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9

《巨塔杀机》(The Looming Tower:Al-Qaeda and the Road of 911)
《巨塔杀机》(The Looming Tower:Al-Qaeda and the Road of 9/11)

2009年,一本全程揭秘“911”的书,在中国的记者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是继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之后,又一本深刻影响中国深度记者文本写作的著作。在新闻管制成为常态的中共,这种兼具深度采访和故事呈现的文本模式,成为中国精英杂志利用非虚构写作,试图突破新闻管制的技巧之一。但在行政体系的围堵之下,这种尝试依然困难重重。

巨塔杀机的成功,与作者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的从业背景有著密切的关联。他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执教两年。那段经历为他打开了阿拉伯世界的门。后来,他成为《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当天,时任《纽约客》记者的劳伦斯·赖特,几乎在灾难发生的同时向杂志编辑提出前往基地组织的发源地,进行深度报道,以揭示基地组织、本·拉登以及“9·11”事件的前因后果。

整整5年,他冒著生命危险,如精明的猎犬般深入基地组织大本营的中东,以及有基地组织出没的欧洲大陆,在和600多名与基地组织或本·拉登有关联的消息人士交谈、采访,他以开创性的眼光探析个中人物、观点,以及西方情报机构的失误。

劳伦斯·赖特的这部杰作以长达5年的研究与数百次采访为基础,为此他走遍了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苏丹、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2006年,劳伦斯·赖特交出了一篇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并结集出版,书名为《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The Looming Tower:Al-Qaeda and the Road of 9/11))。翌年,劳伦斯·赖特凭此书获得2007年度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

《巨塔杀机》一书在详尽与深入两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将所有的犯罪小说的故事性元素汇集于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实用品之中,对认识“我们何以走到2001年9.11”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书中含有大量的信息与深入的见解,能帮助我们更明智、更有效地应对持续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正如有人说,《巨塔杀机》是一本惊悚小说。同时,也是一出悲剧。

这本书在中国的走红,始于新闻界的追捧。见证所有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是市场化媒体兴起之后,中国媒体记者,特别是深度记者内心深处的情结。也因此产生了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都深度等日后被称为精英媒体的南方系报道团队,但这种见证的尴尬在于,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在追逐新闻硬件的途中,折戟于中国行政体系的围堵甚至于针对记者个体的残酷封杀。

南都深度报道创始人陆晖表示,在南方都市报时,已有意识地引入比如说西方的特稿写作,《巨塔杀机》就是其中一本借镜的书。

陆晖说:一方面就是说在中国当下,因为新闻管制的原因,没有办法做那种很硬的调查性新闻,在中国,你很难从政府内部获得所谓的独家猛料,在这条路走不太通的情况下,通过文本的优化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大家开始学西方,如《巨塔杀机》的这种写作方式,它的模式,就是通过大量的采访,也包括大量资料的阅读,做故事性的还原,以小说的方式来写作,另外一方面呢,这种模式在中国争议也蛮大,因为记者当时不在现场,通过事后的采访,和资料的阅读去还原,这里面存在失实的风险。所以也有争议。但这是中国当下新闻对西方学习的一条主流的道路。

作为《巨塔杀机》的作者,劳伦斯·赖特也许无法想像,自己的经典作品,在被中国调查记者们艳羡的同时,也当成了翻墙的工具。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国海军特种部队万里奔袭击毙。

“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听闻本·拉登的死讯,劳伦斯·赖特说。

但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他们依然在等待。

RFA

作者 editor