烟而无所事事,但这时,我们正是在用抽烟来消磨时间,因此我们依然不是为了抽烟而抽烟。

由于禁烟运动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场所变成禁烟区。美国佬带头发难,先是机舱车厢,继而图书馆办公室,然后是客厅会议厅,最后扩展到餐厅酒吧间,几乎是凡有屋顶处都成了禁烟区。今天,抽烟已经被迫和抽烟所伴随的活动相分离:读书时不能抽烟,开会时不能抽烟,酒席上不能抽烟,乘飞机坐火车长途旅行不能抽烟。和吸烟区的急剧萎缩同步进行的,是香烟价格的突飞猛进。我到美国不过十来年,一包香烟从一美元竟涨到七美元。

自从太太怀上小女儿,家里就成为禁烟区。小女如今八岁,这就是说,我已经有九年时间不在家里抽烟了。要抽烟必须下楼到户外抽,寒暑不论,风雨无阻。这倒也罢了。重要的是,以前我常常是边读书边抽烟,边写作边抽烟,边和朋友聊天边抽烟,现在却成了读书是读书,写作是写作,聊天是聊天,抽烟是抽烟。抽烟本来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寄生的、辅助的、伴随的、凑趣的、添加的、额外的、助兴的,现在却成了独立的、孤立的、游离的、分离的、单独的、单调的、专门的。我们不得不为了抽烟而抽烟。这样一来,抽烟的意义失去大半矣。

8、被动吸烟受害更深吗?

美国是尊重个人自由,保护个人权利的地方,吸烟既是个人之事,照理说最找不出理由禁止吸烟,殊不知有人提出二手烟理论(或曰被动吸烟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你在那里吞云吐雾,旁边的人免不了会把你吐出的烟再吸进去。这就叫吸二手烟,这就叫被动吸烟。据说吸烟对身体有害,因此你吸烟就不仅损害了你自己的健康,而且还损害了旁人的健康。又据说吸二手烟的害处比一手烟还大,这就挑动群众斗群众,激起那些不抽烟的人集体反对抽烟的人。

我对二手烟理论很不相信:说二手烟比一手烟害处还大,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害处还大,这实在不合逻辑。怎么会呢?二手烟怎么会比一手烟害处还更大呢?再说,吸烟的人吸进一手烟,吐出二手烟,可这二手烟首先地、主要地还是徘徊在吸烟者四周,要说吸二手烟,肯定还是吸烟者自己吸的更多。主动吸烟者是吸进了全部一手烟再回收了大量二手烟,被动吸烟者只是吸进了小量二手烟。

这就怪了,怎么一手烟加二手烟,其害处反而小于二手烟呢?如果说全部一手烟再加上大量二手烟,其害处小于小量二手烟,那只能证明一手烟有好作用,能够抵消二手烟造成的坏作用。如果A+B<B,则A<0;即A是负数。也就是说,抽一手烟对人没害处有好处。

附录:

1、关于吸烟的两个小故事

几个男知青想搭乘汽车,其中一位给司机递上一支烟,替他点上火,小心地问:“师傅,让我们搭个车,好吧?”那司机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毫不通融地说:“不搭。”几个知青呆在一旁,满脸尴尬。一个知青猛地从司机嘴上夺回那支烟,说:“那你还抽个屁!”然后,大家转身就走。这下,该轮到那位司机呆在一旁,满脸尴尬了。

很多老三届人都是在下乡当知青时学会抽烟的,一来是远走高飞,离开了父母师长,没人管了,二来是知青生活太单调,太苦闷。

下乡那年,我们高中生已经二十上下,自以为已经到了抽烟的年龄,因此心安理得;但听说许多初中崽儿,有的还只是初一生,刚十六七岁,也抽起烟来,而且还很上瘾,都觉得有义务去劝诫他们一番。我们对他们说抽烟不是什么好习惯,你们还太小,要抽也得过几年。他们听了直点头,但并不接受。

其中一个说了:“你们讲的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你们替我们想想看,我们在这儿当知青,每天从早忙到晚,出工,干活,砍柴,煮饭,累死累活,全为的这张嘴,好不容易有点喘息的时候,又什么文娱生活都没有,只有干坐着望星星,不抽烟干什么呢?我们这日子,只有抽烟的时候是在享受,是在奢侈,是在做生活中唯一的一件多余的事。你们就连我们这点点享受都要剥夺吗?”

听了这话,我们真不好再劝他们戒烟了。

2、一道智力测验

过去的香烟没有过滤嘴,因此抽到最后总得剩下一小节烟头(也有叫烟屁股的)。烟头里还有一点烟丝,俭省的人舍不得扔掉,把几个烟头里的烟丝取出来找张纸条一裹,就又是一支烟了。

这里有一道关于烟头换烟的智力测验:三个烟头可换一支烟,现有十个烟头,问可换多少支烟来抽?

正确答案:可换五支烟来抽。

说明:先用九个烟头换来三支烟抽,抽完后又剩下三个烟头,再用这三个烟头换来一支烟,抽完后又剩下一个烟头,加上原有的一个烟头(第十个烟头),手中共有两个烟头,这时,找别人借一个烟头,凑齐三个,换上一支烟,抽完后不是还剩下烟头吗?正好还给别人。

3、惊人的小发明

为了防潮,香烟盒里有一张锡箔纸包装。后来人们又发明在烟盒外包上一层玻璃纸,强化防潮效果,也更美观;可是一启封,玻璃纸就撕烂了,于是有一个美国人发明在开口处一圈贴上一小细条。这样,不但启封更容易,而且不至于撕烂玻璃纸。这位美国人得到专利权,以后每卖出一包烟,他就可以得到一美分。每包烟一美分,老天!

2004年中秋于纽约

注1:这篇文章写于四年前,“不发表就发霉”,再加上一两段,趁着过中秋节还是发了吧。

注2: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此话出自鲁迅;不过,类似的话别人也讲过。十九世纪英国人约翰逊博士说过:第一个吃牡蛎(Oyster)的人是勇士。

2005年10月

《胡平文库》【影像·生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