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男比女多3164万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三年来,第一年(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孩生育堆积效应。但2017年出生人口只有172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63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更是比上一年减少整整200万人。

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一是由于育儿成本高昂等原因,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二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下降。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十三五”期间,我国育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减少约500万人。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再加上二孩生育堆积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弱,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出生人口将会继续下降。

中央提出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防止出生人口“跌跌不休”。为此,有必要尽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以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与“鼓励生育”这两种提法,从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角度来看,没有本质区别。但“鼓励生育”这种提法,有时会让人联想到“强制生育”;而“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这种提法,在尊重生育自主的前提下,更明确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具体来说,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取消生育限制,把生育的决定权归还给家庭。现行的全面二孩政策仍然处罚三孩以上(含三孩),这可能给社会发出一个错误信号,认为现在的生育率还不够低,仍然要限制生育,这不符合现在的人口形势。从目前人们的生育意愿来看,仍然有5%~10%的夫妇愿意生育三孩以上,如果取消生育限制,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育率。

第二,转变生育观念。近四十年来,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到居委会的宣传栏,都充斥了计划生育的宣传,许多中国人也接受了“少生快富”的生育观念。要扭转这种观念,各种宣传媒介要从过去宣传“少生快富”转变为宣传“多生孩子利国利民”。虽然这种转变会让部分人觉得反感,但作为对过去政策的“纠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尝试。

2017年3月23日,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白方路,不同年代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三,减轻育儿成本。最直接的办法,可考虑发放生育补贴。比如,每个孩子,从出生一直到满6周岁时为止,国家财政每月发给一定金额的育儿补贴,具体金额可参考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由于6岁以后上小学有免费义务教育,所以孩子满6岁以后就不再发放育儿补贴。

第四,补助托幼服务。许多双职工家庭不敢生育小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无人看护小孩。为此,政府有必要牵头兴建大量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入园费用由家长和政府财政各承担一半。

第五,加强对妊娠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促进妇女持续就业。女职工应享受全额带薪产假,且重返工作岗位时累计工龄。为了缓解女职工生育给企业所带来的压力,政府可以对雇用女职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雇用女职工的比例越高,减税的幅度越大。

第六,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平等权利。随着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里的大龄未婚女性也越来越多。如果不保障未婚女性的生育权,势必使现在的低生育率雪上加霜。当然,我并非鼓励非婚生育,而是认为那些有能力和意愿去独立抚养孩子的未婚女性,应该享有与已婚女性一样的生育权利和福利。

在西方国家,未婚女性生育孩子的现象很普遍,比如,2016年欧盟国家非婚子女比例达到了43%,其中法国非婚子女比例最高,高达60%。法国政府对这些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一视同仁。为鼓励生育,在社会福利层面,不管是婚生还是非婚生,生育都能得到同样的家庭补助,生育的孩子越多,补助也越多。正因为法国充分保障未婚女性的生育权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平等权利,所以尽管法国的结婚率呈连续下降的趋势,但生育率仍然保持在欧洲最高之列。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国为了提升生育率所做的努力,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更多失败的例子。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鼓励生育的效果收效甚微,而法国、俄罗斯和北欧国家鼓励生育则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国家的公民在生育和抚养孩子、妇女参加就业、平衡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享受福利补贴。

狐度工作室 2019-01-2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