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满百岁的资深作家聂华苓,于今天(21日)在美国爱荷华家中过世。(撷取自《三生三世聂华苓》预告片)

即将满百岁的资深作家聂华苓,传出于台北时间今天(21日)下午3点半在美国爱荷华家中过世,消息是由次女王晓蓝告知多位台湾文坛友人,《文讯》杂志也在脸书上证实此事,并以“送别文坛永远的母亲”表达悼念。

文讯指出,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武汉,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国民政府抵台定居,并从事创作,后来加入《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艺文版主编,直至1960年该刊被迫停刊。先后应台静农之邀赴台湾大学任教、徐复观之邀前往台中东海大学兼课,与余光中共事。1963年与访华的保罗・安格尔(PaulEngle)相识,受其邀请赴美访问,隔年即定居美国,任教于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两人并于1971年结婚。

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最为人知就是两人于1967年创办爱荷华大学“爱荷华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简称IWP),透过“爱荷华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集结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以期促成创造性写作,包括台湾的痖弦、王祯和、商禽、陈映真、向阳、林怀民、蒋勋、杨青矗、吴晟等人,还有中国作家莫言、王安忆、残雪,甚至是日本的芥川赏得主柴崎友香、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等等,形成庞大的文学促进网络,迄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超过千位作家,“族繁不及备载”。聂华苓也因为对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卓著,与保罗・安格尔于197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被众多作家誉为“文坛永远的母亲”、“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莫言就曾形容,聂华苓具有侠义精神:“我觉得她的人格的这种内核跟西方人不一样,身上有这种英雄气概,甚至有一种侠义的情结。” 蒋勋则说:“我总记得华苓的大笑,她的笑让我觉得是了不起的,因为,她一生所经历的遭遇,她可以用笑声让它,可以淡掉。”

聂华苓的著作也不少,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三辈子》等二十余部作品,文类包括小说、散文、翻译。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成多国语言。1990年,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颁“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2009年,获颁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2012年香港导演陈安琪推出传记电影《三生三世聂华苓》纪录其传奇的文学人生。

聂华苓曾在回忆录《三生三世》中,形容自己走过“三辈子”人生,她自喻是“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她的大半人生交织出当代海内外杰出华人作家的清晰身影,提携后辈的风范与影响力,可说影响深远。

来源:rti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