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不分先后 2019-11-24

守护好自己的大脑。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知识分子是国家与社会的精英,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是保障一个国家及民族持续进步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良心的体现者和核心价值的引领者。

知识分子何以成为知识分子?首先是专业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素养,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二是关切性,他们有深深的家国情怀,内心总是充溢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的痛苦,这些痛苦使他们辗转不安,自觉地背负起历史的十字架;三是批判性,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一切现存的学说,即使有所皈依也不放弃批判的权利,贡献救世之方;四是独立性,有遗世独立的风骨与气节,不依附于任何权势与利益集团。

独立性应当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特征。关于独立性,西方有论者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由飘游、无所依附(free-floating)。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分子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也不与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而是一个相对自由飘游的社会集团。

知识分子独立性的最本质体现,在于思维的独立。思维的独立才能导致人格的独立。独立思维是经由质疑精神而来的独立思考,对任何结论观点,在不经质疑、论证、事实检验之前,不轻易下结论,也不轻易接受。独立思维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精神尊严。

一个思维独立的知识分子,永远都会感觉得到自己是精神贵族;若被人强迫而无法独立思考,就是对精神尊严的践踏。因情感、利益、面子等复杂因素而抛弃独立思维,则是精神尊严的自我阉割。

钱学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

关于他的价值与影响力,美国海军部时任次长丹金布尔有评价: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5个师。毛泽东评价更高: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但就是这样一位彪炳科学史册的巨匠级大师,也有失去独立思维的时候。

1958年,钱学森曾在《中国青年报》和《大众科学》上发表了“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和“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两篇文章,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了亩产百万斤的可能性。

当时植物生理学家罗宗略等撰文反对:“万斤粮只能用农艺学来分析,以植物生理学总结,不是从实际因素出发,不可轻信”。但钱学森则大胆声称:粮食产量可以无限地增加,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

李锐在《反思大跃进》中记载,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问毛泽东:“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说:“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据说,毛泽东后来认为上了钱学森的当,还做了深刻的检讨。

听不到最真实的声音对于决策者来说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危险的。“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说真话更应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一种对良心、对社会的责任,即使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基层干部在大跃进的狂热中,上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卫星”产量,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口粮和来年的种子全部上缴,活活饿死了一大批人。

钱学森对于中国科学事业、国防事业,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巨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在“亩产万斤粮”的问题上失却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与独立,不能不说是他辉煌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缺憾。

胡风,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胡风的文艺理论批评范围涉及面很广,对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都有探讨,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进行了反批评。

这些争论本属于学术思想及文艺实践上的分歧,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胡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正治局呈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即《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编者按语指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C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1955年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胡风及其夫人梅志同时被捕。5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籍,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

请看当时一些风云人物、艺术大咖是如何批判揭露胡风的。由于篇幅所限,只罗列一些标题及作者:

《请依法处理胡风》——作者:郭沫若(第一斗士,无论批斗谁,基本都参加)

《揭下胡风派的骗人外衣》——作者:茅以升(钱塘江大桥主持设计建造者)

《看穿了胡风的心》——作者: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等)

《我看出了胡风的阴谋》——作者:冰心(文学大师)

《必须彻底打垮胡风集团》——作者:巴金(文学泰斗)

《胡风,你的主子是谁?》——作者:曹禺(现代杰出话剧剧作大师)

《个人野心家永远是我们的敌人》作者:焦菊隐(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戏剧家,翻译家)

《胡风——阴谋家》——作者:田间(被闻一多称赞过的诗人)

《胡风——反革命的灰色蛇》——作者:侯外庐(国学大师)

《缴下胡风的剑》——作者:高玉宝(《半夜鸡叫》作者)

《拥护全国文联和作家协会清除反革命分子胡风的决议》——作者:程砚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我们绝对不能容忍》——作者:陈垣(被称为与王国维齐名的学者)

《敌人在哪里?》——作者:丁玲(现代著名作家)

《肃清阴险的反革命分子》——作者:丰子恺(画家,书法家,翻译家)

《我的愤怒已达极点》——作者:赵丹(一代影帝,演过林则徐)

《赶快从人民队伍中清除胡风》——作者:林巧稚(中国妇产医学奠基者)

《坚决反对胡风集团的罪行》——作者:剪伯赞(历史学家)

《胡风和胡适“异曲同工”》——作者:冯友兰(哲学家)

《决不容许胡风继续欺骗人民》——作者:钱伟长(科学家)

《胡风——蛀墙脚的白蚁》——作者:马思聪(音乐家)

《坚决镇压胡风》——作者:常香玉(艺术家)

《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作者:于伶(剧作家)

《工商界人士应该警惕》——作者:王光英(王光美胞兄)

由于缺失了独立的思维(当然非其所愿),他们人云亦云,落井下石、助纣为虐。当年他们昧着良心痛批胡风,其中一些人后来的结局可以说比胡风更惨。

郭沫若,当代史上无论批判谁他都要积极参加,不啻把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思维与人格优良传统演绎到了极致。

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号令,全民动员围剿麻雀。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便带头创作了《咒麻雀》。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现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作!和农村大婶咒骂邻居家的鸡鸭糟蹋自家庄稼有什么区别?连一个顺口溜都算不上,文气荡然无存。稍有点文化素养的人看到大师写出如此不堪之作都会汗颜。

诗人郭沫若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也堪称权威,著作等身。可在他的后半生中,再无巨著问世,倒是在“文革”期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他的新作《李白与杜甫》。

中国诗歌史上历来李杜并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但向来有人喜欢李,有人喜欢杜,都很正常。可到了郭沫若的这部书里,却作出了天壤之别的评价。全书的基调为扬李贬杜,但像郭这样离谱的褒贬确实前无古人。前半部考证李白的出生地、家世和生平活动无甚出奇,精彩在后面杜甫的部分,看看标题就知道了: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杜甫的宗教信仰、杜甫嗜酒终身……

而在此之前,郭沫若对李白、杜甫不是这样的评价。1953年4月,郭沫若为杜甫纪念馆的题联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1963年春,郭为李白纪念馆的题联是: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应当说这两副题联比较精当准确概括了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气象,也比较公允,对两者都充满了敬仰之情。

那么,郭为何要来一个180°急转弯呢?是他天性浪漫,喜欢浪漫主义诗人,还是晚年转换了风格、节奏?都不是,是因为后来毛泽东表示最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而“三李”中又最喜欢李白。对杜甫的诗,毛泽东一向不甚喜爱。

文哥中,郭沫若为了自保,对江青竭尽阿谀谄媚,写出了发自肺腑之诗: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粉碎“四人帮”之后,郭沫若又写下了《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称江青是“精生白骨”,“真是罪该万死”——这首词大多数人都知道,就不浪费空间照录了。

郭沫若早年骂蒋介石、骂军阀、骂封建砖制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但他1949年后的表现着实令人失望。这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常识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在郭沫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分裂,却实在是太过离奇。

守护好自己的大脑。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