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权力集团有计划地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贯彻,各级教育宣传部门领导纷纷出来表态,从中央《意见》中提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到教育部声言“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到媒体公开叫嚷要“敢于亮剑”、“敢抓严管”、“敢于出重拳”等等,显示出一级比一级严厉,一个比一个激进,誓对西方价值观严防死守的阵式。以此类推,不难预见不久将来各大学将会划出线来,给一个个教师排队归类,有的教师就将被划入另类,抛出校外,剥夺上讲台的权利,甚至面临被批判与抓捕。这种上面发话,下面逐级加码,层层严厉,最后具体到对个人的处理的方式,在中国近半个多世纪来的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从反右到文革,从清除精神污染到反对自由化,从清理八九分子到划定维稳对象,真是一以贯之。

在此,我们除了应该探讨这种意识形态价值理论自身的问题外,同样值得关注这种权力的逐级严酷化问题,即上面一句话或一个所谓精神,下面就逐层严厉,逐级明细,最后具体到按一定比例对个人的处理,采取将一些人划为另类,进行批判、斗争、抓捕、判刑。这种上面打个喷嚏,下面就霍乱流行的机制,是典型的公权为恶递加机制。

其实,只要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公权为恶递加机制在古今中外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一切的人治制度都具有这种特点。比如苏联的肃反扩大化,纳粹的排犹扩大化,中国的反右扩大化等等,本质上都有权力为恶递加的特征。

那么,权力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为恶递加机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从权力结构来看:在一切人治制度下权力都是唯上是从的,即各级官员只听命于掌管他升奖降罚政治生命的上司,而没有是非对错标准,也没有法与非法的意识,只有命令与执行命令,任务与完成任务。各级权力为了达到让上司满意的程度,就会对上面的任务逐级加码,人为放大与加重任务,通过宁左勿右,宁过勿不及,“宁可错杀一千,不要放过一人”等等,来强化对指令的落实;其二、从人治权力制度本质来看:人治制度是缺乏监督机制的,是与人性的恶结合最紧密的,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源自人性之恶。在这种制度中显示人性之善是偶然的,是只能靠掌权者良心发现,而没有制度自身的应然约制机制的。这种权力在人性无底的欲念与权力自身寻求安全的需要的促使下,具有极强的扩张与侵权本性,会在逐级权力中加大恶性;其三、从人治制度下权力意旨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来看:人治制度下的政策、指令带有很强的个人意志,是掌权者当时思想反映,具有很大的收缩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没有法律的明确与稳定性。而人治下各级官吏为了能跟上统治者的意志,避免自己不掉队落伍,就经常将统治者某时的言论当作圣旨来强化,并肆意放大其中的意思,以求达到满足统治者的要求,这样就必然促成统治意志的扩大化;其四、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来看:权力为恶常伴随权力强化,而权力强化对于执掌权力者压下与媚上具有双重利好,所以掌权者对于加重为恶的强化权力具有本能的积极性。

人治权力制度是否同样具有为善递加机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人治制度下,通常权力的为善就意味着对公民的退让,即是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让步,这就是一种减损权力的方式,而这与人治制度下权力的扩张本性相违背,所以在人治制度下权力自我让步、自我减损、自我约束的为善是偶然的、暂时的,是领导个体或一时的良心使然,而权力为恶则是必然的、本质的、长期的。

基于人治权力这种扩张性、不受约束性的为恶递加特征,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政令不出中南海”这句话的完整而深刻内涵,就是善的政令无法出中南海,而恶的政令却会成递加性出中南海。只要我们对照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中南海里面首领宣讲的许多符合民意与历史潮流的言词,最后只停留于纸面上,没有落到社会现实中,没有真正惠及大众,而那些约制公民权利的言词,却总是及时被加倍放大落实到公民头上。如中南海习大大曾说过要“将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里”,“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但现实中却没有带来公民言论权利的任何改善,而一句“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却引起高校整肃,控制甚至剥夺敢讲真话者教职与自由。这就是权力为恶递加机制的集中反映。

由权力为恶递加机制,我们看到社会治理上的一种超越法制的随意性与政治跟风式癫狂性,而这种情况的危害在历史中可谓罄竹难书,值得今人高度警惕。正是基于对这种人治制度下权力为恶递加机制的认识,人类才有走向法治民主的强烈愿望与动力。因为只有法治民主才能给社会提供起明确与恒稳的标准,才能克制权力的随意性与为恶的递加性。当此,中国正在努力推进人治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这种权力为恶递加机制的危险仍随时存在,因此需要上至当权者,下至各级官吏,直至普通民众充分认识这种权力为恶递加特性,从心底养成防范与戒惧意识,以防止过往历史悲剧的重演。

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