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事无常,芳华消逝,《芳华》成了严歌苓近年在中国最后一次展现“芳华”
多年以来,严歌苓是中国非常火红的作家,获奖无数,然而,2022年7月10日,张艺谋电影《一秒钟》在柏林上映时,这位中国各大媒体曾经争相邀请的座上宾,却成了在影院外抗议“德国的中国式审查”的维权人士。
《一秒钟》的情节源于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逃出劳改农场看女儿纪录片的情节,片末原本有字幕“受严歌苓女士作品启发特此致谢”,中国国家电影局在审查时要求将其删去,创作团队不得不服从要求。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创作人员名单中没有提到严歌苓,电影卖到国外在国际上参加多个影展和电影节时,仍然不把严歌苓的名字放回去。侵权是很大的一件事情,是犯罪。严歌苓说这种恶劣侵权事情,在中国干管不了你们,但是你们在国外不能这样干的呀。“张艺谋的这个电影等于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想起来,严歌苓近年来在中国最后一次展现“芳华”,便是2017年12月15日终于在全国上映的《芳华》了。
这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根据严歌苓小说《你触摸了我》(后改为《芳华》)改编。这部作品是个小长篇,只有十一万字,却获得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2018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2017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奖;以及2018年中国图书世界馆藏率第一。
小说以一个“触摸事件”展开。严歌苓化身为书中故事讲述者女兵萧穗子,以她的视角记述、回忆、想像,读者便透过她的眼睛,望见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文工团朝夕相处的少男少女刘峰、何小曼、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小说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严歌苓从1971年十二岁入伍一直到二十五岁,在军队待了十三年,其中整整跳了八年舞。从军经历伴随了她整个的青春年华。那段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终生难忘。她说:“这本书应该说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有原型,里面有很多我对于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
严歌苓回忆,小说出版时有关人员改掉了她好几段。她当时就大怒,说:我不给你们出了!不给你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后来又是两边跷跷板了一下子。即使这样,在内容繁广、思想深刻方面,小说还是更甚于改编后的电影。电影这种视觉艺术,对一般接受者的冲击力,比文字强烈得多快速得多,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就像前苏联一样,对电影的审查与管制比书籍更为严厉。冯小刚导演曾在演讲中,坦诚他在中国做导演拍戏的难过心境,说:一个导演,坐在电脑前……你明明知道这样好,但是你还要把它往不好处改……他问道:“好莱坞导演受这折磨吗?”他在回忆录《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也说过:“一部处处需要妥协的影片,即便拍出来,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有甚者,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该在哪里妥协。这就更让人难受了。
作为妥协的产物,人们发现电影和小说已很不同了。例如,基调不同。小说以“触摸事件”为核心,来反思当时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事件发生后刘峰和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走向,重点在反思集体主义生活对个体的伤害,对情感的压抑。而电影对集体主义的怀恋情绪过于浓郁,处处表现集体主义生活中的女兵男兵群体理想主义的革命浪漫:明媚的练功房、青春健康的肉体、朝气蓬勃的人物。她们所处的环境像一个两小无猜的大观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减少了,尤其是小说营造的禁欲主义的气氛没有了。在角色安排方面,电影以何小萍(小说中叫何小曼)和刘峰两个人的故事为主线,对四个女兵的性格、命运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她们最后命运走向交代也比较匆忙;而小说塑造了一组文艺兵群像,他们五个人全都是主角,用四十余年的跨度,透过情感的缠绕交集,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沉浮,有着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各自不同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不同色彩的“芳华”,每个人的人生归宿大相径庭,出人意外,更让人心生感慨。
即使如此,电影《芳华》出台也不顺利。试片时,原版电影出现了中越战争的经典歌曲《血染的风采》,这首充满政治意味的歌曲,本来就是刻画1979年中越战争中的残酷写照,当时不少电影专业人士已对此片深感不妙。果然,电影遭遇突然撤档改期事件,让他们一直提心吊胆。
2017年9月初《芳华》在多伦多电影节上上映的时候还是有146分钟,可是后来在中国国内上映所谓的未删减版也只是相对于国庆档版本,只剩下134分钟。人们发现中间删掉的12分钟分别是这些片段:
一﹑集体批斗刘峰。当刘峰犯下“摸女同志”罪行,原来在被送去审问之前,还有集体批斗环节。在批斗大会上,众人举手表决要不要处罚刘峰。
二﹑林丁丁与刘峰拉手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是刘峰和林丁丁两人听靡靡之音,被教导员逮住。林丁丁偷偷勾刘峰手指安慰他。这也为后来刘峰抱林丁丁埋下了伏笔。
三﹑影片剪掉了一段战场上,何小萍翻找刘峰尸体片段。可能因为太过血腥,被删去。
四﹑何小萍发“疯”片段。看国内版的时候,我们只从医生口中知道何小萍受不了英雄的称号疯了,却不知道具体情境。原来,她是在受表彰的当场疯的。
五﹑刘峰战争结束后艰苦生活片段。在与穗子相遇之前,还有一段专门描述刘峰艰难谋生活的片段。
六﹑刘峰和小萍车站拥抱后各自离开片段。
七﹑何小萍高原独舞片段。这是让人感到最可惜的一个删减。因为这一段与之后的草坪独舞是有对应关系的。一开始因刘峰离开,小萍和队友产生间隙不愿意跳﹔后来受战士们鼓舞积极了起来。可就在她重拾对舞蹈热情的时候,收到下放医疗队的消息。
这些删减,都让人痛感可惜。不过,尽管有以上种种遗憾,严歌苓还是心存感激。她说:“电影拍得非常美,我觉得现在看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看后会觉得满足。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再说严歌苓小说《芳华》。如论者所说,作为“有我”写作的又一次倾情试验,这部青春轶事,是人到中年的严歌苓再次向青春岁月的回眸凝望,也是对蕴含在家国历史之中的个体记忆的再审视。这部小说更像是一本记录青春年华的自传。严歌苓就形容萧穗子是“形而上的严歌苓”。的确,穗子的故事贯穿严歌苓多部小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中年,过程中有严歌苓的恋爱,严歌苓的失恋,也有严歌苓被批判,甚至被一个集体所抛弃,严歌苓点点滴滴的故事经过提纯抽象,落到纸上,再从穗子的口中讲出来,变成了形而上的艺术意象。
小说《芳华》反思当时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五个主角不同的命运走向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人万分感慨。人们指出,就算严歌苓并没有刻意要抨击那个时代,但她对于那个时代的态度也绝非颂扬肯定的。尤其是书中对何小曼家庭背景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她一生为何会如此可叹,如此可悲,她在那个父权式家庭中的压抑与谨小慎微,并没有随着她离开那个家而获得宣泄和释放。为何善良的人却得不到善待?为何所有的爱情都不能善终?《芳华》实质是人性自由被压抑、扼杀的悲剧。它追溯悲剧的根源,既呈现了权力和公共意识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塑造和规约,也喻示了这种“塑造”和“规约”如何压抑、扼杀个体的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造成个体人格的扭曲和残缺。在严歌苓的笔下,对人性的探讨与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自责一阵阵敲打读者的心扉。
严歌苓说,“写作源于我创伤性的记忆。”不过在2017年,严歌苓没有料到后来中国出现的严峻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对她的严厉的打击。世事无常,芳华消逝,《芳华》成了严歌苓近年在中国最后一次展现“芳华”。也许这算是一个悲剧,相当凄美。
但是,今天的严歌苓已是世界华文文学大家,她的成就,犹如一座闪闪发光的巍峨金山,中共当局对她的封杀,不过像山前一时聚集的乌烟瘴气,终究无损金山的壮丽。
本文进一步以严歌苓两部长篇小说讨论她的文学成就。
(未完待续)
(2024年7月28日完稿于悉尼,经严歌苓女士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