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 2019-03-12

曾几何时,西子湖畔的丁丁讲堂上,汪丁丁教授把“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自然之美融入了理性枯燥的经济学课堂;而今,汪教授移步北大朗润园,在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建——致福轩教室中,再次与北大国发院EMBA同学谈古论今,无问西东,一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课程让他把渊博的知识与缜密的思考斑斓地呈现给同学们,强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你必须深刻,才能成为人”——这是汪丁丁的座右铭。

一件中长红色格子衬衫在身,一盏青瓷茶杯在手,引经据典之间,他就是这“朗润园的先生”。

挟泰山以超北海:汪丁丁只问“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我从1988年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我只关心基本问题”——当更多的商学院教给EMBA实用的管理工具时,北大的汪丁丁却在启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他在四个半天的授课中多次叮嘱同学们去关心 “一个社会的基本问题”: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是权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成本,而数学的基本问题是模式识别。

有了问题意识,一张铺满桌子的“心智地图”勾勒出从基本问题延伸出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重要文献。在汪丁丁这里,老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老师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引领者,告诉你哪个经济学家、哪个哲学家生命力最强,哪个科学家、哪个思想者对重要问题的“重要性感受”最深刻、最准确。社会转型期的“道”需要你自己去悟,“惑”也需要你自己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求解。

社会转型带来“大焦虑”与“大机遇”

回望历史,汪丁丁认为中国社会曾经有过几个大的转型期。转型期社会与稳态期社会相比,自有其特点,而且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这次中国的经济转型、文化转型至少还需要近两百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成。

在北大国发院建院20周年的纪念文章《我们一起成长,在朗润园》中,汪丁丁曾谈到他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看法:“中国是大国。对大国而言,社会转型期十分漫长,以致超过了任何具有奇里斯玛魅力的领袖人物之自然寿命。所以,韦伯政治社会学关于奇里斯玛人物与官僚化趋势的论述,与中国社会转型格外地相关。奇里斯玛(charismatic)魅力人物,依照中国历史能够提供的案例,大约每五百年之内只出现一次。可是目前这一次文化转型期,至少还需要两百年才可能完成。”

“为什么会有转型期?系统为什么失稳?”汪教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头棒喝”EMBA同学思考转型期从何而来,同时关注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

“转型期社会的贴现率太高,也就是说,未来处于变动不居当中,难以预测”,这样的大变革、大变动给企业家带来了焦虑感,但也带来了难得的社会机遇。

转型期社会的经济学原理:收益递增与三分之一定律

与传统的马歇尔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不同,汪丁丁课堂上讲的更多是“收益递增经济学”。今天,网络社会的到来,加剧了“赢者通吃”的局面,马太效应更为明显。

“收益递增有哪三个要素?存量效应、路径依赖与互补性,这三大要素必须同时存在才有收益递增现象。”

跳出常用的以GDP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窠臼,汪丁丁提醒同学们关注存量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制度、知识存量、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存量,是最重要的存量,可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的流量分析框架不能容纳任何存量。这些内容在传统的经济学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和分析”。

“为什么诸如‘苹果’这样的品牌不能以企业内成本最低的工厂为模板无限制地克隆覆盖全世界从而独占市场?原料、资本都可以迅速集结,唯一可能的限制性因素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存量不够,并且根据克兹涅尔的阐释,企业家能力是‘对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无法克隆的,它通常只针对特定机会故而完全没有‘机会成本’可言。希克斯认为企业家能力的有限性直接制约了生产规模。”

路径依赖是收益递增三要素当中的另一要素。消费者越是使用某种商品,他们使用这种商品的经验就越多地积累在贝克尔“消费者-生产者”理性选择模型描述的家庭生产函数里的人力资本存量当中,于是进一步降低消费者未来使用这一商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产生路径依赖,同样的原理也可解释“上瘾”行为。

“互补性”在汪丁丁看来比互替性更为重要。“朗润园里的经济学家、管理学者,彼此之间就有互补性;我在朗润园,也与其他的经济学家有互补性”。

正是事物之间的互补性,彼此成就了对方;而互替性的存在,只是使其中一方的存在不再必要。网络社会的各个节点之间也呈现“互补性”,越多的人加入网络之中,越有利于网络中的每一个人。

汪丁丁还表示,企业家要去思考:老板的人生问题与员工的人生问题如何互补?只有企业核心成员的生命过程在企业成长的至少一段时间里构成强烈互补,他们才能心心相依,携手前行。

虽然很多企业家在商场上如履薄冰,克勤克俭,还是难逃企业衰败的命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三分之一定律”: 如果一个足够庞大的组织内部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成员,采取增加自己福利但降低组织内其他成员福利的行为模式,组织绩效将会迅速恶化,从而衰败出局。

寄语EMBA: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大的教育,总是洋洋洒洒出某种“士大夫气度”。

在北大国发院建院20周年之时(2014年),汪丁丁曾这样总结朗润园的基因:人品与学品兼顾;传统与创新兼顾;以公共政策基础(policy foundations)为主要研究领域。

传承着这样的朗润园基因,汪丁丁教授对北大国发院EMBA学生寄予了厚望,正如同北宋鸿儒张载对士大夫的期许: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汪丁丁说他自己总在思考两百年以后的事情,同学们虽不必思考如此久远,但也要对这个转型期的中国有自己的“重要性感受”,与自己内心的“暗影”和解,以企业家特有的“嗅觉”把握时代的不确定性,识人善任,造福社会。(张彤 撰稿)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