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曾经遭受过辱骂的伟人。有些伟人一生一世都没有遭遇过攻击与辱骂,这恐怕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些伟人还不够伟大。孔子曾经的“罪名”有很多,其中有一项不大不小的“罪名”便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项“罪名”同时也是可大可小。说它大,可以从意识形态与阶级立场的角度去认识,这反映的是对于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态度;说它小,它流露的是读书人的臭毛病,手无缚鸡之力,好逸恶劳,奢谈清高,一点生存技能都没有,只能是一个头脑相对发达的寄生虫。远的不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如果再遇到“劳工神圣”或者是张扬劳动致富的年代,“五谷不分,四体不勤”那便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孔子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间到底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认识?

那就先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来历说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自《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从此以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与孔子之间产生了纠缠不清的关系。孔子的批评者们就以此作为抛向孔子的匕首和投枪。问题是,这种匕首和投枪对于孔子会产生多大的杀伤力呢?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