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联社4月3日消息,4月2日,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西蒙斯·巴思去世,享年93岁,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媒体官员证实了这一消息。

约翰·巴思1930年5月27日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剑桥,家中有哥哥比尔和孪生妹妹吉尔,自幼喜爱音乐,高中时曾为校报撰写专栏,获得了老师的赞美,认为他具有同龄人不具备的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力。因为酷爱音乐,1947年巴思高中毕业后进入纽约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但是因为学费过于高昂、生活压力大,加上同龄人竞争非常激烈,巴思从音乐学院退学离开了,他转而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并在1951年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次年获得该校的硕士学位。

1953年至1965年,巴思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63年至1973年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在这一时期,巴思与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结识,巴思的短篇小说《迷失在游乐场》就是受到博尔赫斯影响的作品。1973年巴思回到了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直到1995年退休。

1956年巴思创作首部长篇小说《漂浮的歌剧院》,通过个人在充满敌意与未知世界中的生存,揭示了人生之虚无和存在之荒诞。1958年发表长篇小说《大路尽头》,该小说揭示了爱的迷失,这两篇小说被认为是巴思文学创作的起点。巴思的代表作《烟草经纪人》被后世评价为后现代结构版的《堂吉诃德》,讲述了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不谙世事的天真诗人埃比尼泽·库克,在被马里兰领主查尔斯·卡尔弗特授予“马里兰桂冠诗人”称号后,决定乘船前往马里兰照管父亲的烟草种植园,并写作记录马里兰历史的英雄史诗《马里兰纪》,由此开始了一段奥德赛式的旅程的故事,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评价这本书为“一部特殊的历史符号,同时又是对历史的反拨”,中译本于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巴思在1967年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枯竭的文学》的学术论文,该文章在当时的社会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巴思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颇令人惊恐的话题“文学的变现形式是否已被耗尽,或者说文学的可能性是否已被穷尽。”这篇论文引发了相当激烈的讨论,在一段时间中“文学已死”的说法甚嚣尘上,《枯竭的文学》也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宣言书。不过历史给了这一问题答案,后世的作家依然在创造新的文学表达形式,多年后巴思又撰写了论文《补充的文学》,对自己在六十年代的观点进行的解释和修正,但是对于文学新形式可能性的探讨,至今仍是每一个严肃文学写作者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

巴思的写作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2008年他出版发行了短篇小说集《发展》,2012年出版的《最后的星期五》是他第三本非小说类的散文集。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