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打破玉瓶”——宋尚节夫人的六封私信

(一)“绝对牺牲精神”

最近我的哥哥常以诺告诉我,不久前他在青岛龙江路32号别墅清理房子时,意外发现了七十年代末余锦华师母在她临终前一年多时间里亲笔写给母亲梁今永的六封私信。

余锦华师母的丈夫宋尚节博士(John Sung 1901 -1944)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留美化学博士,他是中国的一位伟大布道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教会复兴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的“卫理斯”,历史学家们也普遍把中国近代史上教会的复兴归功于他。 然而,做为这位赫赫有名布道家的妻子,余锦华师母一生默默无闻。她是个贫穷的农家女,没有受过教育,后来还是正在美国留学读博士学位的宋尚节写信督促自己的父母在家乡送她上学,她才开始认字。她与宋尚节博士的婚姻,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尊照了她的父亲生前的愿望--希望小女儿嫁给真正的传道人。正如宋尚节博士于1927从美国留学回国与她初次见面时所说:“你跟从我,必须有绝对牺牲精神”。

余锦华师母的一生,的确是活出了这个“绝对牺牲精神”。在与宋尚节博士结婚后的十七年里,因宋尚节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布道,每年她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与自己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宋尚节博士于1944年去世时,她年仅43岁, 在她后半生的三十六年里,她一直守寡,把三个女儿养育成人。她经历了文革,在逼迫中被羞辱当众剃了阴阳头,並惨遭毒打。

余锦华师母给母亲写这六封私信时,正值她身患重病。当时她的肺只有四分之一可以用来呼吸,每封信都要停笔几次才可以完成,信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她忍受着剧烈的病痛写出来的。这些私信的内容乍一看並不起眼,不过是一个病弱体衰的老人在断断续续地唠叨一些生活琐事。然而,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些信时,我从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的升华,这是一位上帝的使女的谦卑写照。余锦华师母在信中写道,她在病床上“常勉強起来坐椅上写了几个字去安慰一同遭遇患难者,劝勉软弱失去起初的信心、爱心者。” 她被圣灵感动,时常会“在病床上流泪,自责信心爱心不够。” 她告诫自己,在患难中“要谨慎自守,儆醒、恒久忍耐。” 在她临终前4个月写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平静地说:“我天天准备清洁的心去见祂。” 面对死亡,她得胜地说:“我外体有伤,但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母亲梁今永与宋尚节博士夫妇的友谊可追溯到八十八年前的1931年,那年宋博士去青岛布道,年仅十六岁的母亲还是文德女子中学的学生。她听了宋博士的布道后被圣灵充满,从此跟随宋博士去过全国许多地方,为他做翻译事工。宋博士很喜欢母亲为他做翻译,因为母亲虽然是广东人,却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能心领神会地听懂他的福建兴化口音。母亲说过,给宋博士做翻译,要随着他的语气、语速和动作配合默契。宋博士讲道时富有激情,经常在台上来回走动……母亲都能如影相随。他曾经劝母亲独身事奉。

余锦华师母比母亲年长十四岁,视母亲为她的亲妹妹,这可以从她在这六封私信里问候母亲的开头句中窥见一斑。虽然她每次都几乎以不同的方式问候母亲,但“妹”这个昵称始终贯穿其中。

第一封信:主内想见的妹今永

第二封信。今永妹你好

第三封信:想念的今永妹,你与一家好

第四封信:在主里想念的妹,平安

第五封信:今永妹

第六封信:今永妹

尽管我是在事隔四十年之后才迟迟读到这六封私信,但我仍然觉得它们墨迹淋漓未干,它们向我揭示了余锦华师母在她走入生命尽头时的所思所想。她留给宋、常我们两家后代的“传家宝”,她与母亲梁今永在主内心心相通的姐妹之情,以及她“打破玉瓶”的“绝对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从上帝而来的人性的光辉。 这是余锦华师母遗留在世上的罕见珍贵手书。尽管余锦华师母生活的那个时代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了,但她写的这些信件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们如同是一面清澈的良心镜子,可以照见人性的深处与监察到我们现代人的种种思想与行为。

(二)第一封信 “打破玉瓶”——写于余锦华师母离世前十四个月。

主内想念的妹今永:

你在十月三十日的来信粮票早已收到了。因病並来自远方客人相继而来,至迟延至今。你大姪女此次提前探亲,真是出人意料的美旨。一到家第二天遇见一对大夫夫妇,热情带我去医院看病,她就陪我一同去,因为天真早出晚归办不到看病手续。我的病情虽复杂,但我不以为意,只怕我空手去见主。因此在病床上常勉強起来坐椅上写了几个字去安慰一同遭遇患难者,劝勉软弱失去起初的信心、爱心者,时在病床上流泪,自责信心爱心不够,何能见恩主呢?也很羡慕马利亚打破玉瓶(1),主复活时向她第一个显现,多加广行善事,由死复活。自愧我行不到够,因此病还磨炼我。但愿祂的旨意成就,在病中体会你同样有痛苦。

大姪女在上月27日早五点回去了,在急促未走时代队长买许多东西。我吩咐她,碰见有麦乳精,多买几包,因我想你有病,泡一点麦乳精喝方便。两包鱼松寄去。天真最近很忙,一直等此星期天寄去或此信先寄去。

因粮票使你安心,去年你寄来节约的粮票,我已回信请你千万不要再寄来了(2)。我乡亲有困难,只有彼此代求,盼望困难时期能早日转变,地土丰收。只要他们敬畏主,什么好处都不缺。以后你不要再惦念他们,你既然爱心寄来了,我也由主领受了你的爱心,分四十斤给我极困难侄孙余乃仁,因他的父亲是我侄子,曾三年患了最厉害瘫痪病,今年三月去世了,遗下妻子亦有心脏病,四个年幼的孩子在农村很苦。两个大点的有劳动力。或二十斤送给宋家的侄儿,(他们)都在农业。

我所有的亲人在福建有病的外娚、侄儿、並我的姐姐,都相继去世了。蒙恩得救了,在近北京的几个病人都在彼此纪念中。最近所听见从远方到近老朋友、寡妇、爱主者都比我先去世了,故我更加勉励自己,要谨慎自守,儆醒、恒久忍耐。盼望在祂的国度,患难、忍耐一同有份。

天黑了,我不能(继续)写下去了,因我在这椅上坐着,肚子、胸部难受了。写这封信停笔几次。你侄女不要给她通迅。问候在你身边的几个女儿女婿好。希望他们很孝敬服事你,使你的(病痛)早日减轻。

你所爱姊 余锦华

一九七八年 十一月十日

注释

1) 引自圣经马可福音14章3-9节。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香膏是一种顶极的昂贵的芬芳油膏。玉瓶 是盛裝珍貴膏油的容器,它的瓶颈上没有口子与盖子,因为是做密封处理的。因此用香膏时就必须把瓶颈打破。瓶颈一经打破,便不能再保留任何一点香膏了,要全部摆上,全部膏抹。

“打破玉瓶”,就是将我们人生中的最爱,最好的岁月,最好的才干,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上帝。这不正是余锦华师母一生的写照吗?在她年轻的时候,她尽心尽力全力支持宋尚节博士在全国各地佈道,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养育三个孩子的责任。她43岁就开始守寡,她常说:“我要以清洁的心迎 见主,我愿意作提摩太前书五章九至十节所说的寡妇,从来只作一个丈夫的妻子,又有行善的名声,就如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 既使在她临终前的日子里,她仍然关心劝勉主内肢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弟兄姊妹。

2) 母亲梁今永之所以寄粮票给余锦华师母,是因为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经济计划之中。购买商品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粮票、煤票、布票、油票、糖票、肥皂票、鸡蛋票、自行车票等票证上千种。在这些繁多的商品票中,粮票是最重要的。那时城市人口每月可分配到24斤粮票,但农村人口无法分配到粮票,因此粮票成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求之不得的稀有物。

文革时期,家里的存款都被政府冻结。母亲寄出的钱和粮票都是哥哥姐姐们从低收入中节约出来寄给父母的。她平时相当节俭,经常把节省出的钱和粮票送给肢体。

(三)第二封信 “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此信未注明具体日期,估计写于余锦华师母离世前一年。

今永妹你好,

近正在病床上想念你的病况如何呢,就接你的来信。你並没有说及你的病情,倒是关怀我与我老家的亲外侄。他真是最困苦,得了三年最严重的瘫痪病,大小便不能自排,用人工做,医院不能治,去年去世了。留下有心脏病的妻子,四个孤儿,未成人,在乡村全靠乡业,生活非常艰难。你曾寄几次粮票,大部分都寄给他们,因他的大孩子常到医院卖血,得一些钱买点粮以济目前急需。我有力量时也尽寡妇两个小钱献上,主也已亲自施恩给这些困难的亲朋们。我很奇怪你怎么有此些粮票屡次支援他们?我也曾告诉他们是一位爱主者,不是我自己的。他们很感恩领受。

你这次报了好消息,我心为你很欢慰,献上感恩。你若出至诚的感动,我就不客气了,你就直接寄:福建省莆田县黄石第一中学 戴淑英同志 转余玉书收。

你也不要寄太多了,试试看。淑英是我的外娚女,在这中学教书。因神知道我身体的精力不够应付这些事了。每次叫天真(3)办事很难(她在单位努力工作,很忙)。我是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进入神的国必须经过许多的艰难,末后的十字架是很难。家中两条道路,一言难说,病时痛,心灵忧伤,在此停笔。(4)

注释

3) 宋天真 (1932-2014)宋尚节夫妇的第二个女儿,又名“利未记”,毕业于北大教育糸。她在北京四十三中学和北京广安中学任数学老师多年,直到1983年退休。她将父亲宋尚节的日记整理编辑成《灵历集光》,于1995年出版。2006年又出版了增订版《失而复得的日记》。宋天真与先生王恩庆育有二子,长子王天声,次子宋恩声(随母亲的姓)。

4)“求祂的国和祂的义“,是余锦华师母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这封信里,她向母亲倾吐了她内心深处的“心灵忧伤“:传道人的孩子们当如何承传父辈的信仰。虽然余锦华师母没有在信中透露她心里牵挂的是哪一个孩子,但她的二女儿宋天真在2014年1月,也就是天真姐临终前的两个月,在电话里向我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四十六年前的1973年,父亲常子华在青岛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母亲决定带着父亲去北京治病,因为京城有三个姐姐在那儿工作。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母亲告诉我,这次去北京除了为父亲治疗癌症,她还想寻找两个旧友的亲属。她说自1949年以来,她就与这两个旧友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我听后觉得母亲的想法太离谱,偌大的一个北京城,到哪儿去寻找失联二十多年之久的旧友的亲属呢?母亲所说的这两个旧友之一,就是宋尚节博士。从母亲渴望寻找宋博士亲人的强烈意愿中,我猜测这个宋博士一定是母亲心目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母亲神通广大,我至今也不晓得她是用什么办法,在人海茫茫的京城找到了她失联二十多年的友人亲属。天真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余锦华师母听到母亲来到北京寻找她的消息,高兴的一夜没睡,她立刻派天真姐到清华大学新林园6号我大姐常以斯的家去会见母亲。

“失去联系二十多年后第一次见面,你与母亲见面时一定很开心吧?“ 我在电话里问天真姐。

“约瑟,你可想像不到我与你母亲是怎么见面的。“ 天真姐在电话那头咯咯笑起来,慢条斯理地对我说:“其实那天我心里特别激动,我之前最后一次见到你妈妈,是在1944年我的父亲在香山因病去世时,那时我才十二岁,你妈妈特地从青岛来到北京帮助料理父亲的后事。小时候我对你妈妈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她人长得非常美,又与我的父母关系非常亲密,所以我对她很祟敬。”

听天真姐讲这么一席话,我在电话的这头开始想像,母亲与天真姐重逢的场面会是多么激动人心了。她们一定会激情澎湃地拥抱在一起,她们一定会热泪盈眶地互相问候,她们一定会在一起回忆当年母亲与宋尚节博士一起事工的那些难忘岁月…… 然而,接下来天真姐讲述的情节,却令我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那天我到了清华大学新林园你大姐常以斯家,刚一进门,我还沒有来得及张口问候你妈妈,她就让我与她一起跪下,我们俩在神的面前一起祷告,祈求圣灵的降临,承认我们在世上的软弱,认罪悔改。”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如此接待一位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友人,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原来,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以及无神论教育,使中国的基督教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政治干扰,许多人都难免受到影响。要想坚持信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少年时也经历过同样的信仰危机。而这正是余锦华师母这一代中国基督徒先辈们所牵挂的。

在电话里,天真姐並没有对我讲她那次在清华大学新林园见到母亲的详情,但那次她与母亲不同寻常的会面,无疑翻搅了她内心的沉淀,唤醒了她心里沉睡的种子。她退休后,在圣灵的感动下,花了八年的时间,将她父亲宋尚节博士的日记整理、摘抄,编辑出版了《失而复得的日记》,原名《灵历集光》。这是宋博士留给中国基督徒最珍贵的文献,是一部震撼灵魂、复兴生命的作品。

我想余锦华师母在天之灵看到自己曾经担忧的女儿为“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而做的这个重要事工,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四)第三封信 “全家敬畏上帝” ——写于余锦华师母去世前十个月

想念的今永妹,你与一家好

前几天接到来信並粮票60斤,並报告你那里落实政策的情况。我出于太天真的诚实告诉你,我也相信你是出于圣灵的感动,愿意直接寄给余家外侄。实际上的情况因不能直接寄小农村,我外娚女转好这封信已寄去了,未知你收到否?

第二天,天真有顾虑,提醒我,现在老人变为小孩思想很简单。我们自己的亲戚我们由神那里負责,你出于圣灵的感动,可以给别人有更困难者。她提的意见也是对的,可能农村也会落实政策了,农民的生活也会改善了,请你不必再寄粮票来。写了这封信,胸与肚子痛,躺在床上。

第二天早上尚未起床,又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秭妹,不知道她信主否,说你托(她)带了一大包花生六匣奶油饴饼,使我接受的可贵爱心,却使我过意不去,精神有負担。这些东西北京都能买到,郊区农民都拿到门口来卖:花生、鸡蛋,都用粮票。农民只为缺食,用粮票换卖。

我对你说实话,我並不希望谁给我送任何物质的东西,愿意人来信说属灵的事,勉励安慰我,因主已经在门口了,我羡慕的你与我的家,像哥尼流,是个虔诚(的家)。他和全家敬畏上帝,常祷告,多赒济百姓,祟神悦纳 (5)。所有与我灵里关怀的人,都已与我见面了:陈受恩,毕永琴和其他的人。

这次天权请六天(假),因我的病。躺在床上爱看圣书就好了。最怕写信,不能写了。

锦华

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

注释

5)见圣经《使徒行传》第10章 哥尼流是圣经里在该撒利亚意大利营的一位罗马百夫长Centurion Cornelius,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之一。他相当虔诚,全家敬畏上帝,常常祷告,又多多赒济百姓,曾在異象中见到天使,告诉他的祷告和赒济已蒙垂听。余锦华师母“因主已经在门口了“,所以在这封信里特别为宋、常两家人做了她最后的祝福,勉励我们两家人要像哥尼流一样,成为一个虔诚(的家),全家敬畏上帝,常祷告,多赒济百姓,祟神悦纳。

(五) 第四封信“全家宝” ——此信未注明具体日期,估计写于余锦华师母离世前六个月。

在主里想念的妹,平安

我正想我离世近了,我应当写一张遗嘱与经节里面最宝贵的话留给三女儿们与三个外孙们。我也没有旧约圣经,只有人送我一本大字新约圣经,也忘了这经句在哪卷书上有。你就给了天真信写了来约书亚24章15节(6),直确是我需要,表明你与我同被一(圣)灵感(动),祂是有求必应的主。你看使徒行传10章所说:全家敬畏,虔诚,多多赒济百姓,常祷告,看了異像。这二段经上的话,给我们两家做为勉励,“全家宝”。

今天我接了我外娚女的信,叫我转给你,千万分谢谢主激动你的爱心。你的爱心做祂身上一点也不落空,愿主加倍赐恩给你。今后你为她们祷告,有粮票富余只寄一点,没有也不要紧,钱神会由我的手寄去,因他是我的亲人。你有感动给别人,在京我知道有二个人很需要,一个姊妹是瘫痪病38年了,在床上,手瘫的变型了,能写信安慰人,代人求平安,用至圣的真道造救自己。还有一对夫妇,无儿女,年老多病,曾是个传道热爱者,在邻居生活表现好,在文革时蒙恩。街道看他们夫妇生活太困难,有病,无劳动力,得政府补助每月每人七元生活费,这样两人只有十四元,哪里够用的呢?所有爱主者,不能直接给他,由旁人给他们,让邻居街道知道对他们没有益处。

请你告诉约瑟,天婴不要挂念,她每月有三十元够她生活了(7)她或许能(被)批准做英文翻译工作,已参加了第一次考试了,等候正式批准录取到那里工作。

在床上又起来报你一个喜息。今天有一位从保定来的姊妹告诉我,天婴已经于本月七日就到了保定,是公安部门经中央批准办了一个专门翻译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资料)。有些人都是同样的遭遇,按政策落实平反。她20多年英文都忘了光,所考也很难,翻了一篇科技文章,写了一篇“自己的简史“,说是一篇原子科学的文章。这篇文章最难,临时随口说,一定不好。想不到还被录取,真是神恩待一切归于祂(的人)。回北京是很困难,服从政府分配,都好。保定离北京很近,或许等一切安定好了回家看我。

代笔问候安斯並一家好。沙白母子好吗?盼望你的身体早日恢复健康,比我多为主而活。抹大拉马利亚,主为她赶出七个鬼,也为病所累。病好,鬼出去。她特别爱主,到了主复活时,向她第一个显现。我们彼此代求,互相勉励。

天真姐写:另外,组织上让天婴和这姊妹推荐,她们推荐王明道,张锡恩(张周新之女)。目前急需翻译人才。

注释

6) 这是余锦华师母与母亲梁今永在灵里相通的一个美好见证。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余锦华师母想为她的三个女儿与三个外孙写遗嘱,並把她视为最宝贵的圣经《约书亚书24:15》里的一段经文写进去。但她当时只有一本新约圣经,没有旧约圣经,无法查到这句经文(她的圣经在文革抄家时被烧毁)。这时远在千里之外在青岛的母亲被圣灵感动,在给天真姐写信时引用了这段圣经:“…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余锦华师母以这句经文,以及《使徒行传》第十章里讲述的全家敬畏神的哥尼流,勉励宋、常两家,並把这两段经文视为我们两家的“全家宝”。

7)“请你告诉约瑟,天婴不要挂念,她每月有三十元够她生活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余锦华师母的这封信里时,甚为惊呀,毕竟这是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事情,我已经忘记了余锦华师母提及此事的来龙去脉。但通过在大脑记忆储存库里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之后,我终于找回了封存四十年的记忆。

余锦华师母在写给母亲梁今永这封信的时候,正值1979年我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读书。那年夏天我回青岛放暑假,母亲告诉我宋尚节博士的大女儿宋天婴已经刑满释放一年了,她被分配到当年的地震灾区,河北丰南盐场就业,在菜园里当了一名菜农。母亲让我去邮局给她寄一件大衣与其它日用品。我从没有见过天婴姐,但从母亲的述说中不禁感叹她的人生。她出生于1929年3月12日。宋博士给她取名叫天婴,又名创世记。她于1951年毕业于北大外文系,从小就立志跟从父亲的脚踪,终生传道。 但她于1958年因信仰被捕,判处十八年徒刑。她没有结过婚,因为她一生最好的年华都是在监狱里渡过的。我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北大高才生充满了同情与敬意,于是在母亲为天婴姐准备邮寄包裹时顺便说了一句:“妈妈可以写信问一下宋师母,我们是否应该给天婴姐寄点生活费用呢?” 其实母亲早有此意,随即便把我的这句话写信转达给余锦华师母了。

其实那年母亲不仅是想给宋天婴寄生活费,她甚至还想亲自去河北监狱宿舍探望天婴姐。母亲的这些天真的想法后来没有实现,因为她不晓得那时宋天婴尽管已经刑满释放一年了,却还没有真正拥有自由之身。后来劳改人员重新复查时,她才被转为“退休干部”处理,在公安部监狱里的翻译部门做外语翻译工作。最后评为副高职称,即副教授级。宋天婴离开监狱后就立即投入事奉,先后到了河北、新疆、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的教会讲道。她还整理了父亲宋尚节博士在香山养病三年期间的查经与祷告的珍贵记录《隐藏的吗哪》,为世人留下了宋尚节博士在世最后三年灵程高峰的记录。她于1993年安息主怀。她在晚年时曾说:“我被囚时,未曾说过一句对不起主,对不起兄姊的话,未曾出卖过任何一位主内肢体……”

(六)第五封信 “虽然体衰,但我心灵不糊涂了”——写于余锦华师母离世前五个月

今永妹,

你的爱心我侄子两家领受太多,过意不去。尤其此次粮票太多,120斤太不易了。你的病与我一样痛苦,你应该相信我的话,将你一百元给就近更缺乏的人。将寡妇两小钱给自己亲人。从今以后你为我亲侄儿祈求天地为他们出产粮食,不再添备粮与款了。我离世时近了,我的精神不能担付任何人的爱心奉献了。虽然体衰,但我心灵不糊涂了。到如今这一百元尚未寄出去,才寄60斤粮票。照玉成的意,你给你临近认识的人。我很难写。

锦华

1979/8/31

(七)第六封信 “我天天预备清洁的心去见祂”——写于余锦华师母去世前4个月

今永妹,

你怎么不相信我的话,你直接寄给我(外)甥女戴(淑英)她的学校时要注意,乡村不便一次寄这么多,对你也没益处。我(这)寡妇尚有小钱,我负责到死,粮票也够了。今介绍两个更需要者,一个名叫梁爱光姐妹,60多岁了,无儿无女,有病,丈夫是传道(人),老妇夫血压高转心脏病,于前星期丈夫死了。请你爱心直寄住址:北京市东单区崇内大街小报房胡同23号 梁爱光收。一次不要太多,最多50元。另一位北京西郊香山新营2号 张锡圣收。也不要太多,叫他回(信)给你再说,因他的父母都死了。张锡圣在京教学,每月40多元,养活一妻子两个孩子。妻子在香山在农业入社,两个孩子没钱送托儿所。我的大女儿此次外语考试被录取,现在为翻译工作,生活费够了,不必需要(你帮助她)了。因在短短的时间了,我天天预备清洁的心去见祂(8)。谁也不(会)打扰我的精神了。像你母亲很好。我一笔难说,外体有伤,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心灵不糊涂了。将淑英的直接寄去,他们俩人叫他直接回信(给你),不叫我转(信给你了)。

姊 锦华

1979年9月25日

注释

8) 这是余锦华师母写给母亲梁今永最后一封信,四个月之后,余锦华师母于1980年1月15日安息主怀,终年七十九岁。

(八)附件 宋天婴写给母亲梁今永的信 “跟从主到底”——此信未注明具体日期,估计写于1979年。

亲爱的梁姑姑,

接到您的信,感谢您的关怀。不过如今我还只是就业,因此您千万不要给我处去信,或去我处看我。您的心我领了。我只每年能回家探亲一次,别的还谈不到。妈妈虽然身体不好,但检查痰没有菌,这很好。她老人家信心还坚固,我也就放心了。只求您在主内多纪念我全家,希全家有信心,能跟从主到底,就是您对我们的最大恩典了。(9)

祝您全家平安喜乐。

姪女 天婴敬书

根据医生说,妈妈的肺只有四分之一可依靠用来呼吸,其余都是纤维化组织,只能多臥床才舒服,必须少活动,主要是肺气肿。

注释

9) 虽然这是一封只有寥寥几行字的短信,但我读后泪如泉涌。宋天婴在她二十多岁芳龄时因坚持信仰被捕,出狱时近五十岁了, 这位北大毕业的女才子在监狱里渡过了她一生最好年华。然而,在她写给母亲梁今永的这封短信中,丝毫没有抱怨人生对她的不公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以赛亚书42:3)长期的监禁没有动摇她的信仰,从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她“跟从主到底”的坚固信心。在这封短信里,她委婉地谢绝了母亲想去探望她的要求,甚至于谢绝了母亲直接寄信到她的住处。可见当时虽然她已刑满释放,但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她在信中向母亲提出的唯一卑微请求,是为她与宋家人祷告,“希全家有信心,能跟从主到底,这就是您对我们的最大恩典了。”

对长期在逆境中生活的宋天婴来说,信心与喜乐是最好的良药。她在1977年刑满释放后,被当局按排到半年前才刚发生7.8级大地震的唐山丰南地区就业。当时余震不断频繁发生,大部分建筑被夷为废墟,几十万人失去了生命。在那断垣残壁的恶劣环境下,宋天婴当了一个菜农。她于1978年10月16日写给母亲梁今永的另外一封信中是这样描述的:“虽然新生了,按排我在(唐山)丰南这个地震区就业,但我毫不害怕,心里可喜乐了。我是在盐场就业,当的菜工,在菜园内劳动一年了。一年可以有一次探亲假,我感到父神的安排特别好,我想到主的教导:你们是世上的盐。但愿我能做个永不失味的盐就好了。”

在这封信的结尾,她写道:“让我们一同仰望神的怜悯,等候神的恩典吧。”

第十八章 卖墓地

(一)买墓地

十五年前我与内子有过一次争吵。那次令人不愉快的争吵是因为我没经过她的同意,便执意买了两块墓地。

那年我大姐教会里的一些教友们筹划在玫瑰岗墓园买墓地,因为当时玫瑰岗墓园销售部门有个促销,如果有足够的人数凑在一起集体买一片墓地,价格便可以低于市价很多。但由于教会里想买墓地的人数距墓园促销的最低标准还差几个人,他们需要再多拉几个人才行。我就这样被拉进大姐教会里的那个买墓地群里了。

玫瑰岗墓园,顾名思义,坐落在南加州风景优美的玫瑰岗山上(Rose Hill)。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墓地建于1914年,占地一千四百公倾。墓地里林茂叶繁,花草争芳吐艳。墓园的规划有严格的统一标准,不允许墓碑与石墓座高出地面上,所有的墓碑一律都平躺在与草地平面相等的地面上。从远处望去,开阔的绿色草地宛如一层毛绒绒的地毯铺在高低起伏的玫瑰山坡上,整个墓园像是一个宁静优美的大公园。近年来这里被评为全美国最好的墓园。虽然从没有亲自去考查过,可据说我买的那两块墓地位于玫瑰岗山上的一处高地,居高临下,纵览群山翠色,我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但内子对这个风水宝地並不感兴趣,她极力反对我去买墓地。她认为像我们这种“月光族"家庭,花几千美元去买两块墓地,实在是奢侈浪费。另外,她不认为我们死后埋在墓地里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当她发现我固执已见,她无法阻止我去买墓地时,无奈地对我说:“你死后自个儿埋在那儿吧,我不会随你埋在那儿的。我宁愿选择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海中。”

想到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买下这两块墓地,到头来将只有我一个人寂寞地躺在那儿,我一直耿耿于怀,心里暗自盼着内子有一天会改变主意,同意与我一起合埋在墓地里。

(二)我对墓地的痴迷

我对墓地的痴迷,始于我的外公梁善川。我的这位外公,是民国时期在青岛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也是个建墓人。他于30年代初集资捐助,在青岛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买下了十五亩地形似臥龙的山地。他在这个风水宝地上为青岛广东同乡们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广东公墓。外公梁善川用崂山的花岗岩在这十五亩墓地的外围建造了围墙,另外还建造了殡仪厅与门楼。

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的清明节期间,我曾多次随父母去过这个广东公墓。公墓的门楼上刻有“青岛广东公墓”六个醒目的大字。记忆中这个墓地很幽静,有许多形态天然的树木与花草,我经常穿梭于墓园的丛林之中玩耍。但我长大后听说,这个孙家顶子原来是一个秃山,这些林木花草都是外公在三十年代初建设墓地时种植的。

在这个广东公墓里埋葬着我的一个哥哥常以撒,他出生后只活了一年多便因病去世了。我的父母悲痛不已,为他们这个夭折的幼儿打造了一个精致的黑色花岗石坟墓。在那个年代黑色花岗石是稀有品,与广东公墓里的其它坟墓相比,以撒哥哥那个黑色的花岗石小坟墓看上去格外别致、神秘雅典,给儿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广东公墓里埋葬了五百多位广东同乡,他们大都是在十九世纪青岛开埠时来到青岛经商的广东人与亲属,他们是建设这个美丽的德国殖民城市的先驱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具有青岛人文历史意义的广东公墓,在一九六六年文革的八月红色恐怖中被夷为废墟。以撒哥哥,甚至于我的外公梁善州这个广东公墓创建人的坟墓,都没有逃脱被毁灭的厄运。人们随之在这儿盖起了丑陃的厂房与仓库,改革开放后又有许多住宅高楼拔地而起。

虽然广东公墓在半个世纪前从青岛的土地上永远消失了,但那个恬静的墓园里那些叶茂繁枝的丛林与花草、以撒哥哥的黑色花岗石小坟墓,从没有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令我动心去买墓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弥补多年来暗藏在自己心中的一个缺憾。我的双亲去世后都没有被埋在墓地里。父亲常子华在文革动乱中死后,母亲梁今永把父亲的骨灰盒存放在家里多年。母亲临死之前,托付一个叫纪兰的农妇,在她居住的崂山角下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把父亲的骨灰埋在地下。

纪兰姐与我父母的关系非同一般。民国时期她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捡破烂穷孩子。有一天我的母亲在广饶路老宅的大门外发现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小女孩,母亲把蓬头垢面、饥渴交迫的女孩子领回家来给她洗澡,换上新衣服,给她食物吃,从此待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她也视我的父母为救命恩人,后来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来到龙江路32号老宅给我的父母拜年,她每次从乡间来时都会带一些自己种的玉米棒、地瓜、蔬菜……。记得她从母亲手中接过父亲的骨灰盒时怆然泪下,她对母亲说,她一定会遵循母亲的嘱托,在崂山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寂静山林里把父亲的骨灰埋下。

一九八八年母亲死后,我们与纪兰失去了联系,无法知道她当年把父亲的骨灰埋在崂山葱茏山林里的哪棵树下。每每想到这件事,我都会歉仄万分。中国传统风俗讲人死后要入土为安,但我这个儿子竟然连自己父亲的骨灰埋在哪儿都不知道。更令我伤感的是,母亲的骨灰也没有埋在墓地里。几年前母亲的骨灰被撒入青岛的近海了,我只能在太平洋彼岸望洋兴叹,不胜唏嘘。没能把父母安葬在墓地里长眠,是我一生中的缺憾。

(三) 墓地失踪了

光阴似箭,自从我买下玟瑰岗墓园里的那两块墓地后,十五个年头过去了。时间证明,我想“统战”内子与我一起埋葬在墓地的初衷,纯属一厢情愿。事实上,我不仅没有把她“统战”成功,反倒被她“策反”了。

四年前,当得知我的癌症扩散到肺部时,内子在与我一次促膝谈心中流露出她的一个心愿--她希望我们的三个孩子在我们撒手人间之后,会在他们的心里记念着自已的父母,而不是在形式上去墓地祭拜我们。

内子的这一席话让我想到了多年前死去的父母。虽然我没有为他们买墓地,甚至于不知道父亲的骨灰埋在哪儿,但他们的音容宛在,他们的灵一直与我同在。我一生都在努力,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有着高尚情操、正直善良,敬畏上帝的人。想到这儿,我突然领悟到,尽管我一生中视父母为自己的楷模,却忽视了他们留给我的一个无言的暗示:做一个死后没有墓地的人!

卖墓地必须持有墓地证书,但当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我的墓地证书,竟然找不到了。我几次打电话给南加州玫瑰岗墓园办公室查询我当年买墓地的记录,但都一无所获。在玫瑰岗墓园的电脑档案里,有许多与我的英文名字同名同姓的墓主,可是他们之中无一显示出我的住址,也就是说,我买的那两块墓地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这可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耿耿于怀了十几年,盼望内子可以回心转意与我一起长眠的风水宝地墓地,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失踪了!听说我找不到墓地,内子没有表示出任何关切,她似乎对我丢失价值上千美元的墓地一点也不为所动,如同当初我买墓地时她丝毫不感兴趣一样。

没有墓地证书就无法卖墓地,我只好放弃了。时间一晃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我疲于应对频繁的癌症复发、接受了好几次手术,这两块墓地也就逐渐地从我的脑海里淡出了。直到去年十一月我接到一位友人的电话。

这位友人在电话里与我聊天时,无意间提起她与家人最近在玫瑰岗墓园买了几块墓地,这让我想起自己“失踪”的风水宝地。我央求友人请卖给她墓地的那位经纪人帮我查找一下我的墓地。

两天后那位经纪人打来电话,说无法查到我买墓地的记录,但她安慰我说,墓地是不可能“失踪”的,一定是哪儿出了什么技术上的差错。她让我把当时买墓地的详情告诉她,也许她从中可以窥见出点踪迹。

听到我述说买墓地的经过,那位经纪人在电话里说,如果真是这样的情况,她猜测我可能需要与大姐教会的牧师联系,在得到牧师的允许之后才可以卖我那两块墓地。她说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三年来一直无法找到自己墓地的原因,因为当时这片墓地或许是以集体的名义买下来的。

经纪人的这一番话让我晕了头,因为去年十一月正值我的癌症第六次复发,主治医生放弃了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治疗方案,人都快要死了,哪有精力与心情跑出去找大姐的教会牧师来批准我卖墓地?心神交疲的我于是断了继续寻找这两块墓地的念头。

(四)失而复得

两个星期之后,那位经纪人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她打来电话说我的两块墓地被她找到了。原来这位好心人並没有放弃帮助我,她根据我提供的线索穷追不舍,查证到当初大姐帮我买墓地时,是用她自己的住址。经纪人告诉我,我只需要持身份证,到玫瑰墓园管理处交二十五元的手续费,便可以拿到墓地证书。

去年十二月初的一天,我与内子驱车去玫瑰墓园办理墓地证书。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专门管理墓地证书的女职员。听罢我们的来意,她验证了我们的身份证件之后,很快在电脑上找到了我十五年前买墓地的资料,並复印给我一张墓地证书。

从女职员手中接过这张失而复得的墓地证书,我百感交集,当年没有听从内子的劝告,执意买了这两块墓地,没想到竟然惹了这么多麻烦。我迫不及待地对女职员说:“我想卖掉这两块墓地,可以告诉我卖墓地所需要办的手续吗?”

听到我要卖墓地,女职员懵怔片刻,她一下子搞不懂为什么我要把好不容易才失而复得的墓地立即卖掉,她劝我三思而后行。她对我解释道,玫瑰墓园管理处只管卖墓地,但不会买回墓地。想要卖墓地的墓主需要自己上网登广告找买主。墓园管理处对每一块成交的墓地征收四百美元,其中二百美元是转换墓主证书的手续费,另外二百美元是一次性的墓地管理维修费。她还告诉我,在美国卖墓地获得的增值赢利是免税的,因为国税局没有把墓地与普通的土地房屋交易相提并论。我听后啧啧称奇,这是我生活在美国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听说靠衣租食税而生存的山姆大叔如此海量,竟然对百姓们卖墓地的赢利网开一面,免征其增值税。

(五)卖墓地

我最终把墓地卖给我的一位好友Thomas。虽然墓地证书上的墓主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但根据加州夫妻拥有共同财产的法律,卖墓地的一方需要夫妻两人同时来到墓园管理处签字才可生效。那是二月里的一个阴雨蒙蒙天,我与内子按事先与好友Thomas的约定,于上午十点在玫瑰墓园的管理处见面。转换墓主的手续非常简单,我们只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办理完了。当我把墓地证书交还给管理处的女职员时,我有点恋恋不舍地看了最后一眼这张不久前才失而复得的证书。证书上面除了印有我这个墓主的名字之外,还以醒目的黑体字,标明我买的那两块墓地是属于玫瑰墓园里的一个叫做 Sacred Heart,即“神圣之心"的墓区。

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啊!我突然起了一个好奇心,想亲自去这个叫做“神圣之心”的墓地看一下,毕竟我这个有十五年“墓龄”的墓主,还没有亲眼见过“神圣之心”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的这个提议遭到内子的否决。她说:“在这阴雨蒙蒙天,你跑上山去能看到什么呢?万一你这个弱不经风的大病号被雨淋病了如何是好?何不请Thomas今后找个晴朗天去为你拍几张照片呢?”

想想内子讲的也有道理。我们所在的墓园管理处的建筑物位置于玫瑰墓园的大门口处,从这儿开车上玫瑰山去寻找“神圣之心”墓区还需要一段路,在这阴霾笼罩的天气,硬拖着压根就对墓地不感兴趣的内子去寻找已经卖掉的墓地,实在是有些不合情理。

我放弃了上山的念头。但在与友人Thomas告别时,我央求这位新墓主在他方便的时候找一个晴朗天,上玫瑰山为我拍摄几张“神圣之心”墓区的照片。他一口答应了。

当内子把车开出玫瑰墓园的大门时,我在车里透过车窗望着在雨雾中渐渐远去的玫瑰山,如释重负,呐呐自语说:“别了,玫瑰墓园!”我终于不必再为墓地烦恼了。内子一边开车一边开心地笑道:“夫妻同心多好呀!”

(六)神圣之心

那天回到家后不久,友人Thomas从微信上转发给我几张照片。原来我们离开墓园后,他並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冒雨开车爬上了玫瑰山,在诺大的玫瑰墓园里找到了“神圣之心"墓区。他在蒙蒙细雨中为我拍了几张照片。

在Thomas拍摄的的照片中,我终于看见“神圣之心”了。那是一大片开阔绿草山地,从照片上看,大部分墓地还沒有被利用,也就是说,当初在“神圣之心”买下墓地的人们,年龄大都与我差不多,目前还没有死。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年月里,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将会多么繁忙,人们将纷纷来到这儿掘土挖穴,建造一个居住面积只有棺材大小拥挤的“地下集合公寓"。

其实“神圣之心”这个名词对我並不生巯。世界上许多天主教的机构,都以“神圣之心”命名,这包括众多医院、中小学校、大学、教堂、书店……。“神圣之心”还经常被描绘在基督教的艺术作品里:在一束神圣的光芒下,一颗璀璨火红的心被刺穿。这个受伤的心在十字架下流血,一个荆棘的冠冕环绕在周边。伤口与荆棘冠冕影射主耶稣死亡的方式,而火红的心像征神圣之爰的变革力量。但把“神圣之心”用来命名一块墓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到。

那天晚上,我看着这些Thomas为我拍摄的“神圣之心”照片,久不释手。想想从我开始买墓地起,以至病中丢失墓地,到后来失而复得卖掉墓地,前前后后我与这墓地打交道折腾了十五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上帝改造了我这个痴迷墓地的人,让我终于意识到,古人所说的入土为安,实际上並不可能让我在这片“神圣之心”墓地里得到平安。我若想寻找永久的平安,必须去拥有一颗活生生的“神圣之心”。

圣经里耶稣讲了一句著名的话,向我揭示了如何去拥有一颗“神圣之心”。他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获得生命。” 那天晚上我睡的很香甜,睡梦中,我看见一束神圣的光从天而降。在这束光中,我看见了哥哥以撒,他看上去是一个快乐的幼儿天使。我看到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没有对我讲话,只是默默地朝着我点头微笑,好像是在称赞我这个痴迷墓地的人终于后知后觉,卖掉了墓地,可以同他们一样轻装离开这个世界,与他们在天堂上相会。

当我从梦中醒来时,脑子里浮现出使徒彼得讲到主耶稣的死亡与复活时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他被处死的时候是血肉之躯,活过来的时候是灵体。”

写于二零一七年复活节之前

(完)

转自《海外文轩》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