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

唐德刚:胡适杂忆

广西师范大学再版唐德刚《胡适杂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胡适在中国文化圈的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2015年2月,广西师范大学再版唐德刚的《胡适杂忆》,似乎就是这种热度真实的注脚。

李慎之先生曾经说过:“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但除却政治的屏蔽之外,无论是学界众生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架子,还是民间云里雾里的追逐,都似在雾里看花,朦胧中,“热得稀里哗啦,看得不知所云”,却也是胡适热的另一个注脚。

尽管这本书的出笼,属于一次意外之喜。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一开了序头,即洋洋洒洒十几万字打不住,也就顺水推舟,册印成书独立出版,然后一路笑傲群书。

记者无意否认,中国庞大人口基数产生的读者中,不缺迷恋外来和尚的心理。唐德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特别是从事口述历史的工作部分,让其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了较高的传播元素。

他的《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晚清七十年》等,在中国的出版界,早已是一骑绝尘。

当然,在师门从来占据重要位置华人知识界,门生故旧之类的近水楼台的因素,显然被唐先生捷足先登了。但要是认为,只要是有门生古旧的渊源,就一定能让读者趋之若鹜,那也未眠太一厢情愿。究其文本,跳跃和诙谐,才气纵横,当今大陆学者难能比肩。

只是,作为大多数当代读者来说,要弄清楚唐德刚书中无处不在的古文的生僻字,也是需要先摆一本字典的。如一位读者笑谈,唐先生对生僻字的使用,不求甚解者,也能得到阅读的快感。而对那些专精人士,则有了高潮。在习惯于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中国文人中,大多数人一致叫好,也算是达到了一种有趣的平衡吧。但这种平衡,没有足够的功力,显然是无法调和众口的。

如果一定要通俗地解释,唐德刚用几十年的史笔告诉你,云端之上的胡适,其实一直在和你握手寒喧,笑语谈辩。只是多年在,在各种政治语境和人为的隔阂中,如此多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

但即便是多本书在中国出版界和读者中一路走红,唐德刚先生是清醒的。如他自己所言,书成还是“恩怨未清”的时候。

是的,回忆,特别是门生古旧的回忆,往往又是最靠不住的。但多年口述史工作的训练,唐先生养成了基于新闻采访的的平行视角,却也刚好抹去了以往大家门生们下意识的仰望视觉和自恋情结。

但如果认为读了该书,就摸到了胡适,这显然是不靠谱的想法。充其量,这是一个走进胡适的侧门,同时能让陌生的读者,抄了一点近路。

律师隋牧青认为,严格地说,胡适的思想中实验主义的元素,和目前受追捧的哈耶克所代表的理念其实是有冲突的。但要真正的理解胡适的思想,只读这个显然是不够的,至少要读余英时的文章。但就阅读来说,读这本书觉得赏心悦目,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说:我很难评判这种实验主义,他和德国式的知识先于经验的观念真好是对立的。如果你读它就得赏心悦目就够了,如果你想对胡适多了解一些的话,要去读一下余英时论胡适的文章。但是我觉得唐德刚的东西,对胡适可能会有一个比较立体化的认识。余英时更多的是一个平面化的东西。

隋牧青认为,现在也有很多当代的知识分子在批评胡适,但其实这是对上个世纪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潮流缺乏了解所致。

他说:因该说呢,胡适对自由主义的人士,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的水平。但是呢,在那个时候非常难得了。因为上个世纪是社会主义的天下,它是一个席卷全球的一个潮流。其实胡适的价值观众都一度受到了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但是呢,他仍然是坚守住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底线。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上个世纪那么多的知识分子会受到中共当局的欺骗留在大陆等等,这个事情很好理解,大部分人是从众的。

但无可否认的是,唐德刚的作品,在其学术之外,有著美国社会和机构对商业传播的精准把握。无论是《李宗仁回忆录》还是被打上浓重学术标签的《胡适》系列,都精确地踩准了民众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基于意识形态的隔离之下,中国读者对高墙之外的向往和渴求。

但在中国,即便是在市场化媒体实验已经20年之后,对政治说教的厌恶已经成为社会常态时,横行出版界最大的必杀技依然只看见心灵鸡汤。一锅接著一锅。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