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月四日,“独立日”。

这是美国第两百三十九个“独立日”,它是为纪念在1776年7月4日于大陆会议中宣布《独立宣言》所设立的节日。这一天,是当年北美殖民地宣布从大英帝国宣告独立的日子,故“独立日”也是美国的国庆日。两天前,在我居住的这座美国中北部的小城,举办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焰火表演。今晚,窗外爆竹声声,焰火阵阵,俨然有天地震动之感。此刻在自己的书房里,我不由遥想起两百多年前那场历时八年、追求自由民主的独立战争,遥想起那篇以自由为精魂的、在史上划时代的北美独立宣言。此外,我还想起了1776年夏天那一声声高亢激越的钟声。

发出那声声洪亮钟声的,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口钟,名叫“自由钟”,也叫“独立钟”。历经岁月的洗礼,它逐渐成为美国独立战争最主要的标志,也象征着自由和公正。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不断浮想起一座老态斑驳的古钟。运力敲击钟身,腾起的钟锤咣啷振颤,沉重的钟体啌啌哐哐来回摇摆,钟声洪亮雄浑有如一道轰隆砰砰的雷鸣,余音长久地回荡在大地上。那时候我像渴望呼吸一样憧憬自由,它成了我梦中时常出现的景象,让我将胸中的一腔悲愤和迷惘向它倾诉,在岁月中得以坦然平静。我曾在历史学者的著述中读到,这口大钟于1776年的7月8日,悬挂在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大厦顶端的钟楼内,为第一次宣读“独立宣言”而鸣响。

1776年的7月8日是“独立宣言”通过后的第四天,在美国独立史上,这一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独立宣言于当日在费城首次公诸于世。这天在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大厦门前的广场上,听到钟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如潮水般涌来,比肩继踵地聚集,专为聆听一场对“独立宣言”的公布和宣读。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人们已经期盼很久了。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站在议会大厦门前台阶上的那位宣读者,一个身着戎装的中年男子,43岁的大陆会议代表、大陆军驻费城营地陆军中校约翰?尼克松。这天上午就是他,敲响了议会大厦顶端的钟声,召集市民前来的。

约翰?尼克松以军人特有的风范书声琅琅地宣读着,声如洪钟,意气昂扬,时而振臂高呼,时而热泪盈眶。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报以如雷欢呼,群情激昂,声振屋瓦,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而欢快的神情。阳光笼罩下的宾州议会大厦广场——如今这座广场叫做“独立广场”——一派欢庆气氛。

地处费城市中心地段的宾州议会大厦,如今它的名字叫做“美国独立纪念馆”,又称“独立厅”,是一幢很有名的历史文物建筑。有人喜欢它的红砖外墙、乳白色门窗,显得外观朴素庄重;有人喜欢它的顶部建有尖塔,显得造型别致;但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将被历史记住,成为动人的诗篇在时光中徜徉。

在这栋外观普通的两层砖式楼房里面,召开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第一、二届大陆会议,它还将召开全美联邦制宪会议;“独立宣言”在这里签署并通过,“美国联邦宪法”还将在这里起草并通过;这里曾经是独立战争的指挥中心,它还将作为美国国会的所在地。它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大厦的顶端,建了座尖尖的塔,因为塔里头原先放置了一口大钟,故而名曰“钟楼”。这口钟的名气跟费城独立厅比起来,甚至还要大,还要响亮。两百三十六年前的那个夏日,宣读独立宣言的约翰?尼克松中校为了召集费城市民而敲响的,正是钟楼里的这口钟。这口古老的钟,就是自由钟。

自由钟在起初的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之为“独立钟”或“老扬基的钟”。“扬基”一词,是独立战争时期英军对“北美佬”的轻蔑之词,意思是“北美土包子”,以此嘲笑殖民地居民衣着和举止的粗俗。但北美居民却挺乐意这一称呼,以表明对自己的衣着朴素和举止随和感到自豪。

这口钟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厚重、残损,好像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却又有点儿自惭形秽,怕你走近了会看到它的缺陷。它的高有3英尺,重达2080磅,钟的壁厚为1.25英寸,顶部和底部的周长分别为7.6英尺、12英尺,远远望去,感觉十分的厚实、沉重;等到靠近了仔细端详它,又可看到钟身的凹凸不平、纹路粗糙,以及几处或大或小的裂纹。其中最醒目的一处,是一条长约1英尺的锯齿状裂缝。

这条锯齿状裂缝可是有来历的。这口为纪念宾夕法尼亚建州五十周年、而委托伦敦一家铸钟厂铸造的钟,在1752年9月当它从伦敦运到费城、首次被悬吊起来测试声音时,才刚被敲击了一下,就开裂了一道口子。此后的九十多年里,在多次敲击鸣钟、运到各地展览的过程中又数次破裂,导致钟的裂缝不断地增大。到了1846年2月,在华盛顿总统的诞辰日鸣钟纪念时,它再次出现了严重破裂,以至发声嘶哑,再也无法修复。

这条裂缝如同美神维纳斯的断臂,成为岁月刻在自由钟身上一道永难缝合的伤痕。钟身的裂痕在独立战争期间对于英军来说,可谓不祥之兆,彷佛预示着将要敲响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丧钟;又好像是在提醒着世人:自由的获取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今,独立厅尖塔钟楼里放置的乃是这口钟的复制品,自由钟已被移置于独立广场上一座四周均是落地玻璃的展览馆内,它像是巴黎罗浮宫里展出的那尊“断臂的维纳斯”,每天默默伫立,若有所思似的宛然等待,等待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来临、观瞻。

自由钟展览馆内陈列着不少的图片和文字,述说着独立战争的史实、以及自由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文字,也是铭刻在钟身上的那段文字是:“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出自《圣经?利未记 》)表明它的立场和使命。

这使命感让它的胸膛里涌动着一种朗啸的激情,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不同的历史诉求,一次次地长鸣。它为第一次宣读独立宣言而鸣响,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过而鸣响,为送行富兰克林远赴英国向英王陈情而鸣响,为召集市民讨论英国颁布的《糖税法》和《印花税法桉》而鸣响,为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逝世而鸣响,为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葬礼而鸣响,为争取美国妇女获得投票权而复制,为二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而在电台中向全美播送,为争取黑人平等的公民权而在民权运动时期被频频提起。这口饱经世变的老钟,彷佛一遍遍地在使劲用胸腔中的力气呼喊着——“自由,自由!”

自由钟,就担负着这样崇高的使命,从历史中一路走来。走过两百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一直走到了今天。这口钟的特有内涵,也就这么确定并且延续下来了。它已成为美国独立的象征,成为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全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两百六十个年头过去了,沉重的自由钟已经灰头土面、渐显老态了,也已经沉默了好久好久,但是钟声还一直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存留着。不管你生处何方处于何种境地,只要你向往自由,自由的钟声就会在耳畔响起。

写于二零一五年七月四日

文章来源:CND刊物和论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