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bcx228

白先勇与廖彦博合著《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在台湾历史上,于1947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是一个惨痛的悲剧,因晚间查缉私烟而成为导火线,引爆起累积的民怨,继而扩散至族群冲突,最终掀起一场本省人和外省人互相厮杀的大悲剧。多少年来,在当局的刻意封锁下,事件的真相是一个禁忌、一道暗伤,由此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直都未曾消散。有些对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发起,到三月上旬这一段时间。然而对于“白崇禧来台宣慰”这段历史,却仍然没有专门、详尽的讨论。

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曾写出《台北人》、《纽约客》、《孽子》等小说作品的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写了《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这本书。

白崇禧将军自幼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北伐、抗战、国共内战,一生命运与民国息息相关。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上将,奉国民政府命令,带领十馀名随员,由南京飞抵台北松山机场。他所承担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后,全岛六百万人惶恐震惧的心灵;他要查明的,是台湾军政当局千方百计想要隐瞒的真相;他所面临的,是躁动不安的局面,和纷乱如麻的善后处置。

时至民国三十八年,国共内战造成两岸隔绝。国府当局撤退来台,意外发现白崇禧在台湾民间的崇高声望,便处心积虑,加以淹盖泯灭。于是,台湾近代历史上这不可不知的关键十六天,便成了一段被隐藏多年的故事。

白先勇与廖彦博,秉持“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重建白崇禧奉命来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为了提供后续研究的便利,本书附录与白崇禧宣慰台湾相关的函电、讲词,一字不改,全文照录;此外,为了弥补官方档案的不足之处,本书收入白先勇对“二二八”见证人萧锦文、受难家属杨照等的口述访谈五篇,可以提供读者来自民间社会庶民记忆的不同观察角度。其中谈及的内容和问题包括:

白崇禧如何成为来台宣慰的人选?

这十六天当中,白崇禧作了什么决定?发生了什么作用?

前后期间遭受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挠?

对于“二二八”事件的发展与善后,还有往后的台湾,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书中还透露,当时台湾军警中的鹰派代表人物柯远芬,在暴乱期间力主残酷镇压,甚至在白崇禧面前说过“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等混帐话,结果被白将军驳斥道:“杀一不辜而得天下者不为,今后对于犯案人民要公开逮捕,公开审讯,公开法办,若暗中逮捕处置,即不冤枉,也可被人民怀疑为冤枉。”

几位当事人受访时都回忆了历史的转折过程:他们在无辜入狱之后,原都以为死期已至,岂料竟在某日某时获得释放或减刑,后来回想都推断必定是白将军的宣告发挥效力,救回他们一命。其中一位甚至已带上头套赶赴刑场,不料囚车转了几圈后返回原地,在千钧一发之际逃过一劫。

阅读此书,读者可以看到白先勇透过文字与论述,重新锻造了他的父亲白崇禧的形象,也可以对“二二八”这一造成历史伤痛的事件,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及理解。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