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子(右)与朋友齐家贞在纽西兰南岛镜湖。(蔡咏梅)

● 旅居新西兰作家周素子女士新著记述一个诗书望族数十年在中国大陆的遭遇和苦难。是一部椎心泣血的痛史,也是一部文情优雅蕴涵人生启示的必读之作。

二00八年三月,香港田园书屋出版了旅居新西兰的作家周素子女士的《右派情纵》,颇受读者好评。去年年底,田园书屋又推出周素子新著《晦侬旧事.老家的回忆》。

周素子这本新著的封面,堪称艺术珍品。封面题签出自当代小楷第一人、九十七高龄的张充和女士之手。封面画像则是作者胞兄、当代著名画家周昌谷于一九六四年所作。一字一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名家周有光沙叶新为书作序

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一0六岁的周有光先生为此书写序。周有光先生与其夫人张允和女士和陈朗、周素子夫妇有五十多年的交情,由于都热爱昆曲而结识。张允和即张充和的二姐(张家四姐妹的老三名张兆和,她的先生是作家沈从文)。著名作家沙叶新,在0八年于香港的一次会上和周素子相识,一见如故。

一九七九年,沙叶新剧本《假如我是真的》问世,轰动一时。我在那时得知作者大名;此后便一直关注沙叶新的文字,印象很深。不久前读到老友赵越胜记叙钢琴家顾圣婴的文章,其中提到早在一九六三年,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文批判德彪西,年仅二十四岁的沙叶新即挺身而出,据理力争,驳得姚文元体无完肤;于是对沙先生益加敬佩。这次,沙叶新也给周素子的书作序。有这样两篇序言,更增添了周素子这本书的份量。

《晦侬旧事.老家的回忆》一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晦侬旧事〉,记述作者的家族史,因作者童年生活的老宅称晦侬别墅,所以这部分文字取名〈晦侬旧事〉。第二部分〈尘垢记往〉,记录了作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坎坷往事。第三部分为〈素故消息〉,叙述了作者师友的种种经历。

周素子出身于浙东乡里的诗礼名族,伯父六介公乃清末举人,同盟会光复会成员,辛亥革命时,曾率敢死队攻克南京,是民国首任杭州市长,可惜英年早逝。父亲是诗人学人兼书法家。周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像这样的家族便属于所谓乡绅阶层。

诗礼名族遭坎坷不让女儿误前程

在历史上,虽有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正是靠著这一乡绅阶层的存在与固守,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维系传承。可是四九年后,这一阶层遭到毁灭性打击。从土改到反右到文革,周氏家族中多人被扣上这种那种罪名,有的被关押,有的甚至被处决,有的被批斗、被下放。周素子以简洁平实的文字,记录下这段椎心泣血的痛史,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第二部分写的是作者一家的坎坷经历。其中一些篇章曾在网上流传,引起很多同代人的共鸣。

我在给周素子《右派情纵》写的序言里提到:“凭著周素子的坚强与远见,一家人历经艰辛磨难而不散,而且三个女儿都考上最好的大学。”如今细细想来,发现这句话其实没说对。那并不是远见不远见的问题。文革期间的中国,斯文扫地,老九臭不可闻,多少大教授大作家都“惟愿吾儿愚且鲁”,传统文化更是被压在阴山之下;周素子却以“戴罪”之身,于颠沛流离、艰难困厄之中,坚持要女儿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尤其注重传统文化的熏染,要女儿背诵古诗词,记日记,练书法,学绘画,习古筝古琴……

那未必是周素子高瞻远瞩,早就料到臭老九会翻身,料到大学将重开大门,连黑五类子女都可以考上好大学,“没落腐朽”的“封建”文化也能登堂入室再放光彩。事实上,周素子当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些。她只是出于对传统文化、对美的由衷热爱,出于对精神生活的永不放弃。

气度高贵文字格调干净雅致

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年周素子的处境,又岂止是物质贫困呢?我们知道,在那苦难的岁月,有不少身为“贱民”的伟大母亲,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成人,可歌可泣。周素子不仅如此,她还能在那样极端反智反传统的年代,把传统的文化与美德教给了孩子。这该是多么了不起。

如今时兴写回忆录。很多人写回忆文章时,往往只写他们交往过的名人贵人。周素子不这样。在这部新著中,周素子写到了她的亲友故交,师长前辈,还写到了她生活中所接触的村民船户,邻居同事。其中虽然不乏名人雅士,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想想也是,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凡人小事──如果你曾经长期地身处底层逆境,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周素子并非故做亲民状,她只是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她的高贵气度和平民情怀都是出于自然。

周素子这部新著,格调纯正,文字洁净,经得也值得一读再读。在文字垃圾氾滥成灾的今天,希望有心的读者不要和这样的好书擦肩而过。

原载:香港《开放》月刊2011年12月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