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非常过分地、执着地表现理性就是一种感性的偏执,是一种叫做极端自控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害怕自然流露的非本真状态,是自闭和暴力的前兆,极端自控、自闭的人找不到正常舒泻的渠道,在一点点不如意的激发之下就会突然爆发成一场惊世骇俗的暴力。

原题:才子弃世以及认知调节11点

江绪林博士刚刚弃世不久,又传来林嘉文同学弃世的消息,颇有富士康九连跳的暗示效应,我暗地希望他人能读到此文,终止自己弃世的想法。我本来为素不相识的江绪林博士写了一点悼念的文字,写得不好,就没有发布,怕别人见了笑话。但林嘉文同学遗书中的某些句子,触发了我的想法,他说“对死亡深思熟虑”,应该说他尽力了,但还没有真正穷尽人类对死亡的“深思熟虑”,比如佛学就是生死学,这个要学透了可能可以叫“深思熟虑”。

如果死亡真的能了结一切苦难,那真是太好了,就怕“死了死了,未必真了”,等了死了,灵魂发现事情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事态恶化,那就大事不好,白死了,追悔莫及也来不及了。佛经《佛说大佛大僧经》里有修道人大僧被哥哥谋害,他请求杀手让他留命一年,希望他证道之后再来取命。留着这条身命,“身为道器”,要为证悟真道而服务的,不要死得不明不白。

于是就继续接着写了很多,也许有悖于逝者的期望,但无害于死者,却也许有利于生者。于是借着这股物伤其类的悲伤之气和“我有话说”的习气,继续下去。

“死者为大”,中华文明的传统对逝者的尊重,不适宜说不利于逝者的话。然而生者,表面不说,其实心里也在窃窃私语。逝者的在天之灵若看见这长舌妇般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反而觉得难过。倒不如把话真诚地说在明处,即使不得当,也会因为真诚而得到原谅。

佛学说人是这样一个个体:“独生独死,独来独往,自生自熟,自沉自没”,人必须肩负自己一切业力的责任: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人是多么孤独无依的个体,最后一切都要靠自我调节,即使去找亲朋好友倾诉,也是自我调节的一部分,也是自我做出的有意识的努力。所以,在人生的诸多艰难困苦中,我们不能忘记自我调剂,不要指望他人和社会完美无缺,尽管美好的社会人的痛苦压抑会大幅度地减少,但人,总是有人的问题的,总是需要调节的。

两位的弃世给我很大的警醒,暂时还不是政治多么灰暗,历史多么沉重,而是个人调节的重要性。

1,家庭要和谐,无论真真假假。他们都生长在爱意不浓、欢笑不多、幸福感较低的家庭,从此养成了低沉的性格,性格中的幸福基点(bench line of happiness 详见哈佛幸福课)已经被打造得苛刻了,不容易感到快乐,需要极好的事物才会感到欢乐,不像很多普通人,只要极少平平常常的东西,亦可感到快乐。中国这种家庭太普遍,没有幽默感,没有欢笑,爱意转化成强迫,就不多说了。请参见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总之,我们还要从我做起,假装欢乐一点,为了孩子吧,多点超越感和幽默感,为了下一代吧。

2,如果投胎不慎,投身到了这种家庭,这种时空,后天的快乐大约就会减少很多。但个人还是有作为的空间的,不然,人的自由意志便是一句空话。此处不多讲,自由意志是个很大的哲学命题,别人已经讲得够多。

3,要适度地享受人间烟火,既然生而为人了,就要把自己当人看,当人一样爱护着。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太久没有快乐过了,已经在心理透不过气来了。如果他曾经感到过轻松,一阵宽慰,几个笑话的快乐,缓解一下心头无边的黑暗,是不至于崩溃的。

4,要换环境。要走到一个异质的空间,去看看不同形式的生命和美感。人是敌不过环境的,如果这个环境不适合你,请你不要再坚持,换个环境,立刻就会换个心境。环境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长久积累的缘故,个人无法改变它,就请离开它。至少要换个地理空间:在杭州植物园爬山时偶尔看到千树梅花,夭夭灼灼,立刻觉得生命真美好。在九龙湖后山爬山时,误入农夫的茶园,掀开茶树抬头一看,突然看到藏在茶园隐蔽处的几十株白玉兰,鲜白皎洁,一尘不染,温润若玉,心情禁不住鱼跃而起,天堂之美也不过如此,那片刻的惊喜,让人久久无法忘怀,让我体验到生活可以很美好。第二天又带朋友至,一夜春风,洁白的大片白玉,已经零落成泥,枯黄脆损,一夜之间,绝美玉陨。那种遗憾和惋惜,再次在心上留下印记,世事无常,也许,很多美好的事物,也许转瞬即逝。离开的某地后,心情突然轻松了很多,连脸上的顽固的扁平疣(免疫力低下就会有)自动脱落了。不要与环境对抗,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定慧之力和韧性resilience,我们的定慧之力不够,还有自我执着,还有隐藏极深的“我爱”“我见”“我痴”“我慢”,还战胜不了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换环境,换个轻松的地方,换个还有点人味的地方,如果不能永久地换,就暂时地换,如果不能暂时的换,就选择无视或者无心。所以,周末一定要爬山、要旅游、一定要走不同的路、吃不同的菜、体验不同的自然境界,不断尝试新事物,让心——或者心的最狭隘的表现形式——注意力——专注在异质的事物上,让心暂时摆脱单一、沉闷的生活。

5,关注过程。在复杂系统中生存,要复杂,要有耐心, “反弹力”resilience是我最喜欢的字。我们喜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喜欢培养天才儿童,喜欢成功学、心灵鸡汤、励志书,没有错,太多了就过了。慢一点点又有什么呢?争先恐后是否是一种内心焦虑的体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不要太早地开花,该什么时候开花就什么时候,何必一个步调呢?过早的成功也许不是好事,太快地看清楚了未来,“早早地看清了我不能超越的界限”,反而过早地凋零了。生命要有耐心,生命要慢慢地过,理想要慢慢地实现,来得太快,没有过程,理想实现后就丧失目标了。他们的文字里隐隐约约闪现着目的论的阴影。目的论者最容易受到毒害,过程论者则更享受人生。过度关注目的,就无法享受过程。细读两位的遗书,感觉目的论害人不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不一定正确。世间的事情,总是辗转相因,因因果果无穷尽也。“天下事,了犹为了,何不以不了了之”。采取过程论看世界,总是因果相续不断,这样才会避免目的论、成功学的毒害。

6,要休息,要不想。肌肉锻炼的要诀是休息,才会强壮,一直锻炼会很快就累了。所以,要不间断地休息,休息就是充电。(见哈佛幸福课) 和黑暗搏斗的勇士,一定要记得完全忘记、无视黑暗,去享受人间烟火,过一阵在回来继续战斗,不要让自己疲劳了。打黑要科学!光有一腔热情还不够,热情是情绪,情绪就很容易受到挫败。热情加科学才会成绩。

7,多种文化开解。我不是说两位博士没有文化,而是他们太专注于一种文化:宪政或者历史。而且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看到政治开明,历史光明,这种关注太单一了,这种希望太急迫了,丧失了耐心。世间还有林林总总的学问和文化,不妨敞开心胸去接触一下。从情感角度看,这是高危职业。两位自杀者都是接触阴暗领域的人:政治学和历史学。人类的历史多么血腥和凶残啊!人类的政治是多么的阴暗!理想和现实是差距多么的巨大啊!每天深思揣摩这些,难免不受影响!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脚。我不是说,阴暗会侵蚀你的心,您们是对抗黑暗的勇士,是黑暗的敌手,只会被打败,不会被活捉。从事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的知识分子,是勇士。他们是勇者,还勇敢得不够,每天面对黑暗的压力,他们被压垮了。如果你不够光明,或者光明不够强大,我觉得还是暂时远离为妙。由此,我不推荐学生学习这些专业,没有强健伟岸光明的心灵无法忍受那些悲哀。

上文说的,其实也不够科学,因为,你想休息,黑暗不会让你休息、喘息。黑暗有连续性,你无法选择性地制造光明。黑暗就不是此地黑一点、哪里一点黑,黑暗是普遍的、弥漫的、连续的、让人无法脱开身的、无法避开的。讨厌它而离不开它,“命与仇谋”,这就是苦,佛教的八苦之一——怨憎会苦。你越不喜欢它,越会和他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多种心理影响:人心自有公平在,姑且把“平”作为一个平台来衡量强大的黑暗对人心的影响:

(1),一些人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自己骗自己,假装爱上它,假装向上攀登,竞相示爱。竞相示爱的人让人觉得很怪。中华文化的美德是含蓄厚重,当一个人过分谄媚之后,你一定会怀疑他包藏祸心,或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自身不硬,便立刻无条件服软。只要查一查,这些过度服软者很可能有某些不可告人的问题。(2),向下沉溺(indulgence),走向黄赌毒,刺激感官,自我麻木,以忘记自己还有一颗敏感的心。(3),另一种向下就是抑郁消沉,习得性无助,最后抑郁自杀。自杀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因为他不愿伤害他人,只有伤害自己。(4),还有一种不甘心的人变成怨妇,整天埋怨,唠唠叨叨,或者变得很强势霸道,蛮不讲理,给他人不断地造成伤害。这种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大量的存在,大约是天朝常态。(5),一些人会走向无视、不听不看不想,在情感上做个隔离compartmentalization,自得其乐。(6),文化上的开解,以理化情,以智化欲,以审美化忧愁,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7,还有一种是,走向超越,走向宗教。这个苦只是轮回中短暂的小苦,还有无尽的苦在等着我们,所以,早求解脱为务。目光长远之后,小苦暂苦亦可无视之。

8,要防止理智与情感的脱节(dissassociation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ility, T. S Eliot),理性很强大,文章很高级别,情绪很消沉,然而理性还没有强大到“以理化情”“以智化欲”的程度。我一直在怀疑,我们所谓的理性,其实还是情绪僵化之后(petrifaction or fossilization of a certain emotion)的产物。 “现实中理性往往是一种感性的极端自控,是情感的极端自我压抑。理性其实也是一种感性,一种欲望,因为你想要表现得理性,所以才处处表现得克制、科学,只能说明你的意志倾向于科学、客观、执着地要求理智。如果非常过分地、执着地表现理性就是一种感性的偏执,是一种叫做极端自控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害怕自然流露的非本真状态,是自闭和暴力的前兆,极端自控、自闭的人找不到正常舒泻的渠道,在一点点不如意的激发之下就会突然爆发成一场惊世骇俗的暴力。如果此类人把自己的痛苦归咎在外部世界和他人身上,极端自控就会导致杀人,如果向内自责,则会导致自杀。这方面的例子就是在美国杀人的韩国学生赵同学和云南大学的马同学。时时事事都表现得理性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是爆发前的火山,他过分地压抑克制自己,又没有宣泄的习惯和渠道,冷静是爆发的先兆,过度理智是疯狂的前兆,是感情走火入魔的症状。” (2009年写的,《闪光点与基础英语教学》)

再比如我们很愤怒,会有一千种理由写非常有力的文字来揭露它的种种不足。愤怒的心其实要防止的是聪明学,您越聪明就会发现它更多的谬误,对治愤怒的方法是慈悲,而不是聪明。对治过度理智和聪明,也应该是慈悲,而不要去过度揭示它的谬误。对治聪明的方法就是做事,对治过度思考就是运动锻炼,动手动脚做点家务,栽花养草。我个人觉得,知识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整天活在符号、概念、逻辑、数字、图像里,那不是真实的自然,第一手的自然primary world, 而是第二手的自然secondary world,我现在不太愿意和抽象的概念打交道,让我的生活也更加回退到大脑里、概念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我更愿意做点体力活,每天触有质感有温度的事物,让我的思维落到实处,活在具体的事物中。

9, 理想也要现实一点。理想主义者会遭受到悲壮的失败,而功利主义者会取得可耻的成功,现实主义者会介于两者之间,会成功活下去,也会丧失理想与情怀。读最好的折中,是我从富兰克林《自传》中学到的:Be a practical idealist. 心怀理想,处事现实。人没有理想和情怀就会俗不可耐,人没有现实就会不切实际,脱离群众。

读林嘉文同学的遗书,他还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恳请世人不要谈论他,“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只会给出那些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这是不可能的,北大才子自杀,这是多么大的一个事件,多么具有象征性事件,人们怎么可能不谈论?再者,“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您的专业是历史,不也是在背后说过世的古人么?因此,无论我们如何谈论,请您都不要在乎,您走向您的解脱之路,不要在乎我们如何饶舌。

10,面对黑暗,请不要以死抗争,这不能让它良心发现,别人的痛苦和死亡总是容易忍受的,更何况,您是它的敌手,您的死亡就是它的胜利,他只会弹冠相庆,不会为您良心发现、悲伤落泪。你的死,只能让他感到自己还很强大,可能左右他人的生死,它反而会产生一种变态的骄傲心。只有触及他灵魂的痛苦,它才无法忍受。大凡蠢人蠢政,最怕别人指出其愚蠢之处,并加以嘲笑。所以,愚蠢最怕的不是您的死亡,而是您的幽默和嘲笑。幽默又传播得远,大家一起笑话它,就可以把它给笑黄了。不要暴烈地以死抗争,而要幽默地敏锐地直刺其敏感的点!笑黄它!

11, 最要提防的就是自己那颗心,心如杀贼,心如冤家,我们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警觉,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念头带着走很远、很远,以至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生死长夜,不要因为一时的阴暗就走近暗沉沉的长夜!

我最喜欢佛经里描述心的这几句话,回向给我们这两位勇敢的朋友。江绪林博士是有浓烈出世倾向的人,不妨遍尝各种宗教的法味,让后择其适合自己身心特质的宗教而学习之,百年不长,有了强有力的出世学问的帮助,应该可以熬得下来。

  1 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

  2 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

  3 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

  4 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

  5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

  6 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

  7 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8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9 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

  10 心如独行。无第二故。

  11 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12 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13 心如埃尘。坌bèn污自身生杂秽故。

  14 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

  15 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

  16 心如夜叉。能噉种种功德法故。

  17 心如青蝇好秽恶故。

  18 心如杀者能害身故。

  19 心如敌对常伺过故。

  20 心如盗贼窃功德故。

  21 心如大鼓起鬪战故。

  22 心如飞蛾爱灯色故。

  23 心如野鹿逐假声故。

  24 心如群猪乐杂秽故。

  25 心如众蜂集蜜味故。

  26 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

  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于诸法中求不可得。

  去来现在亦不可得。

  超越三世非有非无。

  常怀染着从妄缘现。

  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

  不生不灭。无来无去。

  不一不异。非断非常。

  本无生处。亦无灭处。

  亦非远离非不远离。

  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

  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

  。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

  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

  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

  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

  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

  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

  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

  尽同一味无别相故。

  此无垢性。是无等等。

  远离于我及离我所。

  此无垢性非实非虚。

  此无垢性是第一义。

  无尽灭相体本不生。

  此无垢性常住不变

  最胜涅槃。

  我乐净故。

  此无垢性

  远离一切平不平等。体无异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