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而过的台湾之行,让我在亲身感受到那些和我们虽同宗同祖但却有不同心态、不同礼数和不同价值观的中国人。看到今天的台湾和台湾人,不由让我恍然看到了中国正宗传统文化的回光返照。

此次有幸通过笔会和台湾种子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台北国际作家周”活动,才使我有机会首次踏上了这块终于可以一尝夙愿的海岛净土。

似曾相识的雾霾

2015年3月16日,我取道香港搭乘“中华航空”班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很快抵达台北桃园机场。接机的沈先生是一位笑容可掬、披着一头潇洒黑发的眼镜小伙。他引我们坐进小车后,就指着车窗外的天空打趣地说道:“你们看,现在台湾也有雾霾了!他们说都是从你们大陆飘过来的啊!”可不是吗?我们朝车窗外一望,远方的天空灰蒙蒙一片,但还不至于像京城黄沙漫天那么令人恐怖,却与广东珠三角一带前一阵难以吹散的阴霾有着似曾相识的风景。没想到大陆的雾霾比我还先到啊。

半个小时之后,车子开进了市区。

映入眼帘的街景和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的差不多。满街的摩托车与小轿车并驾齐驱。路边店铺的招牌汉字清一色的繁体。这一点与香港商业区大体类似,但与大陆城市的味道却殊为不同。许多招牌字色彩变幻丰富,字体龙飞凤舞。而大陆的多为黑体和宋体,而且变体甚少,平面居多。大陆寻常商家对两岸共同的汉字在艺术设计处理上,明显不如台湾人赋予的美感元素多。

大陆街景在这方面的单调和雷同,自然与那些威风八面的城管等行政部门习惯于实行类似中宣部“舆论一律”式执法的蛮横作风分不开。故正因如此,才在另一方面人为地制约了商家各出奇招的想象空间,以及人们与生俱来对美感的自主追求和欣赏能力。

轰鸣的摩托

台北马路上的摩托车之多和速度之快,令我颇感吃惊!原以为这是台北这样的大都市才有的街头风景,后来及至游到台中、台南和高雄,才发现摩托车手中不论男女老少,普遍都身怀相似的驾车绝技。这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效率,因摩托车小而轻便,不怕塞车,所以开得比轿车还快。其次想到的是,摩托占用路面很小,而且也不愁没车位停放。更重要的是,在环保上如排放这方面,它比汽车要低得多。但我发现,街上的摩托,新的很少,大多是半旧不新的车了。这也说明台湾大多数的中低层收入者都很爱用。

我无法想象,如果政府要把这一大批中低层收入者乐于代步的摩托车一把下令禁掉,过几年台湾城市路面的小轿车顿时会成什么样的比例成倍增加?当然,台湾政府也不可能、更没胆量对市民颁布这样荒唐的行政命令。因为台湾毕竟是民主社会,公民喜欢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行,这纯属公民的私有权益范畴。就像我喜欢吃中餐,还是偏爱享受西餐,政府怎么可能不由分说地强行用行政手段介入管控?

假如台湾的城市管理者哪一天真的师从大陆许多地方政府“禁摩”政策,那么,这就等同于在变相鼓励市民多多购买私家车,也等同于要把现在台北、台中等城市并不怎么塞车的路况,一夜之间都变成水泄不通的停车场。于是毫无疑问,不仅排放多了,空气质量差了,能源耗损多了,办事效率低了,而且城市居住环境也必然因此而令人愁眉不展了……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开在路面的私家车里面多半只乘坐了驾驶员一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私家车座位的利用率并不大。

那几天逛街,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小规律,就是只要你站在有信号灯的路口,几乎可以不用看红绿灯,只要一听到排山倒海般的摩托车阵齐声“轰”地一吼,你就知道自己已然面对的是红灯了。

台北的城中村

我们来自大陆的参会者,大都被安排在市区一处名叫“宝藏庐”的观音庙后面的小山坡上。在这座缩微版的重庆式小“山城”中,还住着来不少自欧美的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所以这里有一个很别致的名称——“台北国际艺术村”。

既然是村,那就与现代化格格不入。所以我们的房间没有电视,也没有清洁员。但床、卫生间,乃至简易灶台都一应俱全。

一条条窄小的山坡石阶把整个村落的间间土屋都错落有致地衔接在一起。很多土屋的外墙上还留有各国艺术家信笔挥洒的大笔涂鸦,有的墙面上还被艺术家别出心裁地用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镶嵌成一条条的波浪线,这样,使看似平凡的断垣残壁顿时生动起来。

第二天一早,听到有位北京来的会友抱怨说,昨夜被蚊子咬惨了!我心想,这就对了。因为这才有点原汁原味的乡野村落味道。

这些土屋虽老旧不堪,但从里到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石梯上看不到丁点纸屑、垃圾,当然更看不到污水横流。所以,各路艺术家也乐意入驻在这环境古朴的氛围里,大概他们也觉得,从这种弯弯曲曲的石径路和宛如农舍似的房屋中才容易找到艺术的灵感吧。

据说这里原来是台北政府下令改造的拆迁地,在这块面积仅4公顷的坡地上,曾有多达200余家拆迁户聚居,但当地政府并没有把这些旧屋一间间地强制拆毁,而是宁愿悉心呵护它们墙缝中隐含的历史和文化元素。所以,后来当地政府把这块小山地特意作为一处“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修缮成今天这副摸样。

村落中有专人管理,供各国艺术家驻村居住。这样一来,政府既节省了改造开支,又很有创意地使旧的东西注入了新的文化生命力。可惜这种思路,在当下中国式GDP的大跃进时代,官员们是学不来也不屑于去学的。他们的心思和头脑往往不在这个上面打转,而是一心想怎么才能安稳地多捞、多贪一点之后赶紧走人。

书店不设防

我们趁在台北国立教育大学艺术系国际会议厅开会的间隙,去逛了台北闹市的几家书店。首先是诚品书店,果然名不虚传,里面人气之足,宛如集市。但环境却安静而优雅。店内的光照也十分明亮,木地板的洁净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我自家的地板。据说台湾早就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说101大楼是台北的地理地标,那么,诚品书店则是台北的文化地标。台北曾被世界公认为是“最佳居住城市”的原因之一,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这个城市有着一家家书香满溢的“诚品”。

我看到书店门口并未设置如大陆书店常见的防盗感应门,不知他们是怎么防盗的?难道孔乙己说的“窃书不算偷”在这里倒成了读书人可以理解的潜规则不成?

随后两天,我们又去了茉莉书店,还有类似香港阁楼似的二手小书店。其人气当然不如诚品,但我还是淘到了大陆买不到的几本好书。如《背叛指南》、《中国无法伟大的50个理由》等书。也顺便为儿子买了几本他平常喜爱阅读的历史类书籍,如《中国大历史》、《钱学森事件始末记》等。

由于台湾早已由专制转型为民主社会,所以从他们的书架上看,所涉内容自然毫无禁区可言,各种各样骂蒋介石、批马英九的书籍都赫然摆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上。而且不论在名气大如诚品的著名书店,还是小如只能爬楼而上的阁楼袖珍书店,都不会在你看书时忽然遭遇老板的催问“喂,老兄到底买不买啊”之类的尴尬。不少顾客就在地板上席地而坐,捧着书津津有味地静心阅读。这种身居闹市、悉心阅读的温馨风景,令我内心不由微澜荡漾、丝丝触动。

颁奖礼上的现代舞

尽管前面几天的会议乏善可陈,但最后一天即3月22日下午在台北国立教育大学笃行楼一楼大厅举办的颁奖典礼,却让所有来宾有倍感精彩的赞叹!

颁奖会上的两项奖——自由写作奖和林昭纪念奖分别颁给了现居北京的《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老先生和纽约时报前驻北京特约记者杜斌先生。这两位获奖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中国体制内精英阶层的知识良心,以及体制外底层平民的新闻良知。这次可惜只有年轻的杜斌先生成为两位受奖者中唯一有幸亲临会场的大陆受奖者。

接下来的很多时间,都给了来着台湾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表演节目上最出彩的当属祖籍山东、出生台湾的詹幼君小姐表演的、独具一格的现代舞。

只见她身着一袭黑色的轻薄长衫,仿佛随意披挂在她的香肩上。一头秀发一摔,就像随风起舞的水珠瀑布般飘洒下来。她上台简略介绍了自己这段舞蹈源自于以台湾独立詩人李敏勇的诗作改编而成的即兴舞蹈。特别记得她最后说的这样一句语惊四座的话语:

“等会如果我的舞蹈动作间或停顿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在我身体上的任何部位上签名。”

她的舞蹈以一个仰望苍穹的造型亮相开始,猛一转体,就把柔韧的身体扭成一个受难女神般的弯曲造型,忽一仰头,又仿佛构成另一连串令人遐想的舞姿。她配合四肢和五指的自如伸展或收缩,抒发出忽而柔美如水,忽而刚劲似铁的肢体语言。她那四肢的飘忽灵动,往往能在你产生联想的瞬间又被她那有如夜色幽灵般的身姿变幻所迷幻,所吸引。

只见她一会儿疾步冲向观众席的后排,一会儿又狂奔回主席台的前排。会场前面空出的一块空间,显然已不足以满足她那即兴而舞的动作跨度。那种狂想曲般的夸张舞姿,似乎在向观众传递出时而渴望、时而呼号、时而悲戚、时而沉思、时而欢快乃至时而振翅欲飞的肢体信息。

忽然间,当她大幅度闪进观众席中间过道的一张空椅子上,并用一只秀腿、一只胳膊支撑住身体,而让另一只白净的秀腿高高伸出,并摆出一种静止不动的雕塑般造型时,此时舞者与观者的互动旋即在心照不宣之中开始了。只见观众席上三五位抑制不住春心荡漾的男士,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签字笔,迅速在她那只高高伸出的、白皙的腿上信笔签名。

她这种似乎糅杂着芭蕾舞、拉丁舞甚至体操等多种元素,且充滿自我、激情奔放的现代舞,无疑是对传统舞蹈一种超乎想象的大胆突破。她那强大的气场,令所有在座的观众都凝神屏气,继而大呼过瘾。

她的演出,无需旁白解说,更无需音乐伴奏,却让你感到美妙的旋律在随着她舞动的节奏激情起伏、跳荡、或共鸣……

也许你无法参透她的舞蹈语言,甚至她自己也未必能准确地诠释出她想要诠释的肢体涵义,但她能够自由自在地通过她的舞蹈表演,表达出她想展示的艺术感乃至自我情绪就足够了。而她的这种表演放在大陆中国,显然属于离经叛道的一类,故难以被主旋律至上的节目审看官们所理解、所接受、所通过……

接下来还有到会的中外诗人用本国语言倾情朗诵的诗歌,更有澳洲音乐家用你绝对没见识过的古怪器乐奏出的自弹自唱节目,还有台湾本土男生和女生沉醉入迷的吉他弹唱和大提琴演奏…… 这天下午颁奖之后推出的许多精彩纷呈的艺术节目,为笔会这次活动平添了浪漫的诗意和异常活跃的气氛。正如在座的一位老会友所言,这应该算是笔会活动有史以来办得最为生动和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次!

《公民议报》首发

2015/4/1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